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壮族民俗特色风俗,壮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壮族民俗特色风俗,壮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日期 2024-03-02 08:20:18 参考 知识库

壮族民俗特色风俗目录

壮族的民族习俗是什么?

壮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1. 壮族的传统节日有“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十月十”等,这些节日通常会有盛大的庆祝活动和民俗表演。

2. 壮族的传统服饰是“壮族服”,它是由上衣、裤子、腰带、头巾等组成,色彩鲜艳、图案繁复,代表着壮族人民勤劳、豁达和美好的愿望。

3. 壮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也非常有特色,如“踩高跷”、“踩竹竿”、“打铜锣”等,这些表演通常会在节日和婚礼等场合上演。

4. 壮族人民对酒的热爱也是众所周知的,他们有喝酒、劝酒、敬酒等一系列独特的饮酒礼仪和文化。

5. 壮族人民还有许多传统的手工艺,如刺绣、草编、木雕等,这些手工艺品在当地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6. 壮族人民对婚姻的重视也是非常显著的,他们有独特的婚礼习俗和仪式,如“抢婚”、“拦路婚”等,这些习俗代表着壮族人民对家庭和婚姻的尊重和珍视。

总之,壮族的民俗特色和风俗习惯非常多样化和丰富,它们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壮族的民族习俗是什么?

1、壮族的礼仪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

平时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

招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

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2、壮族的服饰

壮族服饰主要有蓝、黑、棕三种颜色。

壮族妇女有植棉纺纱的习惯,纺纱、织布、染布是一项家庭手工业。

用自种自纺的棉纱织出来的布称为“家机”,精厚、质实、耐磨,然后染成蓝、黑或棕色。

用大青(一种草本植物),可染成蓝或青色布,用鱼塘深可染成黑布,用薯莨可染成棕色布。

壮族服饰各有不同,男子、女子的服饰,男子、妇女、未婚女子的头饰,各具特色。

3、壮族的住房

在古黔中地区的临澧竹马村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距今约18000年)中,发现了带甬道的“_”字形“高台式土木建筑”,它不仅是中国“高台式宫殿建筑”的源头,而且是全世界第一座“高台式土木建筑”。

4、壮族的婚礼习俗

壮族的婚姻,有自由恋爱和父母包办的形式,一般婚前享受充分的恋爱自由,但父母干涉包办也时常有。

壮族一般实行一夫一妻制。

妇女和男子一样都是家庭的劳动力,但仅有男子有继承权。

其婚姻制中盛行“不落夫家”或“坐家”,有些地方还保持这种习俗。

5、壮族的饮食习惯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

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

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

扩展资料:

壮、布壮,原是壮族自称。

在汉文史书中译写为“撞”、“_”等,读音“壮”,最早见于宋代文献中。

新中国成立后统一写为“僮”。

1965年10月12日,根据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提议,并征得壮族人民的同意,由国务院正式批准,把僮族的“僮”改为强壮的“壮”字。

“壮”字有健康的意思,也不会误读。

从此以后,僮族一律改写为壮族。

壮族除自称“布壮”以外,还有“布越”、“布雅伊”、“布衣”、“布沙”、“布土”、“布侬”、“布央”、“布曼”、“布饶”、“布傣”等自称。

“布”,在状语中是“人”的意思。

参考资料:

壮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壮族人民能歌善唱,右江一带称为“欢”,左江一带称为“诗”,桂北一带称为“比”和“欢”,都是唱山歌的意思。

有定期举行的唱山歌会,称为歌圩。

歌圩日期各地不同。

以农历三月初三为最隆重。

大山歌圩有万人以上参加。

内容有请歌、求歌、激歌、对歌、客气歌、推歌、盘歌、点更歌、离别歌、情歌、送歌等。

被誉为“歌仙”壮族的刘三姐就是歌手的典型代表。

歌圩期间,还举行男女间的抛绣球、“碰蛋”等娱乐活动。

这期间,各家各户吃五色糯米饭。

云南文山一带还唱壮戏,兼办物资交流会。

过去,壮族一年种一造(即一季)水稻,三月初三是备耕时间,歌圩就是为春耕农忙做物质的和精神的准备。

吃五色饭、五色蛋,是预祝五谷丰登的意思。

唐代,壮族已有舞蹈,如舂堂舞以舂米为内容,以敲击声伴舞。

宋代有扁担舞、采茶舞、捞虾舞、春牛舞等。

男的舞姿刚健有力,女的婀娜多姿。

这舞蹈流传至今。

在汉族戏剧的影响下,大约在清代,壮族开始出现戏剧。

一种是用壮语演唱的壮剧、师公戏、木偶戏;另一种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歌舞剧。

壮剧又分为流行于田林、西林、百色一带的“北路壮剧”,是在滇戏的影响下,于民间说唱曲艺“板凳戏”的基础上形成,吸收了滇戏的唱腔,伴奏的乐器有壮族的马骨胡、葫芦胡、木叶和汉族的笛子、三弦、二胡。

流行于青西、德保一代的“南路壮剧”,是在马隘土戏的基础上,受邑剧影响而形成演唱合一的戏曲形式,伴奏乐器除本民族的马骨胡]、葫芦胡外,还采用了邑剧的文锣、武锣、大钹、小钹、二胡、三弦、笛子、鼓、梆子。

壮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1、节日

壮族的节日多与当地汉族相同,春节、元宵、春秋社日、清明、端午、中秋、重阳、除夕等传统汉族民间节日,也是壮族的岁时节日。

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是“三月三”歌节、“牛魂节”、“中元节”等。

2、婚姻

壮族多一夫一妻制家庭。

过去,“女娶男嫁,夫从妻居”曾经较为盛行,后来过渡到“从夫居”的父系家庭为主。

直到近、现代,壮族农村地区仍普遍存在婚后“不落夫家”的习俗,新娘出嫁那一天,由十来个同辈姐妹陪同到新郎家,有的地方当天婚礼过后即回娘家,有的地方新娘与同辈姐妹一起在新房中歌唱达旦度过新婚之夜,次日一起回娘家。

3、丧葬

壮族传统的丧葬习俗,主要有两大葬法,即土葬和火葬。

壮族的土葬,以“二次葬”为主要葬式。

二次葬,也称捡骨葬、拾骨葬,壮族称之为“金罈葬”、“金钟葬”等。

扩展资料

壮族“三月三”的习俗:

1、包五色糯米板

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板和彩蛋。

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

相传,这种食品是深得仙女们的赞赏后流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祭祀歌仙刘三姐的。

2、抢花炮

在农历三月三以及秋收之后,广西一些少数民族地区民间会自发组织抢花炮运动。

男女老少都会穿上节日盛装,天刚亮就争先恐后地奔向活动场所,抢得花炮的人被认为来年最有福气,也最受姑娘青睐。

3、绣球传情

歌圩的绣球是姑娘们在节前赶制的工艺品,制作工艺都很精巧,个个都是丝织工艺品:十二花瓣连结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某个月份,上面绣有当月的花卉。

有些绣球做成方形、多角形等。

绣球内装豆粟或棉籽。

球上连着一条绸带,下坠丝穗和装饰的珠子,象征着纯洁的爱情。

参考资料来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