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贴春联和门神的风俗由来,贴春联和门神的由来是?

贴春联和门神的风俗由来,贴春联和门神的由来是?

发布2024-02-16 06:34:06 来源 未知

贴春联和门神的风俗由来目录

春节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由来(越简单越好丶直接说重点)

贴春联和门神的由来是?

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由来.

春节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由来(越简单越好丶直接说重点)

春节贴春联的习俗由来介绍:

西周时就传说,远古时候有神荼、郁垒两兄弟住在东海度朔山桃树下,专门抓恶鬼用芦苇捆起来喂老虎。

后来人们开始在桃木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在每年正月初一挂在大门两旁,用来驱鬼,保佑自己自家平安吉祥。

到了李渊建立唐朝,李世民发扬壮大唐朝。

大唐猛将尉迟恭和秦琼因为替李世民守门被民间尊为新门神个桃符同时悬挂。

标新立异的在本来刻有神荼、郁垒的桃符上面写上公正的对联,并亲自书写:

“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这成为历史上第一副春联。

春联又称对联,两联必须对仗工整而且是祝福话、吉祥话。

贴春联和门神的由来是?

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于宋代并在明代开始盛行。

据史书记载,明太祖朱元璋酷爱对联,

有一年除夕,朱元璋行至一户人家,见门上没有春联,便问何故。

原来主人是个阉猪的,正愁找不到人写春联。

朱元璋当即挥笔写下了“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的春联送给了这户人家。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朱元璋对春联的大力提倡,也正是因为他的大力提倡,推动了春联的普遍盛行。

春节贴门神的习俗始于周代。

根据史料记载,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祀门”的活动,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典礼。

上到天子,下到庶民,都要对门神加以礼敬。

在门神的传说中,神荼和郁垒二神的传说在民间早有流传。

《山海经》里就有这样一段记述:“东海度朔山有大桃树,蟠屈三千里,其卑枝东北曰鬼门,万鬼出入也。

有二神,一曰神荼,一曰郁垒,主阅领众鬼之害人者。

说的是在东海之中有一座神山“度朔山”,山上有一株特别大的桃树。

这棵大桃树盘曲三千里,在枝干延伸出去的最东北处,有一座“鬼门”,那里是众鬼出入的门户。

而把守着鬼门的两位神将,一位叫神荼,一位叫郁垒,防止害人的鬼进入人们的家中。

扩展资料:

年夜饭

年夜饭,是年节习俗之一,又称年晚饭、团年饭、团圆饭等,特指年尾除夕的阖家聚餐。

年夜饭源于古代的年终祭祀仪,拜祭神灵与祖先后团圆聚餐。

团年饭是年前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吃团年饭前先拜神祭祖,待拜祭仪式完毕后才开饭。

压岁钱

压岁钱(在广东叫做“俾利是”),春节习俗之一,是由长辈派发给晚辈的,年晚饭后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最初的用意是镇恶驱邪,因为人们认为小孩容易受鬼祟的侵害,所以用压岁钱压祟驱邪。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吃罢团圆饭,灶具要洗得干干净净,以备正月初一早上或全天吃素。

晚上要守岁,每个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

守岁的民俗主要表现为除夕夜灯火通宵不灭,守岁谓之“燃灯照岁”,即大年夜遍燃灯烛,据说如此照岁之后,就会使来年家中财富充实。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贴春联

搜狗百科——门神

搜狗百科——春节习俗

贴春联和门神的习俗由来.

春节习俗的调查报告

一、

调查背景: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

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

正月初一为高潮。

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

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

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二、

调查目的:

探究春节习俗,了解人们是如何度过春节的。

三、

调查内容:

1.

贴春联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

《淮

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

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

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

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

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

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

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

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