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风俗人情,苗族的风土人情短文及答案
参考 开源网站 发布: 2024-02-26 11时苗族的风俗人情目录
苗族人的风土人情有哪些?
苗族的风土人情短文及答案
苗族有什么风土人情?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云南、广西等地区。苗族有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和传统,其中风俗人情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1. 婚姻习俗:苗族的婚姻习俗非常独特,婚礼通常在农历二月或八月举行。男方要在婚礼前几个月,将自己的家打扫干净,准备好婚礼所需的各种物品。女方则要在婚礼前一周开始“守门”,不能出门,也不能和男子说话。婚礼当天,男方要披上“彝袍”,女方则要穿上“花衣”,两人在婚礼现场进行一系列的仪式,最后喝下“共饮一碗水”,象征着两人情投意合,水深火热,一起度过人生的苦乐。
。
2. 节日庆典:苗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龙船节”、“苗年”、“姑娘节”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龙船节”,通常在农历五月五日举行。在这一天,苗族人会划着装饰华丽的龙船,在河上竞渡,以纪念古代民族英雄屈原。同时,也会有唱歌、跳舞、吃饭等各种庆祝活动。
。
3. 衣饰文化:苗族人的服饰非常独特,男女穿着各有不同。男子通常穿着长衫、短褂、长裤等,而女子则穿着“花衣”、“青衣”、“蓝衣”等各种不同的传统服饰。这些服饰色彩鲜艳、图案繁复,往往体现着苗族人的审美观念和文化价值观。
。
4. 食品文化:苗族人的饮食非常丰富多样,以米饭、玉米为主食,同时也有不少特色小吃,如“酸汤鱼”、“酸辣粉”、“酸菜鱼”等。这些食品通常口味酸辣可口,富有苗族地方特色,是苗族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总之,苗族的风俗人情非常丰富多彩,反映了苗族人民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人的风土人情有哪些?
苗族的风俗习惯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说,分别是生活习惯、节日习惯、婚丧习惯、建筑习惯、服装习惯。
1、生活习惯
苗族有吃油茶的习惯,其是将油炸后的爆米花,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其还有吃山泥鳅和青菜的习俗;
2、节日习惯
苗族除了汉族的节日外,还有三月初三青年男女对歌恋爱、四月初八吃乌饭、六月初六敬土地神、十月初二过小年等;
3、婚丧习惯
苗族的恋爱是以歌为媒介的,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时候,青年男女要对歌恋爱,其还有逃婚的习俗。
而且一般在结婚前就要开始哭嫁;
4、建筑习惯
苗族地区盛产木材,因此其过去的房屋都是木质结构的。
苗族的房子一般都为吊脚楼,其分为两层,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或堆放杂物;
5、服装习惯
苗族服饰其苗语叫做“呕欠”,主要是由童装、便装和盛装组成。
苗族是最早的稻作民族,其在上古时期就已经种植水稻了。
苗族在原始社会是以树叶为衣、以树巢或者山洞为家、以女性为首领的情况。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于汉藏语系,其分为湘西、黔东、川黔滇三大方言。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苗族的风土人情短文及答案
踏入苗家门坎,映入眼帘的首先是挂在屋梁上的各种粮食,它们是苗家人的骄傲,是五谷丰登的象征。
走廊上的木凳被苗家称作“每人靠”,意思是每个人都能坐一坐,歇一歇。
苗家门口挂着的牛角是用于驱邪的吉祥物,也是苗家用来敬酒的工具。
在苗家众多的迎宾礼仪中,最隆重、最具风格的莫过于敬牛角酒。
传说到苗家做客时,只要摸摸牛角就会给你带来好运,同时还得踩踩堂屋中间的木板,这块木板称“平安桥”,能让人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苗族的礼仪有: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有的地方还要在寨前摆酒迎接。
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
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
有的地方还敬“牛角酒”、“梳子肉”,客人一一接受,主人最高兴。
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饱喝足,则被视为看不起主人。
苗族人接待客人时,主人会穿上节日盛装。
男主人到村寨外的路旁,恭迎客人光临。
有时甚至还摆下酒席。
客人到家门口时,男主人以唱歌形式叫门,告知女主人贵客已经临门,女主人唱着歌开门迎客。
苗家人非常好客,来了客人要杀鸡宰鸭,由家长或同族中最有威望的老人将鸡心或鸭心敬给客人。
按苗家风俗,客人不能马上一个人吃完,须与同座的老人分享,以示自己大公无私。
苗族有什么风土人情?
