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都有什么相关的习俗?
发布 2024-02-29 11时 来源 共享网站处暑民间风俗目录
处暑节气的民俗
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都有什么相关的习俗?
处暑的风俗有哪些
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的8月23日或24日。在中国,处暑有许多民间风俗,下面是其中的几种:。
。
1. 立秋卖凉茶:立秋之后天气开始炎热,人们开始喝凉茶消暑。而到了处暑,是夏季最热的时候,凉茶的销量达到顶峰。有些地方的商家会在处暑这一天或前几天推出新品或打折销售,吸引消费者。
。
2. 吃处暑瓜:处暑前后正是西瓜成熟的季节,因此有“处暑瓜”之称。在这一天,人们会吃西瓜来解暑。有些地方还会在处暑这一天吃竹瓜,认为它有清热解毒的功效。
。
3. 送秋:在一些地方,处暑被视为秋季的开始,人们会送秋礼,如瓜果、蔬菜、花卉等,祈求秋季丰收。
。
4. 九九消夏:据传九九是夏天的最后九天,处暑是第一个九九的第一天。人们会在这九天里做些消暑的活动,如洗澡、晒太阳、游泳等。
。
5. 求安宁:有些地方的人们认为处暑时阳气达到顶峰,阴气开始升起,这是诸多疾病的发病高峰。因此,他们会在处暑这一天祭祀祖先,祈求家庭平安、身体健康。"。
处暑节气的民俗
处暑节气的民俗有放河灯、开渔节等。
1、放河灯
据说放河灯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
那时人们驾舟出海下湖,为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遇到风大浪高时,用木板编竹做小船,放入祭品,点上蜡烛,彩纸作帆,放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
2、开渔节
每年处暑期间,在浙江沿海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驾船出海。
石浦渔民素来有“三月三,踏沙滩”以及“祭海”等习俗,其中“祭海”是渔民出海捕鱼时,为求平安、丰收而举行的一种仪式。
处暑的历史渊源介绍:
“处”的本义是“止息”“停留”的意思。
《说文解字》曰:“处,止也。
“处暑”表示酷热难熬的天气到了尾声,暑气开始消退。
“三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酷热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
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即小暑节气、大暑节气、处暑节气,按顺序分别为初暑、中暑、末暑。
“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酷暑时间比较长。
暑热长对于农作物长势和产量有利。
古人将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
“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到了处暑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
二十四节气分别是什么?都有什么相关的习俗?
二十四节气歌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处暑的风俗有哪些
处暑的风俗有出游迎秋、放河灯、开渔节、泼水、祭祖、迎秋、吃鸭子等。
处暑,即为“出暑”,从字面意思看就是出了暑天,炎热离开的意思,这个节气的到来意味着进入气象意义的秋天,我国长江以北的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的风俗有哪些
出游迎秋
处暑之后,气温下降,秋意正浓,是人们畅游郊外赏秋的好时节,而且民间向来也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因此出游迎秋也就成为了处暑的风俗之一。
开渔节
对于沿海的渔民来说,处暑以后是渔业收获的一个大好时节,每年处暑节气,在浙江省沿海一带都要举行一年一度的隆重的开渔节,决定在东海休渔结束的那一天,举行盛大的开渔仪式,欢送渔民开船出海。
放河灯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上一座灯盏或者是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它自由的漂泛。
在民俗文化中,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