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温州的端午风俗,温州风俗有哪些?

温州的端午风俗,温州风俗有哪些?

发布: 2024-03-03 05时 来源 共享网站

温州的端午风俗目录

温州端午节独特风俗

温州风俗有哪些?

温州的端午节风俗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吃粽子:温州人端午节必吃粽子,不同地区的粽子口味也不同。温州人喜欢吃“甜粽子”,即用糯米制成,里面包含豆沙、红枣等甜馅,口感软糯香甜。

2.赛龙舟:温州也有赛龙舟的传统,每年端午节期间,各地区的龙舟队都会组织比赛,吸引众多观众前来观看。

3.挂艾叶、菖蒲:温州人在端午节期间也有挂艾叶、菖蒲的习俗,认为能够驱邪避瘟,并保佑家庭平安。

4.踩高跷:在温州,端午节期间还有踩高跷的活动,人们会穿上传统的服饰,在街头巷尾踩着高跷表演。

总之,温州的端午节风俗丰富多彩,是一种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节日。"。

温州端午节独特风俗

“端午节这天,家家取菖蒲、艾叶,做成蒲剑、艾旗,悬在门上。

明《弘治温州府志》也载道:“是日,插菖蒲蒿艾于户,饮菖蒲酒”,旧时城区各户皆在自家门上、床头、窗前等处悬插菖蒲、艾叶。

按照古俗,艾蒿和菖蒲经常是同时使用,即所谓“艾旗、蒲剑”。

在温州双屿一带,端午节时,农家喜用硬小白纸,写上“白”字倒贴在中堂两边板壁,以及灶房、饭堂的墙上。

温州风俗有哪些?

裹粽端午家家裹粽。

种类有肉棕、豆砂棕、莲子火腿棕、淮百粽和蚕豆粽等。

农村人以早稻秆灰取汁煮粽,粽香耐藏,称作“灰汤粽”、端午前一两天,出嫁女儿必送粽给娘家。

娘家回赠纸扇、香囊等物。

划龙舟温州东部平原,河道交错,几乎各村都置龙舟。

叶适诗“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鼓争飞扬。

”划龙舟从五月初一开始、至初十前后结束。

赛龙舟时,河道锣鼓喧天,数条或数十条龙舟展旗竞先。

岸上观客呐喊助威,场面壮观。

解放前,常发生两舟斗殴与观众拥挤坍桥落水事件。

民国23年(1934)和建国前夕,永嘉藤桥、梧诞因龙舟相撞引起斗殴,溺死41人、自南来至民因,历代政府都曾多次禁划龙舟,效果甚微。

荆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唯恐鱼吃掉,故用竹筒盛装糯米饭掷下,以后渐用粽叶包米代替竹筒。

赛龙舟:当时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于是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

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是为之起源,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尸体。

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清乾隆二十九年台湾开始有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

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

香港有竞渡,近来英国人也有仿效我国人作法,组织鬼佬队,进行竞赛活动。

70年代末,温州划龙舟复盛。

人民政府加以引导,消除迷信色彩。

加强安全措施,遂成为民间健康体育活动。

扮台阁台阁有水陆两种。

水上台阁为彩舟、舟长而阔,上装楼台,周插彩旗、台上有男女装扮戏曲人物,形象生动、舟前后置秋千架,有幼童饰龙大,上下翻荡。

船尾男女青年扮艄公艄婆。

台阁在乐声中缓行,见岸上挂出红绸时,乃进退各三次已而收红。

市区几座庙宇均备有台阁,以蝉街方仁殿最有名。

陆台阁以木板为台,亦坐一组戏曲人物,由多人肩扛(后改在板车上搭台)游行,此项活动在或拦街福肘举行。

避邪驱疫端午,大户人家中堂悬挂钟馗像;门上插菖蒲和艾!

1、拦街福

拦街福举行之日通衢设红楼,扎花门,张布幔,悬灯结彩,气氛热烈。

街头上演戏曲、弹词、木偶,以及滚龙、踏高跷、猜灯谜几集各种文娱活动。

人晚灯灿辉煌管弦齐作,城门大开,任由出入、活动至午夜才息。

第二天,街道又举办拦街福。

2、二月二吃芥菜饭

农历二月初二,温州素有吃芥菜饭的习俗,谓可以防止生。

幼时常听长辈说,如果在当天不吃芥菜饭,是会“烂头”的。

3、过年吃“分岁酒”

温州人很讲究吃"分岁酒",又称"年夜饭"。

过去酒席上会用十只朱砂高脚红碗,盛着十样冷盘,叫"十全"。

其中除鸡、肉外,要有花生(结子)、柑桔(大吉)、鲤鱼(跳龙门)、豆腐(家门清洁)等,而且每碗必须要有一块切成薄片的圆形红盖在顶端,以示讨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