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腊八的风俗是怎样来的,腊八的由来?

腊八的风俗是怎样来的,腊八的由来?

来源 知识库 时间:2024-02-21

腊八的风俗是怎样来的目录

腊八节是怎么来的

腊八的由来?

腊八节怎么来的?

腊八节起源于中国古代,始于北方。腊八节是在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因此得名腊八。腊八节的起源与佛教有关,传说释迦牟尼在修行时曾因饥饿而感到虚弱,后来在一位女子送来的稀粥中得到滋补,从而顿悟佛法。为了纪念这一事件,佛教徒们在每年的腊八节都要吃腊八粥,以示对佛教的尊重和信仰。

腊八节的风俗渐渐地传到南方,成为了一种民间习俗。人们在这一天会吃腊八粥、腊八蒜、腊八豆等食品,还有煮红枣、莲子、核桃等的腊八汤。此外,还有腊八捞、腊八饺子、腊八粉等美味佳肴。

除了食品,腊八节还有一些其他的民间习俗,比如在腊八节前要进行大扫除,以清除旧有的不吉之物,为新的一年埋下吉祥之兆;还有在腊八节要晒腊肉,以备过年食用。

总之,腊八节的风俗源远流长,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腊八节是怎么来的

腊八节起源及饮食文化特点 ... 腊八节起源: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未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

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

美美的享受了一顿。

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

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

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

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

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

“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

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 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

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

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 料煮成腊 八粥散发给穷人。

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 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

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 反觉江村节物新。

”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

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 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

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 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

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 、百合等煮成甜粥。

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

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八习俗 习俗一:吃冰 腊八前一天,人们一般用钢盆舀水结冰,等到了腊八节就脱盆冰并把冰敲成碎块。

据说这天的冰很神奇,吃了它在以后一年不会肚子疼。

习俗二:吃腊八粥 荤腊八粥 1、土豆和小米各120千克煮半熟,大蒜20千克均捣碎后用兆福牌原味牛油调和 2、冬瓜片35千克 白菜丝25千克 青椒丝15千克 鸡肉末25千克作配料放入 3、加入适量清水和调味品:味精、盐、黄酒、花椒等然后文火相煮 4、煮至冒气停火几分钟,然后再文火相煮,反复三次左右即可出

腊八的由来?

“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由来已久,自从人类进入农业社会后就开始兴起。

古时的“腊”是祭祀的意思,远在商周时代,我国就有连天地、神灵、祖先一起祭祀的习惯,把这种综合祭祀,叫做“合祭”。

这种祭祀,表达了古代人一种朴素的、善良的心理活动,意思是说:一年到头了,能得到丰农足食,该感谢神灵啊!于是就选择腊月初八这一天,煮上—锅“腊八粥”,借以祭奠神灵,庆祝丰收,预祝来年的更大丰收。

这就形成了腊八节吃腊八粥的风俗。

腊八节在传承过程中,又有一个传说,说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在腊月初八这一天,吃了放羊姑娘用苹果糯米团子煮的粥,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

后世信佛的人,每到腊月初八这天,就念经吃粥,这样就给腊八节增添了宗教色彩。

不管怎么说,人们吃腊八粥,都是以庆祝丰收为内容的。

腊八节怎么来的?

1月3日是传统的腊八节,关于腊八节的由来有很多说法。

其中,有民俗专家提出,腊八节起源于古代的“腊祭”,到南北朝时期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李万鹏说,“腊”是古代的一种祭祀仪式,“腊祭”早在先秦以前便已存在,那时的人们在一年的最后一个月去野外猎取各种野兽,用于祭祀百神,以祈求来年五谷丰登,家人平安、吉祥,称之为“腊祭”。

民俗专家说,由于“腊祭”常在十二月举行,故秦汉以后这个月被称为腊月。

但当时“腊祭”的日子并不固定,“腊祭”是“择机举行”。

到汉代时,“腊祭”中加入了“驱傩”的活动,以此祛除邪气。

这时“腊祭”也被固定到冬至后第三个戌日。

《说文解字》中解释“腊”字:“腊,冬至后三戌,腊祭百神。

”到南北朝时期,据传“腊祭”之神有八种,“腊祭”才被固定到腊月初八这一天,因此有了腊八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