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初三风俗,福州春节有什么习俗
日期: 2024-02-20 来源 未知福州初三风俗目录
福州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福州春节有什么习俗
福州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福州是福建省的省会城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福州的风俗习惯也是非常独特的,下面就介绍一下福州初三的风俗。
。
初三在福州被称为“社日”,是传统的祭祀祖先和神祇的日子。在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准备祭品,如鲜花、水果、糕点、猪肉等,然后在家中或祠堂里摆放,供奉祖先和神明。
。
除了祭祀祖先,初三还有一个重要的传统活动——“社火”。社火是福州传统的民间艺术形式,表现了人们对自然、生命和民族文化的崇敬和祈祷。一般是在初三晚上进行,人们会点燃各种形状和大小的火把、灯笼、花炮等,围绕着社火场地跳舞、唱歌、击鼓、吹唢呐等,场面非常热闹。
。
初三还有一个特别的活动,那就是“社饭”。社饭是指在祭祀完祖先和神明后,家人一起吃团圆饭。福州人会准备一些传统的食物和菜肴,如福建鱼丸、蚵仔煎、沙茶面等,一家人围在饭桌前分享美食、聊天、欢笑。
。
总之,福州初三的风俗是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的,社日、社火、社饭等活动都是福州人民传承和弘扬文化的重要方式。"。
福州三月三是什么节日
福州三月三是什么节日答:上巳节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是汉民族传统节日 ,该节日在汉代以前定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来固定在夏历三月初三 。
上巳节是古代举行“祓除畔浴”活动中最重要的节日,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郊外游春等内容。
有说法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以驱除邪气。
当兰汤沐浴成为一种辟邪法术时,这种沐浴活动就必须由专职的女巫进行组织和领导。
上巳节起源于兰汤辟邪的巫术活动,在这项活动中,兰草被用作灵物。
兰草有香气袭人的特点,古人在举行重大祭神仪式前,须先期进行斋戒,其中包括采用当时最好的沐浴方式——兰汤沐浴。
沐浴用兰汤,区别仅在于兰汤沐浴是个人行为,多在室内,并可随时实施,祓禊则是集体活动,必在河滨,并须定时举行。
另有一种观点认为上巳节起源于先民的生殖崇拜活动。
如陶思炎指出,祓禊活动本是男女春日相欢、妇女祈孕的信仰行为,而持兰草或香薰草药沐浴,都是唤起欲的作用。
水是神秘的感生物质,妇人临河不仅欲洗去冬日的尘垢,同时也盼触水感孕而得子。
这种与原始的宗教相关的近水祝殖信仰,当是三月上巳日祓禊风俗的真正缘由(《风俗探幽》)
还有认为上巳节是起源于纪念轩辕黄帝的节日。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原地区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
福州春节有什么习俗
福州还仿效旧时郑唐烧火炮驱“年”除灾的节俗。
进入十二月,人们便忙于酿酒、备年货。
十五日后,开始打扫屋宇房舍,谓之扫堂、筅堂。
外出的亲人纷纷返回,同家人团聚。
廿五日后开始蒸年糕,备鸡、鸭、鱼、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谓之分年。
女婿向岳父母送年礼,谓之送年。
大年三十的晚上是最激动人心的。
游子们无论多忙,这天晚上都要赶回来全家团圆。
烧过香就开始吃年夜饭了。
一桌子的美味佳肴,一屋子的欢乐气氛。
吃着年糕,讲着吉利话,新的一年满是美好的憧憬。
福建没有过年吃饺子的传统,都是吃年糕。
因为年糕谐音“年高”,春节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吃完年糕,大人们“攻战四方城”,小孩们嬉笑玩耍,好不热闹。
大家都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除夕零点的时候,开启大门,开正又叫开大门。
开大门者必须是一家之长,一般是父亲,希望他能在新的一年中给大家带来吉祥与福祉。
同时焚香点烛,燃放鞭炮,既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也祈求吉利和顺。
祀神在“开正”之后,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仪式。
祀神主要包括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
祭祀之前,在厅堂的长案上事先摆好供品。
供品一般是酒、果品(多为柑或桔)、年糕以及插着红纸花的“岁饭”、鲜花。
祀神时,由家中长者主持,全家穿戴一新,先祭拜天地神明,焚香点烛,烧金纸,祈求新的一年中合家平安、万事如意,多福多寿,即所谓“礼神祈年”。
然后依长幼次第祭拜祖先。
正月初一的饮食十分讲究,比较普遍的是吃“隔年饭”(岁饭)、线面、年糕、素食。
初一早上一般不煮新饭,吃“隔年饭”讨个“年年有余”的吉利;吃线面寓意长寿;年糕寓意年年高;而用素食则与崇拜神、佛有关,以示虔诚,祈求一年平安如意。
福建流传这样的俗语:“一餐吃斋,四季无灾;一天吃斋,灾祸不来”。
福州地区,早餐必是线面,而且要配上两个“太平蛋”,象征一年中福寿绵长,太平如意。
这一天,大人小孩都穿着新衣喜气洋洋,或在家休息,或到公共场所游乐,但不走家串户。
按照传统,初一是不拜年的。
春节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日,古称履端、元旦,今谓春节,福州人叫“做年”,是一年中最隆重、节日气氛最浓的民间节日。
