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苗家风俗,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苗家风俗,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时间2024-02-07 12时 来源 未知

苗家风俗目录

苗族的风俗有哪些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苗族的习俗

苗族的风俗有哪些

苗族的风俗:

一、服饰

苗族的服装,男性没有太大的区别,一般头戴蓝色或蓝色的头巾,过去穿长衫、短衣和宽松的筒形裤子。

女性的衣服前面丰富多彩,款式颜色多。

望谟县苗族大多自己种棉花和麻,自己纺线、苎麻、织布、缝衣服。

苗族的支系,以语言和服饰来区别,体现在妇女的打扮和装束上。

1、“黑苗”男子穿蓝色长衫,布纽扣,下穿桶裤,长及膝下,亦为蓝色和蓝色,裤头其他颜色多为白色。

2、“红苗”自称“猛”,也就是红色的意思。

女子的上衣为细麻缝制,袖子为蜡绣红布高襟,下有宽4寸8的红色花纹坎肩,领子无纽扣,短及腰部。

“白苗”叫“猛缕”。

缕是白色的意思。

头部有4丈厚的青色或青色大盘子,上衣用棉布或细麻缝制,右开襟,连腰带结,衣领袖上绣花,衣领下有红色花纹的小茶杯,长尺余,宽8寸,周围镶花边。

二、居住

望谟县的苗族,移入县内的时间比较晚,大部分是清朝后期移居过来的。

移居后,开垦无人居住的荒地务农,所以居住分散,以支系聚居在一村一寨。

像石头一样电的松团干洗乡村、坡州市的纯村、新屯镇的月牙村等。

苗族的村赛通常是一户或三五户相邻,很少有数十户在同一个村赛。

苗家有“栋梁”的习惯。

工头站在一间房的两根柱子上,在工头的前面,正中间一间房的后面立一张四方形的桌子,上面撑一把洋伞,上面挂着女巾和耳环,桌子后面围了一叠榻榻米,桌子上放着米竹筒,上了香,点上蜡烛。点上灯。

三、吃饭

望漠县苗族,由于居住地和耕地位于高山地带,所以主要生产旱田作物/主要生产谷仓、粟、荞麦、高梁、红、豆米、旱谷、旱稻等。

逢年过节或有喜事时,爱吃糯米式各种杷积耙、红稗场、粟场、荞场。

四、打老庚

苗族青壮年之间常与本族及布依族、汉族打老庚。

逢年过节,互相赠送礼物,密切交流,互相帮助,亲如兄弟,情同手足。

五、信仰

苗族崇拜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许多神。

家家设神龛祭祖过节,或结婚喜庆,都要杀鸡煮肉祭祀。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苗族民间传统节日很多,把一岁分为十二个月,每月有一个以上节日,有苗年、四月八日、龙舟节、吃新节、追秋节等,其中以苗年最为盛大。

还有油茶、泥鳅、青菜、婚丧嫁娶等风俗。

苗族是分布于世界各地的古老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苗族的宗教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于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群,分为湘西、黔东、川黔滇三大方言。

因为苗族和汉族有长期的交往,一部分的苗族通汉语使用汉文。

苗族民间传统节日很多,把一岁分为十二个月,每月有一个以上的节日。

有苗年、四月八日、龙舟节、吃新节、秋祭等,其中又以过苗年最为盛大。

还有油茶、泥鳅、青菜、婚丧嫁娶等风俗。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比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追秋节等,其中又以过苗年最为盛大。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在秋后举行。

节日早晨,人们制作美味佳肴摆放在火塘边的炉灶上祭拜祖先,在牛鼻子上涂酒以表示对那一年辛劳的酬谢。

穿着盛装的年轻男女踩着舞。

除了历史性的节日,大部分都是在秋收之后或春季农事开始之前的农闲期举行。

但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和种族差异的影响,苗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吃。

1、吃油茶。

油茶是用油炸过的米加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就高兴,不喝,就被认为是看不起主人。

还有喝三杯的。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2、吃山泥鳅(四条腿蛇)。

把处理过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用来招待重要的客人。

3、吃蔬菜。

春节喜欢吃蔬菜,一般不会切得很碎。

服装。

苗族的服装因地区而异。

男性,一般是老年人,穿皮带,裤脚,皮带斜扣,打绑腿。

中年和青年,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为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则别有风格,上穿无领边绣花衣,栏插花瓣和其间,下穿边绣花或数纱宽的裤子。

最引人注目的是女式头巾,长度约一丈,有蓝色和蓝色两种颜色,也有黑色带花纹的。

住在:

