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风俗有哪些,关于龙的民族风俗
时间:2024-02-13 00:15 来源 知识库龙的风俗有哪些目录
关于龙的习俗
关于龙的民族风俗
关于龙的习俗。
关于龙的习俗
1、龙须面
龙须面,传统饮食,流行于北方的广大地区,是一种细长,形状相似芦笋的面条,山东拉面真得演变而来,已经有300年以上的历史。
在中国农历有吃龙须面的风俗。
现在已是居民的普通食品,常年食用。
2、元宵节要舞龙
舞龙俗称耍龙灯,是一种中国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每逢喜庆节日都会舞龙,以舞龙的方式祈求平安丰收。
舞龙时,龙会模仿绣球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其间会不停地摆出扭、摆、仰、跪、跳、摆等各种姿势。
3、端午节赛龙舟
赛龙舟是古老的汉族民俗活动。
传说战国时大夫在农历五月五日含恨投江自杀后,楚国人民为惜贤臣屈原死,于是许多人划船拯救,是为龙舟竞渡的起源,它每年5月5日划龙舟以示纪念。
4、生肖
“龙”是中国传统的第5个干支,因为干支是辰,所以也被称为辰龙。
龙与凤凰、麒麟并称。
5、龙的后代
龙的子孙,主要是指龙的血缘的传人,远古的祖先是人与龙交合的产物,次要的是指龙的无畏精神的传人。
除了汉族以外,中国有百越裔壮侗泰佬掸曼等传说是神农娶洞庭君的龙女为妻而生的;苗族始祖蚩尤传说头上有两只角;藏族蒙古人;满族等东北地区的一部分人也崇拜龙。
关于龙的民族风俗
祭龙的各种各样的祈求龙的习俗,导致了祭龙和庙会的形成。
全年几乎每个月都有祭龙和庙会,有时一个月有几次。
这些节日有属于某个民族的,也有属于几个民族的。有的属于某个地区,有的属于多个地区。并集祈神、教化、生产、娱乐等于一体,体现了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
农历正月,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山城海滨、旱埠水乡,全国各省区几乎都有“龙灯会”,也叫“闹龙灯”、“盘龙灯”、“跳龙灯”、“落龙灯”、“游龙灯”等。
此外,正月初五还有“龙头节”。
这是云南河口大瑶山地区瑶族的传统节日,当地群众在这一天用各种供品祭祀龙王。
正月辰日有“祭龙节”,红河哈尼族群众在这一天以村为单位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祭礼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被称为“龙头”的老人主持,祭坛设在“龙树下”。
各家各户准备猪、鸡、鸭等供品,由男性供品。
停工三天后的第一个午日,各家各户派男子带着酒肉到龙头家表示感谢。
与哈尼族的“龙祭”相似,基诺族也有“大龙祭”的节日。
届时,全村将停止生产三天,并在村口立两根木桩,以示禁止出入。
第一天,女人别说寨门了,连家门都出不去。
在村边搭建临时茅草屋,茅草屋前有棵大树,树下杀一头水牛,池边杀一头母猪,杀七头小猪,把牛尾巴吊在大树上,把猪骨头供在池边。
正月十三到十五,湖北省武昌有“祭龙节”。形式有舞龙、烧龙、拔河。
此外,春节期间在北京龙潭湖公园举办的“龙潭庙会”,以及在龙庆峡举办的“龙庆峡冰灯会”。这些祭典和灯会不仅名称与龙有关,内容也多有龙的参与,有舞龙、龙的表演、龙灯的造型等。
正月2月间有“祭龙潭”。
这是云南兰平普米族的传统节日(宁市普米族一般在3月、7月举行)。
普米族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龙潭”(也称“灵泉”),地点大多在深山老林峡谷溪涧之畔。
那时和家人一起去,在龙潭附近住三天。
用木棒和木板搭起高台,称为“龙塔”,也就是“龙宫”。
在塔前立了一个百尺的标号,上面挂着用鸡毛麻线系成的七个角的骨架,作为龙神的住所。
将牛奶、清酒、酥油、乳饼、茶叶、鸡蛋等祭物摆在龙塔上,先请巫师上台念经,然后全家祈祷,祈祷结束,将涂了酥油的50个面人投入龙潭我会的。
各家祭典之后,全村还要举行更盛大的祭典。
二月一日是“春龙节”。
以前,山东省惠民一带的乡民会取灶灰做成青龙的形状,祈求吉祥。
《中国全国风俗志》载:“二月朔日为青龙节,取灶之围物,如龙蛇,名曰引钱龙。
2月2日是“龙抬头节”。
这是汉族的传统节日,范围广,影响也大。
清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记》记载:“二日为龙抬头之日。
乡民把灰从门外弯弯曲曲地布在宅厨上,绕过水瓮,召龙而归。
所有人用黍面、枣饼、麦米等物油煎而食,称为熏虫。
这一天,北方农村流行吃炒豆的习俗,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也有“龙抬头日兆”的民间传说。以日阴晴卜一岁潦旱,天晴则主旱,雨则主潦。
大巴山黄官一带把2月2日称为“春龙节”。
为了迎接春龙,山民们起了个大早,把家里、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
然后及早吃“龙须面”,面拉得越长,意思就是龙须长,象征吉祥。
吃面时,由长者先端碗,站在堂屋中间,面向屋外天空,有一段“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包谷棒子粗大,高梁谷子舞龙头”等吉言歌。
中午吃“龙鳞饼”,饼上有村里妇女们精心制作的“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案。
在这一天,女性缝纫也是被禁止的。因为传说神龙在这一天抬头望天,如果用针的话会刺到龙的眼睛。
当天也是云南苗族“祭龙会”的日子。
一般以村为单位,以大树为龙的象征,以猪、鸡、狗等为祭品。
关于龙的习俗。
1、二月二,龙抬头
龙抬头(二月二)又称“春耕节”、“农事节”、“龙抬头”,是汉族民间的节日。
龙抬头是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是龙抬头的日子。
庆祝“”,敬龙祈雨,老天祈求丰收。
2、龙舟竞赛
龙舟竞渡是中国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江河湖泊的城市也有赛龙舟的习俗。
3、龙船节
每年农历5月24日至27日是苗家龙船节的正日,早在5月18日或9日,就要清理龙船。
二十二、二十三日,把母船与船合为一体,装上龙头。
二十四日举行开画仪式。
4、晒龙袍祭
鄂西土家族的六月六是晒龙袍的节日,“六月六晒红绿”之俗相传起源于唐代。
唐代的高僧从西边的印度取回佛经回国,渡海时将被海水浸湿的经文在6月6日取出晾晒,成为吉利的日子。
起初,皇宫里在这一天为皇帝晒龙袍,后来又从宫中传到中国民间,家家户户都在这一天把新衣服晒在太阳下。
5、转龙灯
耍龙灯又称舞龙、龙灯舞,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民俗娱乐活动。
从春节到元宵节,中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使用龙灯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