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风俗习惯,上海生活习俗有哪些?
来源 共享网站 时间:2024-02-02 18:51上海人风俗习惯目录
上海有什么民风民俗
上海生活习俗有哪些?
上海的风俗习惯(简介)
上海有什么民风民俗
1、除夕
许多家庭的长辈,在新年晚饭后,不睡觉,守着地炉守岁。
直到鸡鸣初起,天微亮,各户男女老少都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已备好供品的堂上,拜天地,先祭祖。
到了午夜12点,还有人在城内的庙宇里烧“头香”、撞“头钟”。
一般是烧脑的地方,撞表的地方。
2、上海桃花节
上海赏桃花的习惯由来已久,每年3月至4月,南汇为展现上海美丽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在上海多棵桃树盛开的桃花季举办上海桃花节,进一步弘扬桃文化和旅游事业促进的发展。
3、春节
元旦以后的各个日子是亲戚朋友拜年的时期。
客人来了多带礼品,待客一定要喝“元宝茶”,茶里要放蔬果或茶盖上放蔬果一片,还一定要下酒下饭。
上海人一到过年一定会去玩,去那里的九曲桥走走。
正月初五是大黑神(通称“街头神”)的生日,各地举行迎接大黑神的活动。
4、元宵
家家户户都一定要吃“元宵”,也就是汤圆,取团圆、吉利之意。
但元宵的盛景在于“灯”,也被称为“灯节”。
家家户户、每家店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场所,更是大张灯彩。
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亮出灯来。
城隍庙和西园又是一个活动的中心点。
5、洗澡的日子
在上海,4月8日是佛节,人们在寺庙里掸去佛像上的灰尘,诵经做礼拜。和方浜路的广福寺等市内外的大型寺庙都有庙会。
上海生活习俗有哪些?
(一)服饰过去,本县土布丰富,农民多使用自纺、自织、手缝的土布衣服,少用缎子、机织布。
民国初年,清式长袍、马褂、大胸衫、多折裙等还流行于少数富家,衣料多为绸缎、呢绒,贫民仍穿土布短衣。
布色以青、蓝、黑、白为主。
布纹有双线纹、淤青纹、方格纹、回纹、鳞纹、雁行纹、蚂蚁纹等。
款式有对襟、大胸、裙子、裤子等多种,老人喜欢大围裙。
在夏天,女人穿夏天的裙子。
冬天,男人戴毡帽,穿芦花鞋、土布袜,外出戴风帽。
下雨天穿钉鞋,撑布伞,戴斗笠。
30-40年代,商人、教员、学生等穿长衫、旗袍、学生服,中老年男性戴瓜皮帽,女性戴美人帽、昭君扎,儿童戴狗头帽,殷富子弟偶尔穿西装和皮履。
解放后,流行中山装,列宁装,人民装。
衣料最初以蓝布、纱札为主,后来逐渐使用线札,穿毛线衣的多了起来。
夏天,青年穿白衬衫,蓝裤子,冬天披棉大衣,老人常穿对襟棉袄,女子系裙子的逐渐减少。
60年代中期军服,军服很流行。
70年代后期,土布基本被淘汰,棉布退居二线,化纤进入市场,各类尼龙、聚酯、聚酯等深受人民喜爱。
拉链衫、夹克、西装、裙子、喇叭裤、西裤等流行起来,夹克、滑雪衫、呢大衣、牛仔裤等也相继流行起来。
过去,农村的人们有喝河水的习惯。
解放后,逐渐喝上了井水。
从70年代开始,城镇和村庄都有自来水饮用。
县东部杂粮地区居民多以玉米、原麦粉为主食,很少吃大米。
米店的居民也不是都吃米,富裕的人家也吃一点杂粮。
解放后,大米产地扩大,人民的大米比例逐年提高。
80年代,几乎所有的居民都不吃杂粮了,面粉也只吃调和的程度。
在农村一天吃三顿饭,农闲时一次吃两千顿,农忙时吃三顿干饭。
本县的人们有腌瓜、腌菜的习惯,饲养家禽,捕捉鱼虾蟹,吃肉。
盛夏。
农家喜欢用糖、醋和水拌瓜片,解暑消食。
当地人不喜欢辣的东西。
特色菜有肉瓜炒(肉丝和瓜丝咸菜炒)、蟹面、金瓜拌。
寿宴,一般人家原来都是四盆六碗或六盆六碗,如果再加上海参、鱼肚,则名为“赤足两海”,也就是“三海”、“四海”的(海,指海味)具备。
70年代以后,农村的宴席也和城市一样,喜欢冷盆、热炒、大菜、点心,用全鸡全鸭。
酒桌点心,是结婚用团圆、云片饼、喜糖;孩子周岁,老人做寿用炒面、寿桃或圆子。
(三)居住在本县的习惯是同族聚居,组成一个家,人不多居住时另建新房。
