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绑起来是哪里的风俗,唐朝人怎么玩斗鸡?求解
发布:2024-02-22 05:32 参考 网络鸡绑起来是哪里的风俗目录
小时候我去乡下,到一个亲戚家里去,看到有两三只母鸡都趴在地上(位置是在院子外面,也就是不在家里)不
唐朝人怎么玩斗鸡?求解
河南的民风民俗200字
鸡绑起来不是任何一个地方的风俗,也不是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可能是某些地方或者某些人自己的恶作剧或者娱乐方式。"小时候我去乡下,到一个亲戚家里去,看到有两三只母鸡都趴在地上(位置是在院子外面,也就是不在家里)不
有的是怕母鸡乱跑去吃地里的粮食,所以把母鸡绑起来。
有的是要走亲戚,送母鸡当礼物,比如去看望坐月子的妇女。
不然,你觉得是要把母鸡绑起来干嘛?
唐朝人怎么玩斗鸡?求解
唐朝人十分喜欢斗鸡,连唐代民谚都说:“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
斗鸡是专门的一个品种,又叫打鸡、咬鸡、军鸡等,这种鸡生性好斗,为了争夺食物和配偶会不要命,在发情期更甚。
这项运动在春秋时期就有,波及到整个亚洲,菲律宾还将斗鸡作为国粹。
战国时代的《庄子·达生》中有“呆若木鸡”一词,原文为:“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
说的是这只斗鸡已经训练到一定境界了,虽有时会鸣叫,但不会惊慌,远远地看起来像一只木头雕刻的鸡一样,这才是最高境界。
其它斗鸡看到了就跑,根本不敢上来挑战。
汉代三国以来,斗鸡成为了宫廷和达官贵人的主要娱乐方式,曹植在《斗鸡篇》中有"斗鸡东郊道,走马长楸间"的句子,后世人说蜀国后主刘禅昏庸无能,也是整日沉湎于和官宦斗鸡游戏。
到了唐代,唐高宗李治不大喜欢斗鸡,但无法禁止手下人喜欢。
他的儿子章怀太子等兄弟几个都痴迷于斗鸡,章怀太子还让幕僚王勃写了篇斗鸡檄文,唐高宗知道后,就把王勃作为替罪羊给贬出了长安。
唐玄宗李隆基就变本加厉了。
他在皇宫附近设立了斗鸡场,挑选了几千只鸡来训练,从禁军中挑了500个聪明伶俐的孩童来做“斗鸡童”,由一个叫贾昌的小孩统领,这个孩子善于斗鸡,很受唐玄宗的喜爱。
这些连同宫中负责饲养鹰、狗的宦官和杂役一起,被称为“五坊小儿”。
民谚云:“贾家小儿年十三,富贵荣华代不如。
能令金距期胜负,白罗绣衫随软舆。
”五坊小儿一贯欺行霸市,在民间名声很坏,不仅对平民,连一些中下级官员都不放在眼里。
李白与“五坊小儿”打架,即将身遭不测时,他的一位会武功的朋友陆调前来帮他解了围,为此他写了首《叙旧赠江阳宰陆调》来表示感谢。
不过这些都算轻的,到了唐僖宗时,皇帝连鹅都斗,何况鸡乎?《资治通鉴》记唐僖宗是:“上好骑射、剑槊、法算,至于音律、蒲博,无不精妙,好蹴鞠、斗鸡,与诸王赌鹅,鹅一头至五十缗。
”也无怪乎谥号他为僖宗。
唐代的斗鸡中机关颇多,斗鸡可用来赌博,这就不免人在鸡身上做些手脚。
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有一句“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说的是斗鸡要在鸡的头上涂有狐狸肉炼出的油脂,这会使对方的鸡害怕。
还要在鸡的脚绑上刀片或金属刺,以增加杀伤性。
至今东南亚的斗鸡也有这种风俗,绑上刀片的鸡斗起来十分凶残,没斗几下,连胜者都是鲜血淋漓,败者更可想而知。
在双方斗累了还未分胜负的情况下,还会给鸡喷凉水来刺激它们,直到一方倒地为止。
在韩偓的一首《观斗鸡偶作》中,还写到在鸡的羽毛上撒芥末,这也是斗鸡的手段之一,难怪作者在诗中充满了怨气和讽刺气。
侯磊专栏 大话唐朝
河南的民风民俗200字
河南的风俗基本 都一样 如下:
农历二月初二,是“龙抬头节” 或“青龙节”。
这天,河南农村的妇女一般都不动剪刀,不做针线活,怕动了刀剪伤龙体。
在这个节日里,人们到田野里采野菜,包饺子,煎煎饼,炒黄豆,煎腊肉,蒸枣馍,改善生活成为节日的一项重要内容。
二月二这一天摊煎饼和吃炒豆的人最多,民间认为,这天是东海龙王的生日, 煎饼是龙王的胎衣。
吃煎饼,是为龙王嚼灾,扔煎饼,是为了掩埋龙王的胎衣。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是“乞巧节”,河南新乡一带的乞巧风俗是在每年的农历七月初六晚上,当地未出嫁的姑娘七人凑成一组(以应“七夕”之数),每人兑面兑物,为织女准备供品。
有的要买葡萄、石榴、西瓜、枣、桃等七样瓜果,烙七张油烙馍或糖烙馍,包七碗小饺子,做七碗面条汤。
