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中秋节风俗烧塔,中秋节为什么要烧塔

中秋节风俗烧塔,中秋节为什么要烧塔

参考 用户推荐 日期2024-02-07 11:50

中秋节风俗烧塔目录

烧塔的风俗寓意

中秋节为什么要烧塔

中秋烧塔有什么意义

烧塔的风俗寓意

燃塔风俗寓意是爱国,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等。

被蒙古贵族剥削的元朝统治下的人们,在白莲教和红巾军的起义中试图推翻元朝的统治。作为响应,潮汕人民在农历八月十五日,在空旷的地方用瓦片砌塔,燃起猛火,一齐开始准备起义。

从此,烧塔就成了中秋节的习俗之一。

烧塔前的拜礼也很重要。

由村里的长者带领,在祭台上摆上供品,鸣炮祭祀月祭塔神。

敲了三次锣和鼓之后,烧塔的工作就开始了。

稻杆拉入塔中,加入松香、白酒等点燃塔。

随着塔的燃烧,有的地方还会边唱山歌边点亮龙灯。

烧塔的仪式可能不同,但祈祷的意义是一样的。

塔在燃烧,是人们向祖先和神明祈求生活和事业兴旺的信号。

这是烧塔的寓意。

瓦塔的形状有“圆形塔”、“方形塔”、“多边形塔”等,并各有其吉祥寓意,如圆形塔寓意“月圆人圆”,一般家人在国外的人家多积圆形塔是,四方形的塔如田丘,寓意四方形四通八达;多边形的塔含有财富和生意兴隆的意思。

塔的建造方法也相当讲究,有密封型的,也有开窗型的。

开窗型塔身的“窗”有方形的、菱形的、梅花的等,塔顶像大烟囱一样敞开着,高低不一,低的有2米多,高的有四五米高,直径从几十厘米到1米不等有很多。

中秋节为什么要烧塔

展开一切。

烧塔是在中秋节传统节日时潮汕地区举行的民俗活动,相传是汉人反抗元朝残暴统治起义的信号。

元朝统治中国后,实行种族歧视政策,蒙古贵族没收汉人的马匹和武器。

剥夺百姓游神的权利,甚至不允许他们夜夜放火。

为了监视民众的动向,元朝统治者将五户人家编为一甲,由蒙古贵族担任甲长。甲长依次接受五户人家的供养,甲长在供养前后称体重,如果体重减轻,就处罚负责供养的人家。

原来的贵族在村子里耀武扬威,抢夺百姓的财物,奸淫良家妇女。

因为害怕百姓报复,只给五户甲使用一把菜刀,其余的全部没收。

元朝末年,黄河连年水灾,物价飞涨,人民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因此,韩山童、刘福通等白莲教领袖以宗教为掩护,发动起义,展开了推翻元朝统治的斗争。

元未了帝至正11年(1352年)夏,刘福通领导的白莲教——红巾军在皖北豫南一带举起反元大旗,得到全国各地的响应。

潮汕人民为了与周边保持同步,根据事先的密约,在八月十五日,在空旷的地方用瓦片垒起塔,燃起猛火,以此为信号一齐杀戮,将君临百姓头上的蒙古贵族“鞑子”杀死。

然后,烧塔就按照中秋节的习俗下来了。

县志中有很多关于烧塔的民俗活动。

清顺顷治《潮州府志》记载:“中秋游月,剥芋食,谓之‘剥鬼皮’。

孩子们以烧塔为乐。

据光绪《潮阳县志》载:“中秋文火芋、文火糕,号‘月饼’,夜乐。

孩子把瓦片拢成小塔烧掉。

吗?”

潮汕烧塔多是青少年的游戏,在中秋节前几天,青少年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到处捡拾残破的瓦片,枯枝废木,在中秋节下午开始堆瓦片。

塔的高度根据瓦片堆积的多寡和参加者的年龄层而有所不同,10岁左右的孩子堆积的小瓦片塔,一般只有2、3尺高。

青年的砌法很大,上了年纪就从四面八方搬来瓦片,所以有五六尺到一丈左右的瓦片塔。

瓦塔的砌筑方法也有讲究,大瓦塔的塔基上铺红砖或灰砖,呈“生”字形建造。

为了塔的通风透气和造型美观,大瓦塔总是将两片瓦合在一起呈“气”字形立置。

塔下有两扇门,一扇门用来投放燃料,另一扇门用来提取木灰。

塔的上端有供人伸火舌烧火的空间。

建造瓦塔的地方,大抵是旷埕和广场,在同一个地方中,有时会建造好几个瓦塔。

月亮升上天空之后,瓦塔开始燃烧了。熊熊燃烧的瓦片变成了红色,塔口的火焰直冲云霄。这时,人们把粗粒的海盐一颗一颗地撒到塔里,发出爆竹般的声音,撒上硫磺,燃起蓝色的火焰。

