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各个地方大年初一风俗,大年初一的风俗有哪些?

各个地方大年初一风俗,大年初一的风俗有哪些?

来源 网络 时间:2024-03-01 07时

各个地方大年初一风俗目录

大年初一有什么习俗?

大年初一的风俗有哪些?

大年初一,各地的习俗都是怎样的呢?

1. 北京:北京人有“穿新衣、逛庙会、吃饺子”等传统风俗,同时还有祭祖、拜年、压岁钱等习俗。

2. 上海:上海人传统的年节习俗是“年夜饭、守岁、放烟火、送祝福”,还有“吃元宵、猜灯谜、拜年等”习俗。

3. 广东:广东人过年的主要习俗有“踩年、燃放鞭炮、走亲访友、吃年夜饭、包饺子、发红包、猜灯谜、舞狮子等”。

4. 四川:四川人的新年习俗有“守岁、吃年夜饭、包饺子、猜灯谜、祭祖、放烟花、送祝福、拜年等”。

5. 湖南:湖南人的新年习俗有“守岁、吃年夜饭、包饺子、猜灯谜、祭祖、放烟花、送祝福、拜年等”。

6. 河南:河南人的新年习俗有“守岁、吃年夜饭、包饺子、猜灯谜、祭祖、放烟花、送祝福、拜年等”。

7. 浙江:浙江人的新年习俗有“守岁、吃年夜饭、包饺子、猜灯谜、祭祖、放烟花、送祝福、拜年等”。

8. 山东:山东人的新年习俗有“守岁、吃年夜饭、包饺子、猜灯谜、祭祖、放烟花、送祝福、拜年等”。"。

大年初一有什么习俗?

传说,年兽害怕红色、火光和爆炸声,而且通常在大年初一出没。

所以每到大年初一这天,人们便有了拜年、贴春联、挂年画、贴窗花、放爆竹、发红包、穿新衣、吃饺子、守岁、舞狮舞龙、挂灯笼、磕头等活动和习俗。

但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风俗多样。

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地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年俗。

春节的脚步将近,今天小编就和大家分享一些全国各地的有趣年俗。

春节,俗称过年。

除一般年俗外,庙会则为旧时北京过年的主要习俗。

除了人们所熟悉的厂甸之外,五显财神庙(初二至十六)、东岳庙(初一至十五)、白云观(初一至十九)都是有名的庙会,最富有北京过年的特色。

五显财神庙的正式活动从正月初二算起。

初二一大清早,往财神庙进香者,除巨富显贵外,绝大多数是骑自行车。

他们多身着各种绸缎的棉袍,外罩马褂或坎肩,头戴细毡礼帽。

香客们从城里出发出广安门向南,当然基本顺风,(因北京冬季多西北)。

但一出广安门就须逆风而行了。

纸鱼,用一根竹劈儿缀上白线拴好,以便手提;还有成串的、泥胎、外糊金银箔的金银元宝,也拴在竹劈儿上。

另外还有一种卜碌碌带响的风车。

这种风车系用细篾儿和彩纸条儿糊成风轮,安装在秫秸架子上,每个风轮带有白线拴好的一对小鼓腿儿,敲打着一个泥塑蒙纸面的小鼓,大风一刮,卜碌碌直响。

这种风车有单一的,有四个以至十几个连在一起的。

傍晚,太阳平西的时候,你只要仁立街头,就能见到一辆接一辆的自行车形成了湍急的车流。

过年吃饺子是北方人的习俗。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大年三十晚上辞旧迎新,一定要吃饺子,在众多的饺子中只包上几只带有硬币的(现在人们讲究卫生,就用花生或其他果仁来代替。

),谁吃到了这样的饺子就预示着在新的一年里会交好运,有吉祥之意。

此外,东北人在初五这天一定要吃饺子,也称“破五”,就是把饺子咬破,寓意将不吉利的事都破坏,有驱灾避邪之意。

由于东北天气寒冷,一些水果冻过之后,就另有一番滋味。

最常见的是冰梨和冻柿子。

据了解,最纯正的是冻秋梨,在北方有一种梨叫秋梨,这种梨刚摘下来的时候又酸又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梨采摘下来直接放在树下,盖上一层树叶,经过冰冻之后的秋梨酸甜可口,果汁充足。

冻梨在吃之前要放在水里解冻,年夜饭后吃这种梨能解酒、解油腻。

东北人一般都在大年初一到农历二月初一之前不能剪头,如果剪头会克(死)舅舅,所以东北人很忌讳这点,没有人会在正月里剪头。

二月二,“龙抬头”这表示着二月初二这天人们剪头会很吉利,所以在这一天很多人都会争相剪头,讨吉利。

在东北,上了年纪的老人都有这样一个说法,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不扫地,就是不愿将好运气、财气扫走。

