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苗族的民族风俗有哪些,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苗族的民族风俗有哪些,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来源 共享网站 日期 2024-02-10 16:40

苗族的民族风俗有哪些目录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苗族节日与风俗如下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苗族有哪些风俗文化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苗族节日与风俗如下

1、苗族节

(1)一月:动月(鼠月或子月)1日到15日是游节,其中第一个子日是天岁节,这一天苗族人不出远门。

从第一届丑节到第二届丑节(2—14日)期间,苗族人会走亲访友,喜迎新年,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

相当于春节游玩,有很多习俗和一些节日。

(2)二月:二月第一个未日是牛王节,是男女社交、佛诞的日子。

(3)三月:三月的第一个辰日和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小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

(4)四月:4月的第一个巳日是降龙节(中国为6月6日,六月场),吃新节(麦熟)。

(5)五月:五月的第一个孩子的日子是小节(苗语为七姐妹,即北斗七星)。

(6)六月:6月的第二个寅日是鸭节,第二个辰日是秋祭。

(7) 7月:7月的第一个申日是酒日(收割糯米饭酿造甜酒、米酒的日子)。

(8)八月:八月是祭祀,主要举行椎牛、吃猪、跳香、傩愿、安龙等祭祀祖先灵魂的活动。

9)九月:9月的狩猎节,想到梅山三神开始祭祀、狩猎。

(10)十月:十月的卯日、午日是猪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2、苗族的风俗

在中国众多的少数民族中,苗族是比较有名的一个。这个民族的分布比较广,人口和其他少数民族相比,也算是比较多的。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说一下苗族独特的风俗习惯。

有很多民族特色的地方,有些社会制度也和汉族很不一样

社会制度。

苗族新中国成立以前,苗族的社会制度主要是鼓社制、议榔制、理老制等。

一般来说,鼓社制是由一个同族或几个自然村组成的组织。

议榔制是指由不同宗的家族所组成的地域村组织。

理老制是苗族村落中自然的领导者,一般由德高望重的人担任。

(2)吃饭。

苗族最具特色的饮食习惯是非常喜欢吃酸,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酸汤酸菜。

(3)禁忌。

苗族有罕见的产忌,忌讳孕妇见孕妇或去其他孕妇家。否则会被认为延长产程。

还有关于农活的忌讳,在田里不能说老鼠。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苗族民间传统节日很多,把一岁分为十二个月,每月有一个以上节日,有苗年、四月八日、龙舟节、吃新节、追秋节等,其中以苗年最为盛大。

还有油茶、泥鳅、青菜、婚丧嫁娶等风俗。

苗族是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苗族的宗教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群,分为湘西、黔东、川黔滇三大方言。

因为苗族和汉族有长期的交往,一部分的苗族通汉语使用汉文。

苗族民间传统节日很多,把一岁分为十二个月,每月有一个以上的节日。

有苗年、四月八日、龙舟节、吃新节、秋祭等,其中又以过苗年最为盛大。

还有油茶、泥鳅、青菜、婚丧嫁娶等风俗。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比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追秋节等,其中又以过苗年最为盛大。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在秋后举行。

节日早晨,人们制作美味佳肴摆放在火塘边的炉灶上祭拜祖先,在牛鼻子上涂酒以表示对那一年辛劳的酬谢。

穿着盛装的年轻男女踩着舞。

除了历史性的节日,大部分都是在秋收之后或春季农事开始之前的农闲期举行。

但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和种族差异的影响,苗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吃。

1、吃油茶。

油茶是用油炸过的米加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就高兴,不喝,就被认为是看不起主人。

还有喝三杯的。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2、吃山泥鳅(四条腿蛇)。

把处理过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用来招待重要的客人。

3、吃蔬菜。

春节喜欢吃蔬菜,一般不会切得很碎。

服装。

苗族的服装因地区而异。

男性,一般是老年人,穿皮带,裤脚,皮带斜扣,打绑腿。

中年和青年,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为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则别有风格,上穿无领边绣花衣,栏插花瓣和其间,下穿边绣花或数纱宽的裤子。

最引人注目的是女式头巾,长度约一丈,有蓝色和蓝色两种颜色,也有黑色带花纹的。

住在:

1、吊脚楼,一般有2-3间房子,飞檐反角,走廊周围有白色木栅栏,栅栏上雕刻着各种图案。

吊脚下面的台阶用来储藏粮食、保管农具、堆放柴草和土灰、围牛羊猪和厕所等。

楼上住着人。

2、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用木板盖住,四周用砖石围成方形火池,用于烧火,下层空间用于关鸡、关鸭应。