有的地方,还把烧塔作为比赛项目,塔建得高、烧得美、烧得旺,群众评议后给予奖励。

解放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吸引了许多青少年,中秋节塔在镇上几乎消失了。

但是,汕头的旅游胜地中信度假酒店发展了潮汕这一民俗活动。

中信度假村的一人滩,有广阔的海滩,是烧塔活动独一无二的景点。

该度假区已连续三年举办了潮俗烧塔贺中秋活动,吸引了数千名观众观赏,受到游客的热烈称赞。

中信度假村将低级瓦塔发展为红砖塔。中秋节前一周,聘请了几名专业的砌砖工人,在沙滩上用红砖砌了一座8米高的砖塔。

从远处看像碉楼砖塔一样的红砖需要2800多根。

中秋之夜,休假的人们和前来观看烧塔的群众围在海滩上,点燃塔内的树木,火势迅速燃烧,在海风的吹捧下,火焰从塔口上升到数丈高,达到高潮,塔变成了正中间变成红色,撒上盐之后,火星般的烟花升起,明月和大海交相辉映,极为壮观。

观看的人们欢呼雀跃,在火之塔旁,在海边,围成一大圈,手拉手跳舞。

中信度假酒店的烧塔活动,丰富了景区的文化内涵,为外地游客打开了了解潮汕民俗文化的真正窗口。

中秋烧塔有什么意义

烧塔,有些地方还烧塔仔,你知道中秋节烧塔的意思吗?为了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我们整理了有关中秋烧塔意义的资料。

中秋烧塔的意思

瓦塔的形状有“圆形塔”、ldquo。方形塔”、ldquo。多边形塔和rdquo;等等,并各有其吉祥的寓意,如圆形塔的寓意“中秋月圆人也是圆”,一般有家人出国的人家多砌圆形塔,方形塔形如田丘,成四角形,寓意四通八达;多边形的塔含有财富和生意兴隆的意思。

塔的建造方法也相当讲究,有密封型的,也有开窗型的。

窗形塔上的“窗”有方形的、菱形的、梅花的等,塔顶像大烟囱一样敞开着,矮的有两米多,高的有四五米,直径从几十厘米到一米多,大小不一。

为了使塔身通风透气美观,大瓦塔经常是两片瓦一起“品”竖着放置。

中秋烧塔的故事。

每年中秋节全国各地除了拜月神、吃月饼的习俗外,南方大部分农村地区还有中秋之夜烧塔的习俗。

秋夜烧塔习俗起源于南宋犹年的早禾市。

据史书记载,南宋未景炎元年(1276年)正月,文天祥被元兵扣留押解到北方,来到镇江时,冒险逃脱。

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南剑州(今福建省南平)开府,指挥抗元。

不久又转移到汀州(今福建省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一边联络各地的抗元军,一边继续斗争。

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从广东出兵攻打江西,在雩都(江西于都)取得大捷后,又率重兵攻打赣州、吉州(江西吉安,文天祥的故乡),陆续收复州县。

元朝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吉州和兴国县进行反击,文天祥战败。

祥兴元年(1278)秋,文天祥在吉州、兴国等地收编了剩下的1万兵力,准备再次反攻,于农历8月15日在早禾市(今江西省泰和县禾市镇)牛吼河沿岸的一个小山村会合。国渡村)。

中秋节当天,禾市居民在牛吼河上用自家的门板、茅草架了一座浮桥,由文天祥率军过桥抗元。

(后来被命名为朝庭“国渡”的渡口遗址)。

当天晚上,附近的人都会拿出家里所有的米来做酱饭(月饼)。把树上所有的柚子、桔子摘下来送给文天祥部队。

文天祥在渡口率领全军百姓,万人拜月神,祈求早日收复失地,国家繁荣昌盛。

满月后,村民们在渡口用砖瓦砌了一座高约三米的塔,把稻草运出来继续燃烧,塔就着火了。

塔火和月亮照亮了浮桥。

半夜时分,数万抗元士兵平安渡过牛吼河。

从那以后,每年一到秋天的夜晚,就在渡口建灯塔,放上火。

纪念这位家乡的爱国民族英雄。

然后这个风俗在各地流传开来。

现在,禾市镇和邻近的吉安指阳乡,在每年的中秋节前后的三天,都要烧塔。

中秋福州烧塔的介绍

据民间传说,“烧塔”之俗源于元末汉人烧塔为号杀“鞑子”就是这样的故事。

福州老风俗,第一次做爷爷、奶奶的,中秋节买泥塑或陶塔,连同月饼等,送给侄子做“喜食”(福州方言意为祈求吉利)、“送塔”是。

殷富的人比较讲究,厅堂里除了摆放各种泥雕,还有假山、盆景、古董,很豪华,所以“排名山”被称为。

入夜,出身内和坪的架子上点燃了五颜六色的小蜡烛,璀璨夺目,喜气洋洋。

福清是亮塔灯塔,位于城郊“瑞云塔”每60年订购一次。

甲子年秋夜,瑞云塔上会点亮数百根各式各样的灯笼。

闽南一带的中秋造塔,“烧塔仔”始于宋元时代,泉州作为繁忙的港口,石塔建筑勃兴。

这里有很多在海外谋生的人,往往好几年都不回来,家人很担心。

人们从天上月亮的圆缺,想到人间的悲欢离合,因此每年中秋时节,航标塔上的灯火,就成了表达人们思亲之情,呼唤远方归帆的象征。

猜你喜欢:

1.中秋节为什么要烧塔?

2.介绍澄海中秋烧塔的风俗

塔的出处是哪里?

中秋节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风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