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岩社会风俗,说说福建省的风俗!!!
参考 网络 发布:2024-02-09 13:53龙岩社会风俗目录
龙岩连城关于吃的风俗习惯
说说福建省的风俗!!!
龙岩连城关于吃的风俗习惯
龙岩的名产是粉汤和扁食。
扁食不仅可以作为早餐吃,完全可以作为正餐,陪伴在旁,其味道实在鲜美,可以作为下午的点心,也可以作为晚上的夜宵。
扁食的做工很讲究,扁食的皮擀得薄而不破那是很需要功力的,要做到肉馅不腻又好吃也是下很大功夫的。
清汤粉是福建省龙岩的特产。
起源于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曹溪镇,历史已有几百年,是龙岩的名产,也是众多龙岩人的最爱。
清汤是以在锅里烧开水的米粉岩岩为主料,加入特制调味料制成的新鲜猪骨汤,再根据个人喜好浇上各种佐料制成。
常见的有牛渣、盐酱、鸡皮等,如果可以的话还可以配上时令蔬菜。
制作过程简单,味道却堪称绝品,小吃物美价廉,方便大众,这是名产流传的根本,不简单适当的清汤粉会有比其他更纯正清淡的味道给现在快节奏社会的人们带来了忙里偷闲的快感。下班后或者没有时间吃午饭的时候,能够速战速决地慢慢品尝的点心,真的是心情舒畅又意味深长。
说说福建省的风俗!!!
拜孩子的护身符的“七姑娘妈”
在闽南和台湾,古代七夕节最重要的内容不是乞巧,而是祭“七姑娘妈”。
“七姑娘妈”是保佑孩子平安健康的偶像,民间崇拜七姑娘妈十分盛行。
闽南籍台湾学者林再复的《闽南人》一书考证,闽南人过去越峡渡海到台湾或异国他邦经商、谋生,大多多年不能回来,女人们只好全部的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才有勇气生活下去。
因此,七夕这一相亲相爱的节日,成为对守护孩子的“七姑娘妈神”的祈祷,闽台民众认为孩子在16岁之前会由天鸟鸟母抚养长大。
七母是由七母所托,所以七母成了未成年孩子的守护神。
婴儿出生满一岁后,虔诚的母亲或祖母会抱着孩子,献上鸡冠花和千日红花,到寺院礼拜,祈求七姑娘母亲的孩子平安成长,在古钱或锁牌上扎上红包线,挂在脖子上,一直挂到16岁在七夕那天取下锁牌,在寺院答谢七娘长年的保佑。
《鹭江志》中有“解去续命缕”的记载。
这一天,闽台人家的卧室门口挂着“七小姐神灯”,上面画着抱着孩子的七位母亲。这个可以保佑孩子健康安全地成长。
到了傍晚,会供奉花瓜果、胭脂水、油饭各七份,以及“七娘亭”和“七娘舆”。
礼拜结束后,焚烧“七姑娘妈亭”和“七姑娘妈轿”,把供品的一半扔到屋顶上,让七姑娘妈吃,另一半留给自己用,这样会更美丽健康。
也有的家庭为孩子举行成人式,邀请亲戚朋友前来祝贺。
“派菜盛行”的风俗
旧时福州地区经济实力薄弱的小戏班,多在偏远的山乡乡村巡回演出。
因为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从一个地方到预定演出地点,经常一天赶不上。在这种情况下,要派人到两个地方之间的村落,在祠堂或庙宇的墙壁上贴上“红纸”。
书中写道,某剧团某日路过贵地,特在贵地停留片刻,并在贵地唱一曲。
当地人一看到这张红纸,立刻叫人敲响铜锣通知全村,并接待镜戏班。
戏院一进村,首先解决的就是吃饭问题。
当地的名士请在座的班主制作名册,然后摇号抽签,按照村民的户数进行分配。
一户有一人,一户有两人,根据户主的经济状况而变化。
这样,演员的吃饭问题就分散到各个家庭来解决。
用餐不花钱,全部免费招待,这就是“派料理”的风俗。
女人走南浦桥,吃以求长寿。
建宁秋天的夜俗是在月宫挂灯作为求子的吉兆。
上杭县中秋节,孩子多在拜月时请月姑。
用竹篮代替月姑,神明降临时,竹篮自行移动,以移动的次数来占卜吉凶。
龙岩人在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间做一个直径2、3寸的圆饼供长辈享用。意思是秘密的事情不能让晚辈知道。
这源于月饼中有反元杀鞑的传说。
金门中秋拜月前先拜天公。
拜天而成的桃红称为“天公”。
拜月的红是猪和羊的形状,数量一定是九猪十六羊。
中秋节厦门人除了赏月、吃中秋月饼外,还有从郑成功流放台湾时流传下来的“玩会饼博状元”的民俗活动,非常有趣。
每个中秋饼有63万个,分为大小六种,分别代表古代科举的壮元、次上、进士、科举、秀才。
每个人在碗里放6个骰子,根据骰子的数量来吸引眼球,最终获得“状元”即为幸运。
三百年来,这种充满乐趣的活动一直在厦门民间流传,厦门的饼店和饼厂在中秋节前后大量生产这种会饼上市。
厦门岁次民俗
厦门的民俗很多,随着时代的进步,近年来变化很大。
正所谓入乡随俗,介绍如下。
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烧爆炸,叫“开正”。
从早晨开始祭拜祖先,是日,粪土不向户外倾斜。
正月三日是丧家清新愁的日子。
凡初一、初二未到过的朋友家,日不宜到,到即不敬。
有句谚语叫“初早一二日,三日困甲饱”。意思是第三天没有客人来,可以晚起。
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了厦门的外岛浯岛。
一年除夕夜,将士忙于过年而疏于防守,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抗敌,激战两天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死伤惨重很重。
第三天,百姓们掩埋了各自的亲人,吊唁亡灵,哭声一片,连去别墅拜年的时间都没有。
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以此日为忌日,久而久之,便成了惯例。
正月四日,奉佛人必焚纸帛马,迎神,十二月二十四日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
丧主必须服二年之丧。
正月初十,我出生了。
每天不砍柴,不挖土。
然后用普通的东西奉上。
正月十三日是圣帝君的生日,商家有祭祀仪式。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生日,闹花灯。
感谢您的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