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族的风俗节日,土族的习俗
日期: 2024-02-17 07时 参考 其他土族的风俗节日目录
土族人的节日
土族的习俗
青海土族春节习俗有哪些?
土族人的节日
高原土族人的传统节日——纳顿节
土王节,又称土皇节,是广西三江程阳一带侗族青年男女一年一度的节日,每逢农历谷雨前二三天,在固定的土王坡举行,故名土王节
佑宁寺观经会
威远镇擂台会
庙会
一丹麻戏会
“少年”会
土族的习俗
土族的习俗:土族是中国人口比较少的民族之一,人口约20多万。
主要分布在青海省境内,约占全国土族总人口的85%。
还有2万多人聚居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肃南裕固族自治县、永登县、卓尼县等地。
土族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国家在1979年为土族人民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以汉语拼音字母为字母形式的土语文字。
土族主要聚居在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
青海的民和、大通两县和甘肃的天祝藏族自治县也比较集中,其余的则散居在青海的乐都、门源、都兰、乌兰、贵德、共和、西宁和甘肃的卓尼、永登、肃南等地。
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族总人口数为289565人。
土族的服饰:土族服饰具有独特风格。
男女上衣都有绣花高领。
男子常穿小领斜襟、邮票上的土族 袖镶黑边的长袍,腰系绣花长带,穿大裆裤,系两头绣花腰带,小腿扎上黑下白的绑腿带,戴毡帽,穿云纹布鞋,老年人在长袍外套黑坎肩。
妇女穿绣花小领镶花边斜襟衣衫,两袖由五色布做成,外套黑、蓝、紫镶花边坎肩,腰系锈花宽腰带或彩绸带,悬挂花手帕、花钱袋、荷包、小铜铃等。
裤腿外夹1尺高裤筒,下沿蓝、黑色搭配镶边。
穿绣花腰鞋,形如靴子。
戴各种“扭达”头饰。
土族的饮食习惯:土族的饮食习惯与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的生产特点紧密相关。
日常的主食以青稞为主,小麦次之。
蔬菜较少,主要有萝卜、白菜、葱、蒜、莴笋等10余种,平日多吃酸菜,辅以肉食。
爱饮奶茶,吃酥油沙面。
喜庆节日,必做各种花样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猪肉)、手抓羊肉。
男子喜欢饮酒,多数人自家酿青稞酒。
饮食卫生也很讲究。
用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饭碗、筷子,请客吃饭也是每人一份。
土族的建筑:房屋建筑依山傍水,各家都有庭院,院内有牲畜圈棚,院外有厕所、菜园和打谷场。
房子为平顶,上面可储放粮草。
房子多为三间一组,中为堂屋,一侧为卧室,另一侧为佛堂。
土族的房屋建筑 卧室为炕的暖炕,连着锅灶。
住室的栋梁和门窗上大多雕刻着或描绘着象征牛羊健壮、五谷丰登的彩色花纹图案,鲜艳美观。
土族的礼仪:土族人民有重礼仪的传统。
尤其注重尊敬长者,如路遇相识的老人,要下马问候。
土族人热情好客,忠实守信。
客人来时;主人常说:“客来了,福来了!”客人在铺有大红羊毛毡的炕上,先敬一杯加青盐的浓茯茶,再端上西瓜般大小的“孔锅馍”。
若是贵宾,桌上加摆一个插着酥油花的炒面盆,端上大盘手抓肉块,上插一把五寸刀子,酒壶上系一撮白羊毛。
喝酒时,主人先向客人敬酒三杯,叫做“上马三杯酒”,不能喝酒的人,用中指蘸三滴,对空弹三下即可免喝。
土族的丧葬:丧葬,一般行火葬,部分地区行土葬。
土族人禁忌众多,主要有,忌吃圆蹄牲畜(马、骡、驴)肉;忌在畜圈内大小便,认为这会影响牲畜的生长;忌讳用有裂缝的碗给客人倒茶;不能问客人“吃饭没有”或“吃不吃饭”等话;在客人面前吵、打孩子是最大失礼,会被认为是下逐客令;进土族人家,必须先在院外打招呼,待有人应后,才能入院内;年轻妇女的卧室不得随意进入,不能同未婚姑娘开玩笑;忌客人数他们的羊只;在佛堂、大殿内忌吸烟、吐痰、乱翻乱摸和大声喧哗;忌从僧侣的跪垫和其他物品上跨过;忌对酥油灯打喷嚏和咳嗽;在佛堂里转经轮时,必须从左向右,不可逆转;寺院附近禁止打猎和随地大小便还有高声喧哗。
青海土族春节习俗有哪些?
春节是土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节日前从腊月二十三送灶神就开始准备,打扫房屋、缝制新衣、杀猪宰羊、烙、炸蒸馍等。
春节一般要过十多天,除夕那天,把院落房屋打扫一遍,贴上钱马、春联、年画,然后吃年饭。
晚上有的讲故事。
有的饮酒唱歌,直至通宵达旦。
大年初一,男人们登上高山煨桑、“放鹿马”(“煨桑”,汉藏合壁词语,意为烟祭。
“鹿马”是一种印了飞马的五色方块纸,在山顶迎风飘洒,表示顺运)。
小孩、妇女就开始穿节日盛装,待东方朦朦发亮时,家族间、邻友间相互拜年。
过年期间,男女老少集中在较宽敞的巷道或打麦场上,转轮子秋,踢毽子,打毛蛋(羊毛绒球),跳安召舞,一直到过了正月十五才结束。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