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有什么风俗,江西宜春有什么样的习俗和特产什么的?
日期2024-02-14 来源 用户推荐宜春有什么风俗目录
宜春民风民俗故事(节日习俗)400字左右
江西宜春有什么样的习俗和特产什么的?
宜春冬至吃什么
宜春民风民俗故事(节日习俗)400字左右
宜春的节日风俗
“吃粽子撑竹排”端午佳节记铜鼓客家习俗
农历5月5日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人2000多年的传统习俗。
江西省铜鼓县位于江西省西北部宜春地区。明末清初,粤东闽西的客家人大量移民至此。
现在的铜鼓县还保留着古老的客家风情。
江西铜鼓也叫端午节、五月节、端阳节。
端午节敲锣的风俗是怎样的呢?客家民俗专家朱可山介绍说。
“家家户户门前插艾草和菖蒲,吃粽子,吃染红的咸蛋,排竹排,划龙舟。
端午节那天的“午时”(11:00——12:00)要在房子周围撒上雄黄水,用甘草煮黄豆吃。
孩子的胸前挂着一串苍术,头上浸着雄黄水。客家人很讲究卫生,除了平时洗澡外,这天晚上还要煮艾草、菖蒲、枫树的果实枫球,冷却后再洗澡。
当然,与亲朋好友交换食物等聚餐也是必不可少的。
吗?”
位于江西西北部的铜鼓县城是三江交汇处,发源于大围山的定江河、金沙河、黄溪流经此。因此在端午节的时候,当地的客家人喜欢排竹排。
竹枪和划龙舟很像,但做法比较简单,就是砍七八根毛竹,用铁匠捆起来。
当然也有制作精细的产品,竹子使用的孟宗竹就是用刀削竹青,在排水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减轻重量。
而且前面的竹尾是弯的,往前划阻力比较小。
要使竹尾弯曲,有点火的方法。
变软后慢慢弯曲,用浸满冷水的毛巾按压、烤、弯曲、按压。
竹尾弯得让排主满意。
排好竹排后,铜锣工就开始排队,判断沿途哪里有暗礁,哪里有险滩,这样就能把握潮头。
铜鼓县三江交汇处叫三江口,上世纪50年代以前都是石滩。这里堆着像山一样的木棍、捆起来的木棍和竹棍。
以前没有道路,这些木棒和竹棒本身就是运输工具,也是货物。因此,很多竹子和木头都通过水运到九江市的修水,再到长江沿岸的各个城市。
铜鼓排工、奉新锡匠和高安皮匠是闻名遐迩的江西中三杰,一首传说马秀才所写的《一曲滩歌到吴城》讲述了当时铜鼓排工艺高人胆大的气概。
歌曲是这样唱的。
穿过令公埠,从徐滩下到西滩。
关键点有三百里急转弯,每一个地方都要记住。
有几个弯道?伸出手。
把一本滩歌都唱尽,前瞬即是吴城。
到了端午节,和江西大部分地区一样,客家人喜欢吃加了碱水的糯米。这基于三个理由。第一是因为颜色漂亮,碱化后的糯米金光闪闪。
碱水是客家人制作的。客家民俗专家朱可山这样解释道。
“碱水的制作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将铜鼓客家人的早禾棒烧灰放入热水中煮成碱水。
另一种特色是将黄荆折枝放入锅中煮水制成碱水的铜锣。
到了5月天气变热,容易中暑等各种各样的疾病,吃用黄荆做的加了碱的粽子,可以预防疾病。
吗?”
现在,端午节的粽子和铜锣人还在吃,但撑竹棒的就不怎么见了。
铜鼓县人民政府为了再现客家人在端午节边吃粽子边吃竹排的情景,开展了一项活动。铜鼓县人民广播电台记者王海泉介绍说。
“县政府在县城河两岸用花岗岩筑起了堤坝,高达6米。
另外,在三江下游稍远处建造橡胶坝。水多的时候,把水库做小做低,达到泄洪的目的,水少的时候把水蓄起来。
东面的分歧点三江与另外两条河流——金沙河和定江河形成一个大U字。客家人可以在U字形周围边吃粽子边排竹排。
吗?”
江西宜春有什么样的习俗和特产什么的?
涂上粉末
皮蛋。
辣椒。
霉豆腐
糖醋生姜
最好的办法是扎粉。
哈哈。
风俗现在多是月光了。
其他节日是全国性的。
宜春冬至吃什么
冬至日在宜春有吃饺子、吃糯米,更有祭祖的习俗,传说是天气冷了给先人“盖被子”。
糯米饭的烹调各地不同,有吃甜的,里面放地瓜,软糯的,咸的加豌豆和腊肉。
冬至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是太阳到达黄经270度的时候。
这一天,太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
古典著作《素问?脉要精微论》中记载:“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
意思是说,从这一天到立春的45天里,太阳逐渐升起,阴逐渐下降,白天逐渐变长,夜晚逐渐变短。
祖国各地都有传统的冬至食物,除了饺子汤圆外,糯米也比较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