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民族节日及风俗,你还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特色节日?
发布:2024-02-27 06:23:26 参考 网络各民族节日及风俗目录
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和由来,谢了
你还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特色节日?
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生活习俗,饮食文化。
1.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庆祝农历新年,通常在一月末或二月初庆祝,家人团聚,吃年夜饭,燃放烟花爆竹。
。
2.端午节:中国传统节日,纪念屈原,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吃粽子,赛龙舟。
。
3.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庆祝农历八月十五,吃月饼,赏月。
。
4.清明节:中国传统节日,纪念祖先,通常在每年的四月五日或六日,扫墓、祭祀、植树。
。
5.元宵节:中国传统节日,庆祝农历正月十五,吃汤圆,赏花灯。
。
6.春耕节: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庆祝春耕,通常在农历二月初二或初三,祭祀土地神,唱歌跳舞。
。
7.火把节: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庆祝祈求好收成,通常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挑着火把走街串巷,唱歌跳舞。
。
8.傣族泼水节: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庆祝新年,通常在农历三月十四至十六,用水泼洒祈求幸福。
。
9.藏族新年: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庆祝新年,通常在农历一月一日,祭祀祖先,舞狮子。
。
10.苗族芦笙节:中国少数民族节日,庆祝丰收,通常在农历三月十五至十七,吹芦笙、唱山歌、跳舞。"。
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和由来,谢了
原发布者:微力设计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篇一: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少数民族的节日风俗1、阿昌族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的世居民族之一。
会街,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
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会街原属宗教集会。
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出洼(开门)、烧白柴、泼水节等。
除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
如:火把节、窝罗节、浇花节和春节。
耍白象是阿昌族传统节日。
2、德昂族德昂族民间传统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都与佛教活动有关。
德昂族还有祭家堂、寨神、地神、龙、谷娘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富情趣。
宗教节日有“进洼”(关门节),是虔诚的佛教徒最大的净居把斋节日。
3、东乡族东乡族和其他信仰宗教的民族一样,每年有三大节日,即开斋节、古尔邦节、圣纪节。
4、侗族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主要节日有新婚节、架桥节、祭牛节、吃新节、花炮节等。
5、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已有上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被定名为“三月街民族节”。
它和“火把节”(又称星回节)等民族节日饶有特色。
其他主要节庆活动还有大过年、绕三灵、火把节、耍海会、拜日望等。
同汉族相同,也过清明、端午、中秋等。
6、独龙族唯一的传统节日年节(独龙语:卡雀哇)也是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的。
过卡雀哇于每年冬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具体时间由各家或家族自己定,节期的长短常
你还了解哪些少数民族的特色节日?
1、火把节:火把节是彝族、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火把节民族的古老而重要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蜚声海内外,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不同的民族举行火把节的时间也不同,大多是在农历的六月二十四,主要活动有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
在新时代,火把节被赋予了新的民俗功能,产生了新的形式。
2、泼水节:泼水节是傣族最隆重的节日,泼水节在傣历六、七月,这天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节日盛装,挑着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开始泼水节,一般持续3至7天。
第一天傣语叫“麦日”,与农历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语叫“恼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网玛”,意为“岁首”,人们把这一天视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3、拉鼓节:拉鼓节是苗族传统节日,苗语称希牛。
大节每13年举行一次,拉4米多长的鼓;小节每3年举行一次,拉1.7米长的小鼓,节期均为3天。
节庆活动分为箍鼓、唱鼓、拉鼓、葬鼓阶段,远亲近戚纷纷前来“吃鼓”,一起欢度节日;主人们分鼓吃猪肉,杀鸡宰鸭,盛情款待,整个村寨沉浸在欢乐之中。
拉鼓节意在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村寨兴旺,祭祀性与娱乐性融为一体。
56个民族的传统节日,生活习俗,饮食文化。
中国56民族传统节日大年三十晚“除夕”壮家称为“年三十晚”,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
这是南宁市壮族一年中最为隆重的传统节日。
在月初就开始做好各种过年准备,年三十这天,各家都忙着打扫庭院房屋,换洗衣服,杀鸡、打鱼、炸油豆腐、包粽子、蒸年糕。
晚餐前,各家都以猪肉、鸡、酒、米饭等作为祭品,祭拜祖先诸神灵;然后烧纸钱、燃放鞭炮。
祭毕,便开始吃团圆饭。
菜肴丰盛,大家开怀畅饮,以酬一年的艰辛和合家之乐,而且这一餐的菜肴要有所剩余,以示“年年有余”。
春 节春节从月初一凌晨开始,一直延续到十五日的元宵节才告结束,其中又以初一至初五最为热闹。
当初一凌晨子时来临,各家竞相燃放烟花鞭炮,辞旧迎新。
拂晓时,各家妇女竞相奔向河边井旁“抢新水”,以第一个汲挑新水为吉利。
妇女们用“新水”来煮姜糖水和汤圆,并以之先祭拜祖先,然后全家饮食。
正月初一,互不串门。
早饭后,青少年们穿着盛装,各自相邀同伴好友,就近参加各种娱乐活动。
过去,南宁还有举行迎春祭祀仪式,“府州县排列彩亭,设土牛,迎春于东郊”;“仪仗甚盛,凡距县城二十里内,男妇老幼,相竞逐队来观,至为热闹”。
乡村中也流行舞狮、舞龙和舞春牛等活动的习惯。
舞狮队走村串巷,锣鼓喧天,鞭炮阵阵;孩童追随其后,其乐融融。
狮子每至一家,主人即以封包相酬,并互道贺语。
初一不杀生,午餐素食,晚餐吃年前剩余菜肴。
大人给小孩压岁钱。
从初二起,亲戚之间便开始交往拜年贺岁,携带礼品主要是粽子、年糕、猪肉等物,连日不断。
来客所带来的礼品,主家只各份收取一半,留一半或换上自家的年货让其带回。
过了初五,亲友间的走访贺年便逐渐减少,各家开始筹划当年的备耕工作。
到了元宵节,各家又杀鸡备肉,祭拜祖先,祈求保佑当年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六畜兴旺。
春节即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