除此之外,还要单独包七个大饺子,饺子馅由七样蔬菜做成,内包用面做成的七样东西,像针、织布梭、弹花槌、纺花锭、剪刀、蒜瓣或算盘子等。
这七样东西,要能代表七位姑娘的心愿。
这天晚上,七位姑娘把供品摆在瓜棚下或清静的地方,焚香点纸,跪在月下向织女祈祷,念完祷语后,七个姑娘分吃水果和七碗小饺子。
然后把七张油饼和七个大饺子放在竹蓝内,挂在椿树上。
这天晚上,七个姑娘一齐守夜,看守竹蓝子。
这种举动称为“守巧”,目的是防止爱开玩笑的男孩子偷嘴吃,把“巧”(大饺子)偷去。
七月七日清晨,天刚刚蒙蒙亮,七个姑娘闭着眼睛,在竹蓝内各摸一个大饺子。
谁摸出的饺子内包有针、剪刀等东西,谁就是未来的巧手。
在豫北沁阳、孟县等地,现在还流传有“七夕”对歌的习俗。
每到“七夕”这天,当地的少女们按村子,或按乡、县组成小组,每组七人,也可为九人、十一人,以单为巧数。
民间讲究对歌人的数量,俗语有“当单不当对,当对拙一辈”。
人们把对歌小组分成单数,都是为了能够获“巧”,希望本村的对歌组能够取胜。
农历七月十五,是中元节,民间俗称为:“鬼节”。
中原农家也称这天为“牲口节”,此日有许多敬奉耕牛的活动。
在豫北林县等地,七月十五这天,家家都要蒸羊羔形的白面馍,中午蒸熟后供奉在案桌上,然后燃放鞭炮,庆贺槽头兴旺。
凡有大牲口的农家,这天都要停止使役一天,把供奉后的羊羔馍送给大牲口吃,也有给牲口喂豆等精饲料的,以显示牲口节与平时不同。
晚上,他们还要做一锅米汤给牲口喝。
有民谣说:“打一千,骂一万,七月十五喝顿小米饭。
”
农历腊月二十三,是“祭灶节”。
河南腊月二十三祭灶的习俗,每到腊月二十三这天,中原城乡噼噼叭叭燃放起新年的第一轮鞭炮。
城镇居民忙于购买麻糖、火烧等祭灶食品。
而在广大农村,祭灶的准备活动和隆重的祭灶仪式便在震耳欲聋的炮声中渐渐拉开了帷幕。
祭灶仪式多在晚上进行。
祭灶时,祭灶人跪在灶爷像前,怀抱公鸡。
也有人让孩子抱鸡跪于大人之后。
据说鸡是灶爷升天所骑之马,故鸡不称为鸡,而称为马。
若是红公鸡,俗称“红马”,白公鸡,俗称“白马”。
焚烧香表后,屋内香烟缭绕,充满神秘的色彩。
男主人斟酒叩头,嘴里念念有词。
念完后,祭灶人高喊一声“领”!然后天执酒浇鸡头。
若鸡头扑楞有声,说明灶爷已经领情。
若鸡头纹丝不动,还需再浇。
祭灶仪式结束后,人们开始食用灶糖和火烧等祭灶食品,有的地方还要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
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
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
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
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
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
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农历六月初一,是中原民间比较重视的节日。
在豫东和豫南,都有六月初一过小年的说法。
特别是农村,更为重视。
人们把这天当作庆祝丰收、祀求丰年的节日。
这时, 麦子刚刚打下不久,丰收的喜悦洋溢在农民的心头和眉稍。
人们在屋中、院内、麦场 里摆上供桌,放上馍、枣山(馍的一种)和桃、李等五种瓜果,用斗盛满新收的小麦, 斗上贴红色的“福”字,然后焚香燃炮,祈求秋季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之后,人们 高高兴兴地吃上一顿用肉、青菜、粉条、海带做成的“杂烩菜”。
大人们在麦场里猜 拳行令,孩子们边吃边耍,十分尽兴。
农历六月初一过后,是六月初六,所以,有的人家干脆把六月初六的活动揉到六月初一来进行。
六月初六,民间称“炒面节”、“望夏节”、“闺女节” 等,往往是相隔十里(5公里)八里(4公里),风俗就不大一样。
不管怎样,节日就是吃、玩、走亲戚。
而且这些节日都与出嫁的姑娘有关。
农村的各家各户,在六月初一至初六其间,都要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款待后再送回婆家。
俗语有:“六月六,请姑姑。
”“六月六,挂锄勾,叫了大姑叫小姑。
”
六月初一过小年的习俗,在中原地区相当普遍。
从六月初一到初六,中原农村的“年” 味是浓郁的,时间要持续一周左右。
尽管有初一和初六的区别,但两个节日距离太近,节日活动自然而然地就融合在一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