寒冷的时候,主人和客人都会坐在火炉上,说说笑话,聊聊家务和休息。

地炉上挂着一个形状各异的木台,上面挂着种子、碗和草鞋。

恋爱。

以歌为媒,农历三月三日,年轻男女穿戴整齐,聚集在山顶水边,对歌恋歌。

对同意的人发出邀请并离开,是坠入爱河的标志。

平时见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

也有双方父母同意就结婚,不同意就逃避结婚的风俗。

结婚。

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最长半年前就哭嫁了。

给长辈一个一个拿器皿,然后送礼物,变了很多。

男女结婚时,女方和人要到男方家吃三天三夜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和伴娘睡觉,不能和新郎同床共枕。

三天后,新娘和伴娘一起回娘家,过两年、三年、五年。

男人因为要帮忙干农活,就把女人接过来住在男人家里。

从女方怀孕开始,到迎娶新娘住进男方家为止共同生活。

葬礼。

老人泄气时,要抬到中堂中,坐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踩凉筛泄气。

称为“衣饭水”,在死者身上缠上白线。1岁一颗,通常是保存牙齿,放在棺材里。

入棺时,口含银,手握茶米去飞山寺。

苗族有哪些风俗文化

苗族的民族文化和风俗习惯有开年节、踏花山节、四月八日、龙船节、姊妹节等。

1、正月

开年节是苗族人的“春节”,也叫“客家年”。

过年时,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烧酒打场欢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按照风俗,苗族人用歌曲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

一大早,黔湘渝(贵州、湖南、重庆)边区5乡4镇的各族同胞从四面八方赶到三省市交界的天星坡脚下,用歌声表达迎接新年的喜悦。

也唱《开春歌》。歌词大意是青春期、盼春、惜春、挽春等。

2、踏花祭

踩花山是苗族的传统节日。

云、贵、川等省的苗族在农历的2月或4、5月盛行踏山、跳舞,这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

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唱着歌,跳着芦笙舞,征婚;农民们来到花田传授生产经验,祈祷五谷丰登。

3、四月八日

四月八日是苗族的传统节日,据说这个节日始于明代。

农历4月8日,苗族人民身着盛装聚集在贵阳市喷水池边,吹笙吹笛,对歌聊天,祭奠传说中的古代英雄亚努。

另外,四月八日也是布依族的节日,有时叫“牛王节”,有时叫“牧童节”或“插秧节”。

每逢这一天,人和牛都要吃“牛王巴”或糯米饭,并休息一天,以表示对耕牛的慰劳。

4、龙舟节

龙船节是流行于湘西和黔东南施洞、松桃一带的苗族节日。

一般在阴历5月5日举行。

这一天除了赛龙舟外,还有赛马、斗牛、踩鼓等活动。

5、姊妹节

“姐妹节”位于贵州省东部清水川沿岸的苗家村落,每年农历3月15日至18日是苗家的“姐妹节”。

苗家在节日吃“姐妹饭”。

姑娘们用山上收集的野花和树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熟的。

节日还有斗牛和游行。

苗族的民族发展。

苗族是最古老的稻作民族,从远古时代就开始种植水稻。

在苗族的原始社会,以树叶为衣,以岩洞和树窝为家,以女性为首领的情况,在苗族古歌中多有反映。

从一些地区的亲属称谓制度中,还可以看到由母权制向父权制过渡、由血缘婚向对偶婚演变的痕迹。

秦汉以后的封建王朝在苗族地区大多设置了郡县,采取“附则受而不从,叛则弃而不追”的羁縻政策。

五溪地区的苗族原住民已经开始从事农业生产,他们学会了用木皮织布和草果染色的纺染技术,并开始进行产品交换。

魏晋南北朝时期,武陵地区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苗族原社会开始逐渐解体,原来由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公社,变成了以地缘关系组成的农村公社。

唐宋年间,苗族逐渐进入阶级社会,农村公社首领已经拥有了土地的支配权。

汉族封建经济通过汉、苗等民族之间的频繁接触,促进了苗族封建社会领主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蛮酋”“蛮帅”中也有世袭的“土官”,领有许多土地。

这些“土官”领地内的苗民成为农奴(被称为“田丁”),耕种领主的土地,支付工资和衣服给他们无偿的劳役,参加领主之间的斗争并为此卖命。

参考上述内容: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