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特色装饰风俗,古民居的闽南古民居
参考 会员推荐 日期:2024-02-15 08:40闽南特色装饰风俗目录
请简述闽南人除夕夜“围炉”有些什么习俗?
古民居的闽南古民居
福建有什么风俗习惯
请简述闽南人除夕夜“围炉”有些什么习俗?
简述闽南人除夕夜围炉有什么习俗? 对于家中尚有外出未归者,家人仍会为其摆好碗筷,并将其喜爱的菜肴盛于碗中,以代表家人团圆。
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
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
古民居的闽南古民居
闽南古民居称作“古厝”,又称大厝、红砖厝。
厝字在闽南语中是房屋的意思。
闽南的红砖建筑既承载了中原文化,又包容海洋文化兼具地方民俗文化,以及民间工艺文化,是独特的南派古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闽南文化的核心支柱。
闽南古建筑中最有代表性的要属泉州的古民居建筑。
闽南重地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宋元“东方第一大港”,海外交通和对外贸易曾经盛极一时,多元文化在泉州大地上交融汇合,形成了独特的闽南文化。
富有特色的闽南建筑一向为人们所称道,那见证“海上丝绸之路”的蚵壳厝;被称为闽南建筑大观园的蔡氏古民居;保存完好的红砖厝,处处体现着闽南建筑的特有风格。
闽南地区的红砖建筑多以三间张双落大厝为基本单元,罕见的还有五开间的大厝,规模大的院落还加护厝于左右。
此类建筑大量使用红砖红瓦,广泛应用白色花岗岩做台基阶石,屋顶多为两端微翘的燕尾脊,壁、廊、脊等细部装饰十分精致,不仅外观独特,而且在装饰与色彩纹样等方面都与其他区域的建筑截然不同。
它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闽越文化和海洋文化的精华,成为闽南文化的重要载体。
福建有什么风俗习惯
闽南一带乡村过年习俗显得与城市不尽相同。
乡村农家,房多门多,除了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方言“蔗”与“佳”近音,寓意进入佳境。
厅堂中案桌摆有隔年饭、长年菜、发糕,并插上用红、黄两色纸扎的“春枝”,寓意饭菜长年丰足,吉祥发财。
每家要把薯藤柴枝堆垛大门外,点燃待其烟绕火旺,男人依辈分跳过这堆火焰,边跳边念:“跳入来,年年大发财;跳出去,无忧共无虑;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滚滚来。
”这叫“过火群”,象征烧掉旧岁的邪气,消灾过运,迎来干干净净、大吉大利的新年。
“跳火群”后,就要用新扫帚打扫厅堂,扫完后扫帚畚斗搁在一起,垃圾堆放门边,希望如愿再从畚帚中走出来,帮助发家致富。
同时要把跳火群未熄的余灰收集一些添于炭炉中,叫“添旺”,象征更加兴旺。
家长率子女围坐炉旁,叫“围炉守岁”,最好通宵达旦守着,据说这是为父母添寿。
此时,长辈给晚辈分压岁钱,叫“分圆”。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节奏加快,闽南乡村一些繁琐的习俗已逐渐被废止了,但农家企盼好年景的风俗仍保留下来。
特别是“围炉”在腊月寒冬,全家人围在暖烘烘的小炉旁痛饮畅谈,述旧岁展望未来,那是多么温馨,多么幸福。
厦门岁次民俗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变化极大。
为了入乡随俗,特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
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
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
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
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
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
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
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
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
是日不砍柴、不掘土。
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