农村住宅又多又分散。
古时候,赤贫人家寄居在芦芭建的环洞舍,家世稍好的是茅草屋,再好的是芦墙瓦或瓦半瓦房(椽上铺芦芭,上面铺瓦),纯瓦房不多,建筑物更有没有。
建筑物构造分为三丁目(三根梁,以下类推)、五丁目、七丁目、九丁目。
住宅朝南的居多,朝东的次之(城镇例外)。
房屋的布置,有一字形、角式、三离、三两场心等形式。
一般是正旧五间,也有七间。
中间是堂屋(俗称“前头屋”,同衾者共有)。
正旧两侧相对而立的是厢房,承接两间厢房,建造与正旧平行的前旧,形成了四间厢房。
旧旧中间是大厅,或称门道,两侧是书斋。
如果再往前发展,还建了厢房和外厅,成为三进二场的心,有内外两道墙门。
厕所在房子的东北角或西南角。
农家环宅开沟,称为宅沟,沟上架桥,沿沟种果树、榆、柳,宅后种竹子,最外层围以株杨。
民国以后,城桥镇、堡镇镇等地的一些富庶官吏建起了花园洋房。
1974年后,农村出现了住宅密集的村落,房屋面朝阳光,面朝水,整齐划一。
70年代后期,城镇和农场里出现了五六层的住宅。
80年代,农村有很多两层楼的房子。城桥镇、堡镇居民的新村陆续形成,高楼鳞次栉比,外观、结构也在逐步改善提升。
来自南北旅行旅行网的官方网站。
上海的风俗习惯(简介)
上海的风俗习惯。
一:亲戚之间的往来一般延续到血亲的第三代(即表亲和表姐妹之间)。
平时走动不送礼,有事必带礼,俗称“做客”、“做人客”。
2:青年人多去马路、公园、娱乐场所,偶尔聚餐;中老年人以喝茶、聊天、叙旧为主。
以前的市民因为家里狭小,朋友很少在家里聚会。
我被邀请参加朋友的婚丧嫁娶。
三:平时往来不备礼节,邀请不讲究仪式。
四:遇婚丧嫁娶,亲友间要送礼,称为“送人情”。
来探病或在主人家吃饭的时候,一般会赠送礼物。
旧俗的礼物现在很多都变成了钱。
五:送钱向来用红袋子。
只有丧事是白纸一张。
钱和额喜事成二,丧事成一。
客人来了,主人先接过客人手中的东西。
客人携带污秽物品、湿伞,不要带入主人家中,应放在门外。
另外,即使家中有丧事,一般也不会超过七天,不宜出客(有礼貌的人家会在五七天之后出客)。
七:留客吃饭,至少要备8只菜、备酒,叫做“吃家常便饭”。
八:吃饭时,凡整了一只鸡、鸭、腿浮肿、全鱼等菜,主人没请客,客人不吃。
九:吃饭用筷子有六忌,一忌夹食品又放下;二忌在菜碗里乱搅;三忌握住筷子,眼睛看着食物。四是用嘴撕扯筷子上的食物;五忌用筷子做牙签;六忌夹食品时汤停不下来。
十:斟茶只需要七分钟,旋转的动作右手要逆时针,左手要顺时针。意思是倒入茶壶时壶嘴不要对着别人,请尽快离开。
拍指行礼,用几个手指弯曲亲伏桌面,表示对主人喝茶的感谢。
十一:饮酒没有一杯一口干的习惯,大多数是小口慢慢喝,不成酒令。
上级命令下级饮酒,下级才可以举杯;长辈还没喝杯中酒,晚辈就不能先喝。
干杯三杯左右,干杯的人要离开座位。
扩展资料。
上海庙会的民俗:
1:除夕
晚上,各家长幼齐集家中,一起吃“年夜饭”,叫做“合家欢”。
许多家庭的长辈,在新年晚饭后,不睡觉,守着地炉守岁。
直到鸡鸣初起,天微亮,各户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已有供品的厅堂上,拜天地,祭祖先为先。
到了午夜12点,还有人在城内的庙宇里烧“头香”、撞“头钟”。
玉佛寺是一般烧头的地方,龙华寺是撞头的地方。
二:春节。
元旦以后的各个日子是亲戚朋友拜年的时期。
客人来了多带礼品,待客一定要喝“元宝茶”,茶里要放蔬果或茶盖上放蔬果一片,还一定要下酒下饭。
那时长辈见到孩子都要送压岁钱。
上海人一到过年一定要去城隍庙溜达,去那里的九曲桥走走。
正月初五是大黑神(通称“街头神”)的生日,各地举行迎接大黑神的活动。
三:元宵。
家家户户都一定要吃“元宵”,也就是汤圆,取团圆、吉利之意。
但元宵的盛景在于“灯”,也被称为“灯节”。
家家户户、每家店门前、寺庙、园林、广场等公共场所,更是大张灯彩。
男女老少成群结队亮出灯来。
四:清明
3月的清明节,人们利用扫墓的机会到郊外踏青。对于上海人来说,青团是清明节祭祖时不可缺少的供品。
三月十五日过后去龙华寺参拜了。
三月二十三日崇祀天后诞辰,祈愿天后神佑,在上海的闽界客商,希望能在海上"安澜利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