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潮汕春风俗文化,请问潮汕人一般过年都有什么?怎么过年的???(急

潮汕春风俗文化,请问潮汕人一般过年都有什么?怎么过年的???(急)

参考 网络转载 时间2024-02-02 08时

潮汕春风俗文化目录

潮汕过春节的习俗

请问潮汕人一般过年都有什么?怎么过年的???(急)

广东潮汕有什么习俗?

潮汕地区的春节风俗和文化丰富多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门神贴春联:新春伊始,家家户户都要贴门神和春联。驱除邪气,迎接幸福。门神通常是神茶、郁垒或秦琼、尉迟敬德的画像,而春联则由工整的对联和横批组成,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2.吃团圆饭:除夕夜,一家人欢聚一堂,准备丰盛的团圆饭。团年饭通常包括鱼、肉、鸡、鸭等菜肴以及潮汕特有的粿条和甜点。吃完年节菜,主妇就开始收拾餐桌、大扫除,为新年做准备。

3.祭祖在潮汕地区,祭祖是一项非常重要的传统活动。除夕夜,家人首先要祭祀祖先,表达对先人的敬仰和思念。祭祀的时候,从神龛上取下代表祖先的香炉,放在供品上,焚香祈祷,请祖先吃供品。祭祀完祖先后,一家人欢聚一堂,共享幸福。

4.迎财神:正月初一,是迎财神的日子。这一天,人们会在门口放鞭炮,迎接大黑神的到来,祈求新的一年财运亨通。

5.给压岁钱:在潮汕地区,给长辈和晚辈压岁钱是一个常见的习俗。长辈向晚辈表示贺喜和关爱,晚辈向长辈磕头拜年,表达敬意和感谢之情。

6.舞龙舞狮:春节期间,潮汕地区的街头巷尾经常能看到精彩的舞龙舞狮。这些表演者身着艳丽的服装,挥舞着色彩鲜艳的龙狮道具,将节日的气氛推向高潮。

总之,潮汕地区的春节习俗和文化很有特色,涵盖了很多方面。这些传统习俗代代相传,成为潮汕人民共同的文化遗产和维系乡亲感情的精神纽带。

潮汕过春节的习俗

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最重视春节。

因此,潮汕地区有许多与中原地区不同的风俗习惯。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就是贴门神、对联。

潮州?在潮州地区的春联中,经常可以看到一扇门、一件谷绸、一尊福龛上铺着斗大的“春”字。

“春”字在这里有两层意思:一层表示春回大地,包罗万象;一是将“春”与潮音的“存”很好地调和,表达年年有余的美好愿望。

与北方人在婚宴上吃鱼的“余”字谐音相似。

潮汕地区的对联中最有名的是明朝潮州才人林大钦所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堂”一联。

春节期间,潮汕另一特色民俗活动是“春盛”(春盛,分三、四层,是用带盖的竹编成的礼篮,通常成对使用,故又称“担春盛”)。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的重要一项,长辈分钱给晚辈,能赚钱的晚辈也给长辈送钱。

元旦早上,第一件事是在自己家里拜年,往往是晚辈先祝福长辈。

早餐后,给各自的亲戚朋友拜年。

潮汕俗语说:“有心转初一、二新年,无心转初三、四新年。

“拜年越早越能显示诚意。

请问潮汕人一般过年都有什么?怎么过年的???(急)

农历正月初一一大早,家家户户就备齐各种斋菜、瓜果到祠堂供奉祖先。

这一天的早餐,全家吃素,表示对祖先的虔诚。

每个祠堂都要挂上灯笼,写上姓氏,展示先人的官职和贤哲家风。

如姓李是“陇西世家”,表示他与唐朝李世民同宗支;黄姓写作“江夏世家”,表示孝子黄香的系谱等。

正月初一至初三,年轻人应向长辈拜年,亲朋好友相互祝贺,名为拜年或拜正。

当小孩一早捧着槟城(或代替槟城的橄榄)向长辈拜年时,长辈会给他买点心的钱,俗称“看面的钱”。

在这一天外出或遇到熟人时,要互相道贺,祈祷新正(正月,新年的开始)一切顺利。

相熟的人会互相参拜。

因此,家家户户都会准备大橙子和橄榄作为答谢客人的礼物。

潮汕的春节娱乐活动最为活跃。

有锣鼓班,有舞龙、蜈蚣、舞狮、达摩院等。

有些乡村还通过舞狮队拜年,联络乡情友情。

正月初一到初三,一连拜祖宗三天。

祭祀中有鼓乐助祭的习俗,一些乐部和皮影剧团会在这个时候组成小乐队,巡回各地祠堂弹唱助祭,参拜祝寿。

主人给了乐师一个红包,也给了孩子槟城。

到了正月初四就会“拨弦开弦”。

传说在这一天,上天报告的神明会回到地上,过去的迷信家,从早上开始就到神庙烧香祝福,也有人把一家人的生日写在红帖上,绑在神轿上,“上天说好话,祈祷大地平安”。

各行各业的新客户交易都有一些“诀窍”。

教喜在文具盒上贴上“新春开笔砚,诸事皆得意”的小红联。

做生意的要早起扫,从外往内扫,表示扫钱进,墙上挂“开门扫财长聚,货转如大利市”等吉利红连。

农民说这一天要吃大蒜和猪肠,吃了猪肠、大蒜,过年来“长又合算”。

总之,从除夕到正月四假期,谁都想取得好成绩。

广东潮汕有什么习俗?

