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梅州客家丧风俗有哪些,客家丧葬礼俗

梅州客家丧风俗有哪些,客家丧葬礼俗

来源 会员推荐 发布 2024-02-29 11:09:03

梅州客家丧风俗有哪些目录

客家老人去世的风俗

客家丧葬礼俗

梅州客家丧风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丧家要在家门口挂上白布,表示有人离世。

2.死者的家人要穿上白衣,表示哀悼之情。

3.丧礼期间,家人要禁止烧香、燃放鞭炮等行为。

4.死者的遗体要在家中摆放,供家人和亲友吊唁。

5.家人要在丧礼期间提供食品和饮料,供亲友食用。

6.丧礼期间,家人要在门口摆放桌椅,供亲友休息。

7.死者的家人要禁止喜庆活动,如婚礼、生日等。

8.丧礼结束后,家人要在墓地祭拜死者,表示对死者的怀念和敬意。"。

客家老人去世的风俗

客家丧葬习俗

对于客家人来说,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的丧葬观念基本上继承了中原汉民的传统,如相信灵魂不死,重视福、寿、孝、丧礼讲究排场,特别重视风水等。

古时,客家人的丧礼还有一些独特的风俗。

例如:死于室外者,尸体不得入室;而死的妇女,可厚葬,但不举行葬礼等....

葬礼是殡殓死者、举办丧事、居丧祭奠的种种仪式礼节。

自古以来,丧礼为礼仪中的重大礼仪之一,不仅等级区分严格,而且有许多繁文褥节,现就近代以来主要的丧礼仪式列举如下:1. 送终

病人弥留之际,子孙亲属环绕床前,注意病人变化,如见他喉间起痰,停止呼吸,当立即全体跪下,放声号哭,谓之“过世”。

“过世”即系送终。

子孙能够送终,死者被人称为“福气好”。

子孙亲属亦心中稍安。

此时,子孙应取瓦钵,带着三支香,两页纸,用纸卷住香,卷成一个小纸捆,另带铜钱、铜板或银角数枚,号哭出门,走到附近溪河,先丢香、纸、钱币下水,随即用瓦钵取水。

2. 更衣

病人逝世后,当即用“买来的水”为死者梳洗(俗称“抹尸”),白布裹身(日“包尸布”),并换上新衣(衣服件数为男单女双),移尸厅堂(年满60岁者停尸上厅,未满60岁者只能停放中、下厅)。

