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哈尼族春节风俗,哈尼族过春节吗

哈尼族春节风俗,哈尼族过春节吗

时间2024-02-16 06时 参考 开源网站

哈尼族春节风俗目录

哈尼族的过年风俗,意味着什么呢?

哈尼族过春节吗

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过春节的习俗

哈尼族的过年风俗,意味着什么呢?

哈尼族主要聚居在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

哈尼族有“卡多”、“尼”、“碧的”等自称,他称20多种,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

哈尼族的历史悠久,早期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

隋唐时代,哈尼族与彝族的先民又同被称为“乌蛮”。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

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

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

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

“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

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

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哈尼族过春节吗

要过 哈尼族——每年要过两次年。

一是十月节,二是六月节。

哈尼族历法以十月为岁首,即“大年”。

过年这天,人们走亲访友,求亲订婚。

“六月年节”期间杀牲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体活动。

哈尼族风俗习惯叶车姑娘的"帕阿" 滇南红河岸边的大羊街、浪堤一带,居住着哈尼族支系叶车人。

这里的姑娘喜欢编织一种艳丽的彩带,叶车语称为"帕阿"。

"帕阿"系用红、黄、蓝、白、青五色棉线编织而成,宽约一至十厘米,长一至四米,两端系有蓬松的各色丝线彩泡,犹如一束鲜花结在彩虹的两端。

这种彩带,是...

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过春节的习俗

1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2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

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合家团圆。

初一凌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着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3瑶族——每年农历七月的月半节是瑶族人民最隆重的节日——春节,月半节前夕,家家户户忙得不亦乐乎,村寨内外到处是牛角声和欢笑声。

4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

民间习惯包粽子过春节。

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5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

除夕岁守夜。

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

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6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长年菜”的习俗。

长年菜也叫作“芥菜”,吃这种菜是预示寿命长。

有的人将长长的粉丝加入长年菜里,象征着长生不老。

7赫哲族——除夕,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

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用“鱼宴”款待客人。

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

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

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

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8哈尼族——除夕妇女忙着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

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9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

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10侗族——初一清早,从塘里弄几条又大又鲜灵的鲤鱼,煎、炸、烧、炖、摆上桌,再加一盘香气四溢的腌鱼,整桌菜以鱼为主。

侗家人说,春节吃鱼,预兆新的一年吉庆有余(鱼)、五谷丰登、余钱余粮。

11黎族——过春节,家家宰猪杀鸡、备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吃“年饭”,席间唱“贺年歌”。

大年初一或初二,人们集体狩猎,猎物的来先分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均分,怀孕妇女可以获得两份猎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