闽南风俗送神,闽南的尾牙节是怎么来的呢?
时间 2024-03-04 参考 知识库闽南风俗送神目录
福建闽南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闽南的尾牙节是怎么来的呢?
春节福建拜佛习俗
。
1. 拜妈祖:妈祖是闽南地区的主要神灵之一,被视为海上保护神。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闽南地区的海岛和沿海城市都会举行盛大的拜妈祖活动,人们会穿着传统的闽南服饰,手持香烛前往妈祖庙拜祭,祈求平安和神灵保佑。
。
2. 送中元:中元节是闽南地区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在这一天会为先祖和亡灵送上祭品,祈求祖先的庇佑和平安。送中元的形式有很多种,例如焚香、烧纸钱、敬茶等,还有一些地方会表演传统的中元戏。
。
3. 送神船:在闽南地区的一些海岛和沿海城市,人们会制作送神船,用来祭祀海神和其他神灵。送神船通常由竹子和纸制成,造型精美,装饰丰富。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会将祭品放在船上,然后将船放入海中,祈求神灵保佑。
。
4. 送神轿:送神轿是一种流传于闽南地区的传统文化形式,是一种祭祀神灵的方式。送神轿通常由竹子和纸制成,装饰精美。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会将神像放在轿子里,然后抬着轿子绕行街道,向神灵祈求平安和祝福。送神轿的活动一般在农历七月或八月举行。"。
福建闽南春节的风俗有哪些?
福建闽南春节的风俗包括送神、清囤扫厝宅、祭拜天神、炸油酥、做炸枣、守岁等等。
1、过年前的准备
在传统社会中,过年从腊月十六的尾牙便告开启,也有人称此为“入年假”。
石奕龙说,过去尾牙宴有决定员工去向的功能。
在宴席上,要上一只全鸡,老板把鸡头对准了谁,谁来年就得卷铺盖走人。
现在的尾牙宴基本没有了失业的那份紧张感,改成发奖金,让职工准备回家过年。
闽南民间一般都在腊月廿三、廿四送神(包括“灶王”等在内的神明),表示神明在人间忙碌了一年,也要放一放假,回到天上。
等送走家里供奉的“灶王”等神明后,人们开始“清囤扫厝宅”,这无疑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次大扫除。
清囤时,先要做一把上面加有“春花”(用金纸、红纸、绿纸做成的带叶的纸花)、绿枝、贴有红纸圈的扫尘帚。
腊月廿五,俗谓“天神下降”,闽南人需要设案于神前进行祭拜。
这是因为驻扎在家中的神明暂时回到天庭后,玉皇大帝派天神下凡来鉴察人间善恶。
因此每家每户都要设香案,迎接天神。
在这个阶段,人们会开始陆续准备春节要吃的几种美食,如红龟粿、油酥炸、炸枣等。
石奕龙说,过去的年收入多是实物,因此过年的食品多由自己做,现在大多数人为了图省事都选择在外面购买。
2、闽南的除夕夜
闽南人把除夕称为“二九暝”“年兜”。
除夕当天,除了贴春联,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这叫“门蔗”。
当天,长辈会早早敦促晚辈沐浴更衣,并在入夜前把衣服洗晾起来,不能湿漉漉地过年。
闽南人对年夜饭历来十分重视,因旧时一家人围着一个小红炉而坐,故将除夕夜的团圆饭称作“围炉”。
如何让这顿年夜饭吃得有意义,是一件事关一年彩头的大事。
老厦门人家中必备的食物有丸子(寓意团团圆圆)、白萝卜(表示好彩头)、血蚶(闽南话说“蚶壳钱大赚钱”,因为古时以贝壳为货币,吃血蚶代表来年赚大钱)等,家里还要蒸年糕(表示步步高升)、发糕(表示发财)。
围炉后,长辈会给晚辈发压岁钱,之后有些人会通宵不眠直到天明,称为“守岁”。
闽南正月习俗
转入新年的第一天,厦门人叫“开正”。
这一天,忌讳叫他人姓名催人起床,因为这样会让对方整年都被人催促做事;垃圾粪土也不倾户外,寓意存贮财富,新年兴旺;出门拜年也有讲究,先是庙里的神明,再是祠堂的祖先,最后才是亲戚朋友。
正月初二,被称为“女婿日”,女儿要偕丈夫回娘家。
正月初三,厦门一带的闽南人一般不登门拜年,因为这天家里如有过世尚未一周年亲人的,要在家里举行祭奠仪式。
到了正月初四,则是迎接神祇从天庭回到家中的日子,又难免要一番犒赏。
正月初五俗称“开假”“破五”,过了初五,新年的各种禁忌解除,各行业开始劳动。
民间有“送穷”习俗,主要是祭送穷鬼或穷神——人们黎明即起,家家户户放鞭炮,将鞭炮从屋里往外头放,边放边往门外走,表示将一切不吉利的东西都轰出去。
闽南的尾牙节是怎么来的呢?