随后请来亲房长老,向其下跪哭泣。

长老好言抚慰之,并出面安排料理死者后事。

3. 报丧

又叫“报死”、“报孝”。

择定安葬日期、时辰后,要告知亲友,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

若死者是已婚嫁生育的女性,依例须由其子孙中的一个亲往其娘家“报丧”,且“报丧”人不可直接进屋,而须跪于门旁,等待主人出迎时方哭诉之。

4. 入殓

为死者装扮,盖上大红盖头布,由亲人捧死者头、脚将尸体人棺。

5. 举哀

死者家属披麻戴孝,亲友伤心啼哭。

女眷各按自编之词,依一定调子和节奏号哭,俗称“叫哀”。

6. 点主

设死者灵位,灵牌上写“某某之”,“主”字要留上面一点不写,成“王”字。

男丧请族长、族中德高望重者,母丧则请舅家中男子最长者,在灵牌的“王”字上添加一点,成“主”字,叫“点主”。

意即尊长同意此丧事。

此时孝子孝孙应哭拜跪谢。

7. 守灵

又称“守孝”。

当晚设灵堂,儿孙在灵堂两旁席地而坐,通宵达旦,日夜守护死者遗体,直至死者出殡。

8. 吊唁

死者生前友好或其他外人,闻讯前来致哀,要先到灵堂向死者(或遗像),按亲疏或一跪三叩,或行,然后才与死者家属见礼

9. 出殡

出殡前,死者子孙围跪棺旁,死者尸体经人主(舅、娘家)检视后,执事人打“子孙钉”,并举行祭奠仪式(富户还请当地名士在灵堂读、唱挽歌)。

出殡时,抬棺者规定要有八人(俗称“”)。

一路丢纸钱(俗称“引路钱”),鸣锣放爆竹,由死者长子捧灵牌(如死者子殁,则由长孙代之),其他孝子扶棺缓缓而行。

其长女或长孙女要先行到墓穴“扫穴”。

送葬队伍顺序排列为旌幡、棺、灵、孝杖、和尚、愁笼、白衣、族、祭物、鼓、乐、宾客。

柩安葬后,众人要改道而回。

10. 接灵

回灵牌,子孙设香案祭拜后,送入宗祠。

接着摆供品祭告祖宗,然后将灵牌火化。

11. 酬宾

丧事毕,宴请来宾,俗称“食斋饭”。

席间除帮工外,他人一律不喝酒。

死者子女不得入席,而应坐在地上进食。

饭后,对所有送礼者,一概要回礼。

回礼要重于原礼,甚至加倍奉还。

送火

安葬当天及第二天黄昏,死者女眷要前往死者坟前点燃蜡烛、草绳,意为送火给死者在照明。

祭七

人死后第七天要设祭,此后每隔七天一祭,直至七七四十。

迁葬

灵柩人土3年后,要掘起死者骸骨改用“金埕”(一种专盛死人骨殖的陶瓷坛子)收藏,然后请“地理先生”选一块“”,择日将骸骨迁葬。

也有少数“推拱”式的墓穴是一葬永逸,不须迁葬,俗称“葬血棺”。

客家丧葬礼俗

  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

客家人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

葬务从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

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

  病人临终之际,便将事先做好的“寿衣”给病人穿上,称“着寿衣”。

过去有“上六下四”之说,即上身穿六重衣服,下身穿四重裤子。

  客家风俗重视送终。

出门在外的千方百计赶回家,以求在临终前见最后一面,显得孝顺。

人断气后,马上烧轿,焚纸,眷属、儿女悲哭成叫。

是为“送终”。

  报丧:病人断气后即刻报丧。

孝子往外祖母舅家及亲伯叔家报丧,在门前或附近路口还出讣告。

  摆孝堂:在遗体前挂白布,摆香桌,放灵位牌或遗像。

早晚哭灵,登记亲友送来的礼物或“代烛”,帐布按序挂在孝堂两旁。

  落枕:移动遗体,在厅堂地上铺一白布,将遗体放在上面,头新瓦,瓦上垫以布制三角枕,日夜派人守候;择日定时将遗体入棺叫“入材”。

每天清晨和傍晚以及亲友来吊唁时,丧家女眷在帐内棺旁举哀。

晚上亲友参加孝堂守灵,俗称“陪夜”。

  发丧要择时,常在早晨。

旧时在头一天要“闹丧”,通宵达旦,鼓乐喧天。

发丧先举行祭奠,再起柩出殡。

讲究排场,以显示儿女孝顺。

  安葬:将灵柩放入墓地。

墓地选择讲究“风水”。

坟墓外观很似客家人的围龙屋,是客家人崇拜祖先的一种表现。

埋葬后第三天,亲属穿孝衣到坟上哭拜祭奠,烧纸钱,谓“醮三朝”。

  做七:人死后,每逢“七”日,要举行祭奠,俗称“做七”。

一般只做“五七”。

最后举行祭奠,焚化灵屋(纸屋),叫“完七”,以示丧事的结束。

以后,周年举行祭礼,叫开小孝;三年举行祭礼,叫开大孝。

开大孝时,门前、厅堂换上红联,一切恢复正常。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按人体结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谓“检金”,然后重新安葬,这才是永久、真正的坟墓。

  对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一些特别的丧葬礼俗,如比较注重请僧道打醮念经,超度亡魂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