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苗族的风俗250字,苗族过节的风俗

苗族的风俗250字,苗族过节的风俗

发布 2024-02-20 01时 来源 未知

苗族的风俗250字目录

苗族的习俗

苗族过节的风俗

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独特的文化和风俗。苗族风俗有许多特点,下面简单介绍一下。

苗族人崇尚自然,尤其喜欢山水。他们居住在山区,对自然环境十分敏感,对自然也充满敬畏之情。因此,苗族人尊重山水,赞美山水,保护山水。苗族人还有许多与山水相关的传统习俗,如“打水节”、“赛龙舟”等等。

苗族人喜欢歌舞。苗族歌舞形式多样,舞蹈动作优美,歌曲节奏悠扬,歌词富有哲理。苗族的歌舞是表达情感、传承文化的重要方式,也是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苗族人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活动。苗族的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等。其中比较有特色的是“芦笙节”,这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芦笙节期间,苗族人民会穿上传统服装,跳舞、唱歌,欢度节日。

总之,苗族的风俗是非常丰富多彩的,它们反映了苗族人民的生活、文化和信仰。苗族人民保护和传承着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财富之一。"。

苗族的习俗

1、传统婚姻

这种婚姻当属父母作主的婚姻。

当男女青年长大成人后,男方父母作主给儿子相亲,他们认为与某家女儿联姻恰当,男方家就会请媒人上女方家说亲,若女方家也认为两家门当户对,便欣然同意。

也有女方家对男方家不甚了解的,往往会作出两种姿态,既不断然拒绝,也不马上同意,而是留一定时间考察。

这种情形普遍被认作是有意向了,男方家便会择吉日第二次请媒前去说亲,女方家如若同意,再由双方老人协商,决定嫁娶日期与确认财礼数额等事项。

也有女方家父母认为不合适的,在第二次说亲时,就断然拒绝,这门亲事也就不成了,只得另择。

这种婚姻,婚后多数能过得幸福美满,但也有少数并不如意而出现离异。

2、鸡眼婚姻

这是居住在桥港、掌批、掌雷、等地苗族的婚俗。

青年男女长大成人后,虽经媒说定亲,但不算数,还要吃“鸡眼酒”才能最后决定。

经择吉日,男方家抬一只公鸡,备一些米酒、、肉等礼物,邀叔伯兄弟等到女方家,当晚杀掉送来的公鸡,待煮熟后摆在桌上,由一位长者来看鸡眼。

若这只鸡的双眼都是睁着的被认为是吉利的,此时长者便当即祝福:“鸡眼好两只,富贵在两边,子孙亦发达,福气满两家,祝贺你们两亲家大吉大利”等话语。

然后大家举杯共饮相互祝贺,这门亲事便成了。

若鸡眼一只睁、一只闭,或者两只都闭着,则被认为是不吉利的,看鸡眼的长者就讲一些圆场的话,劝双方另择佳偶。

大家便草草用餐,饭后各散,这门亲事也就不成了。

不过,有时双方均属于老亲戚,彼此之间又十分了解,双方的孩子也相配,便经双方父母商定婚事也能成。

3、还娘头婚姻

这是姑表妹嫁给舅表兄即血表兄妹婚姻。

姑妈生的姑娘长大成人后,先去问舅父家是否娶姑娘为媳,舅父回话不娶了,姑妈才敢把姑娘向外嫁。

如果舅父决定一定娶姑妈的女儿为儿媳,则认为那是天经地义的,姑妈亦不敢拒绝。

血表兄妹婚姻,很少能得到幸福,多数都十分痛苦。

随着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的认识有了提高,现在,血表兄妹婚姻已经很少或者没有了。

扩展资料:

苗族的禁忌

(一)饮食禁忌

1、就餐时,鸡头要敬给老年人,鸡肝、鸡杂要敬给老年妇女,将翅膀交于青年男女,祝其前程无限,鸡腿则要留给小孩。

不准小孩吃鸡血,认为如果吃了长大后办事说话、讲理会脸红。

2、忌在屋里煮和吃蛇肉。

(二)节日禁忌

1、节日(尤其是春节)期间,不能斗殴,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2、春节初一,不动刀,不挑水,不扫地,不敲板壁,不赤足须穿鞋,不食粑粑,洗脸水不得倒于屋外,妇女不能去别人家里。

3、春节初一至初三不可在寨内晾晒衣物,认为这样做了,当年会打凶雷,刮房屋。

妇女不能在家中拿针线,可在外用。

妇女在外用针线即有人所说的“坐年”(汉语音译意)。

参考资料来源:

参考资料来源:

苗族过节的风俗

苗族节日一:苗年

  苗年,苗语称“能酿”,是苗族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各地过苗年的日期不甚统一,在融水苗族中以农历十一月三十日为除夕,次日起为过年,过这一苗年的人口最多,地域最广。

  苗年的民俗活动很丰富,主要有祭祀祖先,吹芦笙踩堂,走寨结同年。

芦笙踩堂在本寨芦笙堂举行,男吹女踩,男女都参加。

先由小芦笙手吹出一阵短促的笙曲,接着大小笙手一起吹奏,姑娘们则穿着百鸟衣,戴着银首饰,银花冠翩翩起舞,银佩的脆响和着笙歌,交织成节日动人的旋律。

  走寨结同年也是苗年期间重要的民俗活动。

每到苗年。

寨与寨之间便互为客主,互结同年。

全村男女几十人或上百人,带上芦笙,穿上节日盛装,敲锣打鼓到同年村进行联欢活动。

进村前以三曲笙歌告知主人,主人则带领全村男女出村迎接。

然后在芦笙堂再次吹奏芦笙及踩堂作为进村仪式,主人也以吹芦笙踩堂还礼。

礼毕邀客人至各家款待。

客人一般住三天,白天吹芦笙踩堂,进行芦笙比赛,晚上演苗戏,未婚青年男女在此期间进行“坐妹”对歌的社交活动,追寻自己的意中人,通宵达旦。

  苗年期间,除上述活动外。

苗族人民还举行斗牛、斗马、斗鸟、射击、爬竿等传统体育比赛活动。

其中以斗牛、斗马最有吸引力,常吸引成千上万的群众前往观看。

  苗族节日二:赠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一带。

每年农历二月初五日举行。

届时,方圆数十里的青年男女。

如双方中意,便可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

事后反悔者,可索回腰带,解除关系。

苗族的传统节日是什么 苗族有哪些传统特色节日

  苗族节日三:羊马节

  流行于秀山县龙池、石堤一带。

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举行。

届时,人们杀猪宰羊,请客送礼,隆重庆祝节日。

  苗族节日四:赶秋节

  流传天秀山县。

每年立秋日举行。

届时,人们从四面八方涌向集会地点,参加和观看打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

关于赶伙节的起源,传说是古时候一个聪明的小伙子,为民寻找心爱的姑娘,便将一人坐的秋千改制成八人坐的秋千,吸引远近的人们都来荡秋千。

在秋千场上,他终于找到了心爱的姑娘。

从那以后,每年秋天人们都要聚到一起荡秋千。

年复一年,便形成为赶秋。

  苗族节日五:赶苗场

  为苗族传统节日。

流行于叙永、古蔺一带。

每年农历二月十三日和七月三日举行两次。

关于赶苗场的起源,相传是苗族人在一次起义失败后形成的。

官府不让他们联聚会。

人们便以到场坝吹芦笙娱乐为名,秘密联系,后来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节日。

  苗族节日六:吃新节

  也叫“新禾节”。

“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

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

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