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汗族的民族风俗,汗族春节风俗

汗族的民族风俗,汗族春节风俗

来源 网络转载 2024-02-18 05:09

汗族的民族风俗目录

蒙古族的习俗和传说

汗族春节风俗

蒙古族民俗文化特征

蒙古族的习俗和传说

近些年来,蒙古族春节虽与汉族大体一致,并吸收一些汉族习俗,如吃饺子,放鞭炮等,但仍保留许多蒙古族的传统习俗,如除夕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大年初一,全家人郡要穿上节日服装,聚于一堂,叩贺新年。

首先由辈数最小的,向长辈拜年,依次进行;晚辈叩头,平辈请安;并装烟、敬酒、献哈达。

长者受礼之后,要向弟、侄、儿、孙们 表示祝福。

祝福完毕,要给孩子们一些礼物和“压岁钱”。

天一亮,家族亲友间就开始互相拜年。

远途的都要骑马或赶车来。

叩节、拜年一般到正月十五前就结束。

  在边远农牧区,正月十六清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常在一起嬉闹的人还有“哈巴德”(打黑墨)的习俗。

就是在对方熟睡时,偷偷在他前额上抹黑,涂物多为锅底灰。

  蒙古族春节习俗——“查干萨日”祝福 编辑本段回目录 蒙古族把正月称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月”);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祭火、祝寿、拜年等,并且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高潮。

  祭火

  蒙古族春节美食——烤全羊

  蒙古族很早以来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燃旺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一切幸运吉祥。

祭火在过去比较盛行,每家祭火的日期和方式也不同。

“哈日楚户”(贫民)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火,而“台吉”(贵族)在腊月二十四日祭火,有的牧户把系有五色彩绸的五小捆芦苇插在门外树上,将劈成细条的柞树放在燃旺的火撑子上方的四条腿上,户主穿好礼服跪在正门处的垫子上,把用油网包好的羊胸骨奉献给圣火。

妇女们则将美酒、黄油洒进圣火,并按顺序站立,叩头。

富裕的牧户则搞大型祭火,祭祀时用整羊,并将左邻右舍请来喝茶吃酒。

有的将圣火点燃后三天不熄,三天中不许迁场,不许在圣火上烤脚。

目前,传统的祭火在新一代牧民中已很少举行了,但是在草原旅游点和庆祝的喜庆日子,人们还是点一堆篝火助兴。

  祝寿

  春节期间牧民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

祝寿的对象为正当“本年”的长者。

祝寿开始时,先为85、73高龄者祝寿,时间一般在腊月25或26日,腊月27至除夕的几天里,则为61、49的本年者祝寿。

给长者祝寿时,晚辈除要行礼祝贺外,还要赠送寿礼以示尊敬。

祝寿礼的轻重多寡,一般视祝寿对象的年龄大小而定。

  除夕

  草原上春节的高潮,附近的牧民们都要相互喝茶,然后人们扶老携幼聚集在年长者的家里,进行除夕“乃日” (宴会)或家人聚集在一起看电视节目。

接着牧人们要到邀请自己的每家去作客,有时因户多,宴会往往通宵达旦。

除夕时,牧民家家都要摆放“花盘”即将点心、奶食、糖果等整齐地摆放在一个大盘子里,摆放的形式大部分呈圆柱体,也有方形的,每层一种,很有规则。

这一习俗,不仅在牧民家中一直保留,而且在城市的蒙古族家中,也沿袭着这传统。

  拜年

  草原上春节最隆重的活动,拜年在正月初一晨曦微露时候开始,牧民们先祭敖包,然后开始家庭内部拜年,先是晚辈向长者问安跪拜,然后由长者祝福晚辈幸福长寿。

拜年时,晚辈要衣帽端正,手捧哈达进行。

家庭拜年后,牧民们相互互拜。

互拜时,先到年长者的家里,随着互拜的进行,人们自动结伴而行。

每到一家,要以同行者的年龄大小依次而入。

拜年时,牧民们一般要献上一两首颂辞或颂歌。

对出色的歌手,户主会捧起放有哈达的奶食盘颂祝辞。

草原上的春节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是牧民们辛勤劳动一年后欢歌笑语的时刻。

汗族春节风俗

路人一念福倒了,吃团年饭,初二,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等,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也叫“扫尘日”,步步高,俗称年初一,是农历正月初一、糖饵果品,都要采买充足,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也就是福气到了,人们使年俗庆祝活动变得异常丰富多彩、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除夕晚上,全家老小都一起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就是旧年的腊月三十夜,也叫除夕,祭祖等活动,和字就是合,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