苗族历史悠久,苗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庙山、以及湖南等等。
苗族居住在高山地带,以农业为主,农作物有旱稻、包谷等。
苗族人民有丰富的民间口头文学,诗歌,当然苗族的人民也是能歌善舞的。
苗族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一、服饰
苗族男子的服饰为头缠布帕,雅酉一带为花帕,其余地区为青帕,帕长1—3米长,戴多层“人字形”。
身穿对襟衣,袖长而小,裤筒短而大,包青色裹脚。
衣料多为自织“家机衣”颜煞费苦心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到,花格衣最具有特色。
各种银饰又有不同造型,项圈就有轮圈、扁圈、盘图等。
耳环有瓜子耳环、石榴耳环、梅花针耳环、圆圈耳环、龙头耳环、粑粑耳环等。
苗族妇女每当出嫁、串亲、做客、赶集、节日赴会等均佩戴银饰。
解放后,逐渐改变,现除吉卫、补拙、雅西、排碧、排料、董马库等乡镇穿苗装者居多外,其余乡镇男女青年衣着,与汉族无甚区别。
二、饮食
解放前,花垣苗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辅以、大麦、小麦、小米、马豆等杂粮,一般两餐,五荒六月或灾年,贫苦人家常以糠菜充饥。
解放后,人民生活有所改善,70年代后期,吃的均以大米为主,其他杂粮逐步转作为食品工业原料或牲畜饲料。
苗族莱肴除自产的新鲜蔬菜外,最具特色的是腌制酸辣食品,如酸菜、酸汤、酸辣子、酱辣子等,均为苗家常菜。
苗家历来好客,来了客人总要以酒肉相待,酒有、包谷酒,肉有猪、牛、羊、鱼,鸡,鸭等。
苗乡平时买鱼肉不方便,为避免客人到后临时张罗不周,因而,一般人家均用特殊方法腌制酸鱼、酸肉、腊肉待贵客。
三、婚姻
解放前,花垣苗族一般是,个别富家一夫多妻。
男女婚姻以媒婚为主。
苗族青年通过劳动、集会、赶场、串亲等方式相互接触爱慕,经多次约会,对唱情歌,互赠礼物等确定恋爱关系,而后自由结婚的。
订婚,通常是男方家主动向女方家求亲。
因而婚期为两天。
客人未散,新郎新娘只能见面,不能同宿。
散客后,新婚夫妇进入正常生活。
党的以后,旧的婚俗逐步革除,婚事新办,节约从俭,与汉族婚礼毫无两样。
四、丧葬
苗族死人实行上葬。
成年人死亡,用衫树棺木碱尸,未成年小孩夭折,用木匣掩埋。
正常去世老人,落气时要烧“落气钱”,同时要放三炮火,俗叫“启程炮”。
用桃树叶或水菖蒲烧水洗澡,穿上柳床,然度入棺。
棺木放在堂屋正中央,全家举哀,戴孝帕,大门贴上“当大事”字样,晚上请道士“打绕棺”、念经,停柩三至七日,上山安葬。
有的要择“吉日”,看哪无忌讳才扶柩入土。
灵柩上山要由死者娘舅家找一个年纪大的人,身缠二、三丈白布提着稻草把在前面引路,孝子孝孙也要头戴孝帕,手执香纸,撇纸钱,抬丧不走弯路,逢山翻山,遇水涉水,甚至践踏庄稼也不计较。
到坟地棺木入穴后,由孝子亲手持锄连挖三锄,连呼死者三声,然后众人才动手埋葬。
送葬人一律耍回孝家,孝家门外放有一碗水泡饭,每人千拈儿粒,放在嘴边吹散,才能进屋。
对的人,不论老幼,不能停尸屋内,多数不择日子,随死随埋,丧事草率。
五、节庆
花垣苗族节庆较多,除春节、春社、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与汉族相同的节日外,最具表性的有如下节庆:赶年场(调节)农历正月,各地苗民自行约定地点、日期赶场。
是日,男女老少身着盛装聚会,各地艺人歌手、狮子龙灯云集,年场内人流如潮,异常热闹,人们可尽情地坐秋千,观看狮子、龙灯、武术、杂耍、刀梯、听歌手对歌,青年人趁机物色情侣。
樱桃会县内排碧、排料、董马库一带,多产。
每年农历三月樱桃成熟时节,当地苗族青年男女,邀约聚会樱桃林中,对唱苗歌,进行社交活动,时间半月左右。
这种活动苗语liudliudbidua意为摘樱桃。
赶秋“赶秋”是花垣苗族比较隆重的节庆。
这几天有新立祖先的儿女都要上三条新鲜的蒿莱(苗语为“山务”)和野萌葱(谐语为“光”),洗净切碎,加上腊肉丁,花生米、芝麻、红枣、冬笋、豆腐干、等煮成社饭拿去新丧祖坟祭奠。
满了三年不再挂新,仅在清明节祭奠。
六、禁忌
苗族禁忌很多,主要有如几种:忌踩三脚苗家火坑里放一铸铁三脚架,用作炊事,传说三脚架是3个护火的祖先变成,任何人不能踩,否则就是对祖先不恭。
忌坐火坑上方火坑右边靠中柱的地方,苗族称为“夯高”,设有祖先神位,是长辈坐的,年轻人和儿童严禁坐在此地,更不准在这方打闹、波水或说脏话,否则就是亵读祖宗,神人共愤。
忌震“龙岩”苗家堂屋中央有一,岩板下为“龙穴”,最忌震动:,据说震动“龙穴”,“龙”就会受惊离去,主人就会遭殃。
父母健在忌戴白帕戴白帕则标志丧亲守孝。
大年三十忌吹柴火据说是吹柴大会把新的一个的财运吹走,从而贫困潦倒。
其他禁忌与县内汉族大则致相同。
(参考资料: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