肚兜也叫“抹胸”,潮汕人叫“腹腰”。盖在“腹”上系在“腰”上。

潮州的肚脐眼呈略扁的八角状或椭圆状,由角缝而成,是左右对称的两三层以上厚布料,表面由数十块三角形小布料拼接而成,上端缝有用于吊颈的长带被附,两侧的角到椅子的带子被附。

在潮州地区,很多孩子一年到头都在吃肚兜。那是为了大人给孩子穿上暖和的衣服不生病。

潮汕人认为,肚子(俗称“软肚子”)是身体比较脆弱的部位,尤其是肚脐周围,更容易感冒,需要特别保护。

以前,当婴儿“哇哇”地掉下来的时候,产妇会为其剪断脐带,然后为其戴上护脐药(脐)袋,满月后,揭下脐袋,由父母为其缠脐。

满月的时候,奶奶家会做裙子、肚兜、红鞋、猫帽、鸡蛋、酒、肉等来表达对孙子的爱。俗话说“造月”。

宝宝出生前,奶奶家就会准备细而软的布,为宝宝做好几个腹垫。

孩子的肚兜大多是母亲自己做的,以前孩子外出的时候会有人欣赏,所以特别注重缝制。

勤劳的母亲们在平时裁剪衣服时会留下一些碎片。

母亲们把这些东西捡起来储存起来,空闲的时候就把它们拼接起来,或者缝个肚兜什么的。

为了保护孩子,我会在上面加两到三层厚布,或者在里面塞棉花,把肚子前面的中间部分打开一点作为袋口,右边的部分不缝,让孩子把重要的东西放进去。

潮州人相信,穿上这种类似“和尚外衣”的百合衣,就会受到佛祖的保护,轻易长大。

更多的母亲还会用她们灵巧的手在小小的肚脐眼上绣上各种各样的图案,在达到美化的同时,表达她们良好的期望和愿望,绣上公鸡、寿桃、白头翁等,隐喻功名富贵、长命百岁白头富贵。

小孩子用的腹垫一般到了7、8岁就停止了,但是根据地区的不同,从小孩到中年、老年人都有习惯,特别是体弱多病的人比较多。

大人的衣服不像婴儿那样放棉花,而是用布夹着,带口袋,呈半月形。

肚兜是用来装手帕等日用品的袋子。

大人会把银币或铜钱等作为身钱袋放入,走路时发出小小的叮咚声。

现在大人之间几乎不穿了,只有农村出生的婴儿穿,不过已经不怎么能看到了。

潮汕地区潮语区的成人礼俗称“出花园”,在孩子们虚岁15年的农历七月七日举行。

当天要用12种花浇水,穿上母亲亲手缝制的12粒桂丸和2枚顺治钱的垫子,穿上红色木屐。

在潮州的某个地方,给15岁的孩子做“出花园”仪式时,奶奶家还会送更大更漂亮的新肚兜。

在潮汕的婚俗中,女性出嫁时要带嫁妆。

需要“荷包”、“腰袋”、装五色种子和剪下来的“鸳鸯草”的“草头”、“如意”等。

肚脐上有喜鹊、石榴、莲花、麒麟等图案。这是吉祥的事,结婚就早点生孩子,孩子多就幸福的意思。

现在是把孩子用的小被子叠成垫子状,在被子里夹上“稻草肚”做成“稻草肚”。

饶平县海山镇在迎娶新娘前,会把掺了钱的大量大米平均分给兄弟姐妹,把财富分给所有人。

“钱米”的习俗是由母亲将钱米放在簸箕或竹筛中,用力摇簸箕,边摇边念:“摇圆圆,簸后子孙大有钱;簸匀,明年抱男孙。

然后,把钱和米分给新娘的兄弟和新娘,新娘把钱放在特别制作的肚兜里,放进夫家的米缸里。

送压岁钱是潮汕春节习俗中的重要一项,长辈分钱给晚辈,能赚钱的晚辈也给长辈送钱。

在过去的风俗中特别有趣的是,孩子睡觉前,父母一定要在孩子的肚子里放一张很大的符,等孩子醒来后再把符拿回来。

来自南北旅行旅行网的官方网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