1、吊脚楼,一般有2-3间房子,飞檐反角,走廊周围有白色木栅栏,栅栏上雕刻着各种图案。

吊脚下面的台阶用来储藏粮食、保管农具、堆放柴草和土灰、围牛羊猪和厕所等。

楼上住着人。

2、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用木板盖住,四周用砖石围成方形火池,用于烧火,下层空间用于关鸡、关鸭应。

寒冷的时候,主人和客人都会坐在火炉上,说说笑话,聊聊家务和休息。

地炉上挂着一个形状各异的木台,上面挂着种子、碗和草鞋。

恋爱。

以歌为媒,农历三月三日,年轻男女穿戴整齐,聚集在山顶水边,对歌恋歌。

对同意的人发出邀请并离开,是坠入爱河的标志。

平时见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

也有双方父母同意就结婚,不同意就逃避结婚的风俗。

结婚。

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最长半年前就哭嫁了。

给长辈一个一个拿器皿,然后送礼物,变了很多。

男女结婚时,女方和人要到男方家吃三天三夜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和伴娘睡觉,不能和新郎同床共枕。

三天后,新娘和伴娘一起回娘家,过两年、三年、五年。

男人因为要帮忙干农活,就把女人接过来住在男人家里。

从女方怀孕开始,到迎娶新娘住进男方家为止共同生活。

葬礼。

老人泄气时,要抬到中堂中,坐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踩凉筛泄气。

称为“衣饭水”,在死者身上缠上白线。1岁一颗,通常是保存牙齿,放在棺材里。

入棺时,口含银,手握茶米去飞山寺。

苗族的习俗

1、西服

各地苗族服饰各有特点。

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着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上披着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的苗族男子一般穿左大的对襟短衣,长衣长裤,系大腰带,头上缠蓝色长巾,冬天多在腿上缠绑腿。

女性服饰风格复杂多样,据不完全统计,有130多种,头上的发髻和丝巾、衣服的颜色、刺绣的图案,以及裙子的有无和长短等,既有省与省之间的差异,也有县与县之间的差异,有时还有寨和寨之间也总是有不同的特点。

2、吃饭。

苗族的饮食习惯有自己的特点。

黔东南、湘西、海南岛和广西的融水苗族,主食是大米,也有玉米、红薯、谷子等粗粮;黔西北、川南、滇东北的苗族以玉米、土豆、荞麦、燕麦等为主食。

副食的种类很多,肉类有自养的家畜、家禽和鱼类,蔬菜有豆类、菜类、瓜类,此外还有采集蔬菜和从事渔猎等作为补充。

3、建筑物

苗族是普族聚居,村子周围森林茂密,风景幽雅。

村落大多建有寨门,寨内种植着常青的寨树。

由于苗族地区木材丰富,房屋多为木结构建筑,用瓦片、杉木皮、茅草等作为屋顶。

黔中和黔西地区也有用薄石板盖屋顶的。

扩展资料。

苗族节日。

1、“四月八日”是苗族盛大的传统节日,流行地域较广,但各地意义不同。

贵阳等地是为了纪念战死的先辈英雄阿努。

每到农历4月8日,贵阳附近的苗族人都会盛装来到贵阳市喷水池附近,吹笙吹笛,对歌聊天,纪念传说中的英雄。

湘西苗族四月八节的起源和贵阳的相似。

黄平苗族的4月8日在城东的飞云洞举行,每年的这一天,附近的苗族不论男女老少,都会在这里游玩一天。

城步苗族的4月8日被称为“乌饭节”,据说是为了纪念祖先而开始的。

2、“跳花节”是苗族地区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传统节日,主要是苗族男女青年交友求爱和群众性社交娱乐的节日。

“跳花”也叫“跳月”、“踩花”、“撞山”等,各地没有统一的日期,大多是农历正月或春天。

节日期间,很多地方都会设置“花场”,在会场插上“花棒”。开业当天会举行跳花、爬花杆、斗牛、赛马、刀法等活动。

青年未婚男女期间举行“游方”活动,跳舞对歌,挑选意中人,谈情说爱;老人们结交老朋友和新朋友,闲聊。

3、在许多苗族地区,还盛行跳芦笙的“芦笙节”。具体日期各地不同,但内容大体相同,规模也都很盛大。

每当祭典来临,宽阔的笙会场上,常常聚集着十几支甚至十几支芦笙队伍。芦笙由年轻男子演奏,还有数十名身着盛装的苗族姑娘跳芦笙踏堂舞。

参考资料的出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