黎明时分,各家敞开大门,焚香鸣炮,喜迎新年。
这个节俗传统禁忌甚多,说第一句话,做第一件事,都讲究好彩头,希冀一年之平安。
新年伊始,逢人第一句都要说“恭喜”、“发财”、“平安”等吉利话,对方也报以相应的好话。
当日不扫地、不打水、不挑担、不劈柴、不洗衣、不洗澡、不理发、不说不吉利的话。
全家起床后,便穿新衣服,或穿质地最好的衣着。
早餐,有的吃太平面(线面、鸡肉、鸭蛋,取福州话谐音,如”鸡”音似”系,羁”,”鸭蛋”似”压乱”),以祝太平、长寿;有的吃年糕(红糖粿),以祝年年高升;有的老人吃素,祈求合家子孙一年平安。
初一,小辈要向长辈拜年,长辈则给以压岁钱或糖果、桔子。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初三人们可以访亲拜友,互贺新年。
正如清人吴继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的:“簇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
这便是古时福州台江新年的景观。
有出嫁女儿的人家,要办春酒,邀女儿、女婿及外孙回娘家饮宴团聚。
水上船家(疍民)的妇女,头戴红花,蓝衫青裤,布底青鞋,结伴登岸,挨家串门,用福州话唱诗贺年:“姑嫂双双贺新年,红红伞灯挂厅前;好夈(斎)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门前。
”“旧年过了又新年,生意兴隆赚大钱;恭喜发财平安过,送奴夈(斎)粿过门前。
”
这叫“讨夈(斎)诗”,又是贺年词,贺年讨夈(斎)以示吉祥。
春节期间,福州台江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欢声笑语,到处呈现一派节日气氛。
初四清晨,家家户户,焚香“接神”,迎接灶君回銮视事。
闽俗诸节最重要做年,节庆时间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初三止,有的延续到初九玉皇诞,甚至延续到元宵节。
福州台江历史上是著名的商埠,旧时春节人与人相遇第一句贺年词便是“恭喜发财”,答语则是“齐发”。
福州人过春节有什么习俗??
过年怎么过?贴春联、包饺子、看春晚、年夜饭、抢红包?过过这么多春节的你,真的知道福建过年的诸多习俗吗?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福建的过年风俗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一、福州过年习俗
福建没有过年吃饺子的传统,都是吃年糕。
因为年糕谐音“年高”,春节吃年糕,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吃完年糕,大人们“攻战四方城”,小孩们嬉笑玩耍,好不热闹。
大家都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
而大年三十那天晚上自然就是最热闹的时候了。
游子们无论多忙,那天晚上都会赶回家来全家团聚。
旧日除夕夜和现在没有太大的变化,三十晚上焚香后,就可以一家子坐在桌边吃团圆饭了。
团圆饭的菜品丰富,主要也是鸡鸭鱼肉,还有福州传统美食年糕和米果,以及做成如太极一样的芋泥,寓意着来年年年高升,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而到了除夕夜零点的时候,开启大门(而开门者需为一家之主,一般是父亲,希望他在新的一年中能够给大家带来吉祥和福缘)这又称为开正。
同时焚香点烛,祭拜天地,家神和祖先,并燃放鞭炮,既表示新年的开始也代表祈求幸福与吉祥。
初一不出远门,初二和初三就可以去拜访亲朋好友,互贺新年。
清人吴续筠在《福州岁时竹枝词》中说道:“簇新衣服趋人前,礼数谦谦喜连连,路上相逢共作揖,发财恭喜贺新年。
”有女儿出嫁的人家,则要办春酒,让女儿,女婿,外孙一起回娘家团聚。
这春节期间,福州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火树银花,到处都是一番喜庆热闹的节日气氛。
而到了初四清晨,家家户户又要开始焚香“接神”,迎接廿四上天的灶王爷回銮视事。
初五又称破五,照例要吃米果。
从初一到初四有太多的禁忌,到了初五就破除了,所以祭祀的供品可以撤,垃圾可倒,稀饭可吃,商店开张,到此春节结束。
初七,人日,小孩节日,煮七种菜为羹。
初八,顺星,群星聚会之期,要拜星君,黄昏的时候点四十九盏灯并放在各地,叫散灯。
初九,玉皇大帝诞辰。
祭玉帝和天官。
在福州,正月里也有很多规矩。
如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开门放鞭炮后,一般不出门拜年,怕触了霉头使得这一年都不吉利。
小孩就在街上玩,大人则去左邻右舍喝酒。
这一天也不煮饭,三餐以年糕为主,或者是大年三十晚上做好的饭菜,热了吃,表示吃的是前一年剩余的,取“年年有余”的意思。
初一晚上,各家各户一般早早地上床,要与小鸟儿比赛谁睡得早,——一年当中难得有这么个清闲的日子。
二、厦门岁次民俗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变化极大。
为了入乡随俗,特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
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
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
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
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
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
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
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