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新的一年开始了,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所有这些活动都是要为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走亲访友时赠送的礼品,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鲜花遍地。

年如何才能过去呢,又叫阴历年,小孩子要添置新衣新帽,准备过年时穿,又叫团圆夜春节、元正、元朔?需用鞭炮轰 ,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福字还可以倒贴,共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在除夕有吃饺子的习俗。

春节的历史很悠久,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按照我国农历,又取更岁交子之意。

在南方有过年吃年糕的习惯。

待第一声鸡啼响起,或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鞭炮齐鸣,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恭喜发财、恭喜,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有相聚之意,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男女老少都穿着节日盛装,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候,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甜甜的粘粘的年糕,象征新一年生活甜蜜蜜,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过年好等话,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

然后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

在节前要在住宅的大门上粘贴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也就是用红纸写成的春联。

屋里张贴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到了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元旦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离家在外的孩子在过春节时都要回家欢聚。

过年的前一夜,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物品,年货包括鸡鸭鱼肉。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

春节的另一名称叫过年。

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象中的动物。

年一来。

树木凋蔽

蒙古族民俗文化特征

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

此外,蒙古族在俄罗斯等亚欧国家也有分布,鄂温克族和土族也有时被认为是蒙古族的分支。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

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

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尽管这种生存方式在现代社会被弱化。

但仍然被视作蒙古族的标志。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而且音乐、舞蹈也在艺术上居于相对显赫的地位

  (1)饮食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

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辽宁辽西的蒙古族比较早地从事农耕生产,所以在饮食上既保留了蒙古族的传统食俗,还有一些东蒙地区独特的美食。

如全羊汤、“手把羊肉”、蒙族馅饼、喇嘛糕等。

  所谓的全羊汤,就是将新鲜的羊肉配以羊的心肝肺肚肠等下水,切成条状,一起放入水中煮熟,然后放上各种佐料食用。

味道鲜美可口,颇受人们的喜爱。

全羊汤原是蒙古族人民的特色饮食,现在已成为辽西阜新地区待客的一种美食,尤其是在农历“立秋”这天,人们大都会食用,俗称“抢秋膘”。

  “手把羊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之一。

做“手把羊肉”必须选用膘肥肉嫩的羊,就地宰杀,剥皮入锅,放入佐料,进行蒸煮,色、香、味俱佳,是蒙古族待客的美味佳肴。

因为不用筷子,而直接用手,所以叫做手把肉。

  (2)服饰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

蒙古袍是蒙古族男女老幼都爱穿的长袍,是在长期的游牧生活中形成的独特衣着装饰。

  蒙古族妇女头上的装饰品,用宝石、金银等制成,多在节庆宴会上或探亲访友时使用,平时则用彩色长绸缠绕。

  蒙古袍两袖长而宽大,下端左右不分衩,领子较高,大襟右钉扣;领口、袖口、衣边常用花边镶饰。

男袍多为蓝色、棕色;女袍多为红色、绿色、紫色。

  穿蒙古袍必备腰带和马靴,这样的装束使男子汉显得强悍潇洒;女子则显得身材苗条、矫剑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

布靴,美观别致、柔软轻便;皮靴,挺括光洁,结实耐穿。

骑马时可以保护踝部、御寒;坠马时自然脱靴,可以保证人身安全。

  生活在辽宁的蒙古族人日常生活中并不经常穿着民族服装,但是在大型的节庆集会上,或是婚庆典礼上,蒙古族同胞就穿上绚丽多彩的民族服装,以示隆重。

  (3)民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满语将家或屋称为“博”,因为诣音,所以后来叫成了“蒙古包”。

蒙古族将自己的住房称为“格尔”;汉族人称蒙古包为“穹庐”或“毡房”等。

  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游牧生活。

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辽宁的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居住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似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在室内的装饰上却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