旧时漳州民间过年,多随古俗,农历腊月(即十二月)十六要做“尾牙”,所谓尾牙就是本年最后的一次祭祀,民间置办祭品上供福德正神,即“土地公”,并祭祀十方无主游魂(俗称“门口尪”)。
这纯属封建迷信,借此祈求鬼神保佑。
“尾牙”这天晚上,漳州有个习俗,凡有雇佣店员、伙计的商行店主都要备办一顿丰盛的晚餐,宴请全体员工,席间,老板对来年聘用人员的变动采取多种形式给予表态以示去留,如对不称职者要予辞退,便在宴席上将一盘鸡的鸡头对准那位员工的席位,意即解雇;或是对要辞退的伙计,在其席位前反排筷子,意即辞弃;还有一种是老板亲自向那位准备解聘的伙计敬酒,表示辞行。
这些不动言词的辞退风俗,却令人感到十分尴尬,也闹出过不少吵架责骂之事,后来便逐渐废除,改为通过介绍人转达辞退之意。
“送神”,即“送尪”,就是送“灶君公”上天。
据《礼记·祭法》中记述,灶被列为祀典的七祀之一、受到天子和庶人的供奉。
《敬灶全书》说:“灶君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
漳州民间就是据此古俗,于送神那天在灶头换上一张用红纸刻印的新“灶神”,上面横书“司命灶君”,中间是神像,两边一副对联:“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
上供三牲祭礼,并供奉花生糖、麻片糖、生花等糖果伴以祭祀。
这是民间循古俗而进行的另一个迷信活动。
在祭灶送神这个活动中,漳州民间还流传有两个传统:一是“官三民四”,即官家于十二月廿三送神上天,而平民百姓在十二月廿四举行。
原因看来是官家多有作恶,需提前送神上天求得灶君奏报时多说好话,这叫“恶人先告状”;二是“男不拜月,女不拜灶”,祭灶送神须由男人主祭,以显示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
腊月十六做“尾牙”
旧俗农历二月初二日做“头牙”,一般商家,渔民及海陆运输者,每月初二、十六均有“做牙”之俗,一直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称为“尾牙”,以与二月初二日“头牙”相对应。
俗谚有云:“尾牙先生,送神长年”。
意即到了“尾牙”这一天,村中私塾就停馆了,学生不必再上课,塾师也要回家过年了。
“尾牙”这一天,普遍有供奉土地公和门口公之俗,而城乡店家行交商号,均要以丰盛三牲礼品孝敬土地公,焚香点烛,祈求明年生意兴隆,然后烧金纸冥币,燃放鞭炮。
入夜以后,东家设宴款待伙计,以酬谢伙计们一年之辛劳,大家纷纷人席,丰盛菜肴也已摆出,但此时所有伙计,面对丰盛宴席,却毫无欢颜喜色,反而个个提心吊胆,惴惴不安,大家睁开双眼,注视着东家手中所提的酒壶,究竟今晚要为谁斟这头杯酒,只见东家脸上露出笑容,提起酒壶,慢慢地朝着某一个伙计面前的酒杯,将酒慢慢斟下,此时那个伙计顿时垂头丧气,有的面如土色,双眼珠泪随东家壶中酒液同时滴下,其他伙计同时投来同情、怜悯的眼光。
原来这一杯头斟酒,东家为他先斟,就表示明年不再雇用他了。
因有时明言不好意思,故而设下此俗,所以过去每年店东虽设酒筵款待伙计,但因有此俗例,所以菜肴再好,也无心品尝,到了头杯酒斟后,被辞退者心伤,其他伙计虽然松了一口气,但物伤其类,说不定明年轮到自己饮此头斟酒,所以总也无心品尝桌上的佳肴美馔,故俗谚有云:“尾牙无好顿”,原因即在于此。
后来店东们也颇觉此能使大家扫兴,有点煞风景,为避免一开席就使伙计失去兴致,后来改用出金鸡之楼,这道“金鸡”待酒席临近结束才端出,而由头家亲自接下摆上桌面,鸡头对准谁,就表示明年不再雇用他了。
在酒席上这么耍花样,终究使人扫兴,以后就改用在年终的红包里表明,在红包的纸上直接写明。
因某种原因,明年另请高就云云。
做尾牙之俗,一直沿续下来,并同辞退职工之事分开,所以大家开怀畅饮,宾主同乐,至于辞退职工,国营有国营的制度,私营有私营的办法。
企业家可以辞退职工,职工也可以“跳槽”,自由得很,完全同尾牙脱钩
春节福建拜佛习俗
1. 闽南人在春节前后特别重视祭神祭祖活动,其中腊月十六的“尾牙”祭拜尤为重要,这是对全年祭祀活动的总结,也被称为“尾牙”。
2. 在“尾牙”这一天,闽南人家会在门前摆放长凳,供上“五味碗”进行祭拜,而企业和公司会举办“尾牙宴”来犒赏员工。
需要注意的是,下属不应触碰“尾牙宴”中的鱼头、鸡头等食物,以避免触犯上司。
3. 腊月二十四被称为“送神”日,家家户户会送走灶王爷,希望他能在天庭为他们带来好运。
只有在这一天送走了家中的神灵后,人们才能放心地进行大扫除。
4. 大年三十是祭拜天公和祖先的重要日子,家人们会穿上新衣,进行庄重的祭拜仪式,以祈求来年的幸福安康。
之后,全家人会围坐在一起享受团圆饭。
5. 正月初一是新年伊始,闽南人会争相敬拜天公和菩萨,以期获得一年的好运。
寺庙里人头攒动,大家都在等待寺庙开门。
6. 正月初四,诸神返回人间,家家户户会准备祭品,祈求神明的庇佑。
7. 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也就是“天公生”,这一天闽南人家会举行盛大的祭拜活动,焚烧纸钱和“补运单”,希望新的一年能够平安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