所以只有等着到了初三才可以扫地。

春节民俗,在全国各地大同小异。

陕西民风古朴,春节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

岁首。

古代的“年”不是在腊月二十九或者三十,而是在“腊日”,即后来的“腊八”。

南北朝以后才把腊祭移至岁末。

到了民国时,改用阳历,才把阴历的“年”叫作“春节”,因为春节一般都在“立春”后,因而称其为春节。

陕西人如今仍把春节叫作“过年”,并流传下来一个关于过年的故事。

在远古时,有一种叫“年”的猛兽,每当寒冬将至新春来临的夜晚。

出来食人,使得人们不得安宁。

人们在与“年”的搏斗中,发现这种凶残的猛兽最怕火光和响声,于是人们想了个办法,一旦“年”出现时,便燃起大火,投入竹节,“年”一见熊熊大火,听见叭叭炸响的爆竹,就逃遁得无影无踪。

后来,便逐渐形成了过年团聚。

守岁、挂红灯、帖对联、放爆竹、吃年饭的风俗习惯。

云南过年时与汉族一样也要贴对联。

但那“对联”是红纸剪成的各种图案。

不仅“书写”方式不同,连贴的方式也别具一格。

除夕之夜,全家老小每人拿着自制的春联,合唱立脚点《祝年歌》,依序在院里院外、菜地果园和田边地角为万物张贴。

因为边贴边唱,白族的春联被称为“歌联”。

大门上贴的是春树和大象的图案,由家中年纪最大的老人制作,最小的娃娃粘贴。

一边贴一边唱“春回大地百福生,万物更新千祥临;户对青山六畜旺,门含田畴五谷增;丰衣足食家和顺,国泰民安享太平”这样的民歌。

贴好大门的“歌联”,接着贴堂屋门、楼门、房门、厨房门,再贴犁、耙、鞍等生产工具,最后贴花草树木……“歌联”贴到什么东西上面,就以那种东西为“主题”,唱首联歌“表达”联意。

如贴在竹枝上的是一副鞭炮的剪纸,人们唱的“联歌”是竹报平安值千金,清白传家振家声;东风得意花千里,红日高照万木春。

这种剪纸、唱歌融为一体的“歌联”,堪称白族文化的一朵奇葩。

大年初一的风俗有哪些?

大年初一的风俗有开门炮仗、拜年、占岁、贴画鸡、聚财等等。

春节是中国及一些亚洲民族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

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了贴红色纸类制品(贴红春联、红窗花)、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春节,是农历的岁首,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所独有的节日。

是中华文明最集中的表现。

自西汉以来,春节的习俗一直延续到今天。

春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大年初一的风俗有如下:

1、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

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

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2、拜年

春节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邻那里祝贺新春,旧称拜年。

汉族拜年之风,汉代已有。

唐宋之后十分盛行,有些不必亲身前往的,可用名帖投贺。

东汉时称为“刺”,故名片又称“名刺”。

明代之后,许多人家在门口贴一个红纸袋,专收名帖,叫“门簿”。

3、占岁

旧时民间以进入新正初几日的天气阴晴来占本年年成。

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伟人,八日为谷。

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

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

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有初一不杀鸡,初二不杀狗,初三不杀猪……初七不行刑的风俗。

4、贴画鸡

古时春节在门窗上画鸡来驱鬼怪邪气。

晋朝人着的《玄中记》里讲到了前面说到的度朔山上的这只天鸡,说是当太是刚刚升起,第一道阳光照到这株大树上时,天鸡就啼鸣了。

它一啼,天下的鸡就跟着叫起来了。

所以春节所剪的鸡,其实就是象征着天鸡。

5、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

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

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大年初一,各地的习俗都是怎样的呢?

大年初一的习俗有拜年、放鞭炮、贴春联等等。

大年初一指的是春节,是中国最为重要,也是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是农历年、月、日的开始,同时因为是农历正月的第一天,又因为是第一个朔日,因此又称为“元朔”。

传统习俗中的拜年,指的是人们为了辞旧迎新,从而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通常情况下,拜年是从家里开始,大年初一的早晨,晚辈起床之后,就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等等;而长辈受拜之后,就会将事先准备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过年期间,拜年是随处可见的,外出时遇见亲朋好友,又或者是碰见左邻右舍,都会互道“新年快乐、恭喜发财”等吉祥的话语;而登门拜年,走访各路亲戚也是“家常便饭”,因为只有在过年这段期间里,才能和家人、亲戚、朋友一同欢乐。

另外,过年期间,家家户户都还要准备好各种美味佳肴,也就是备好年货,以此迎接客人的到来;并且由于年初的时候,存在部分市场没有供应的现象,因此提前备好年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