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泰族的风俗 100字,泰族有什么生活习俗
参考 网络转载 2024-01-31 22:34介绍泰族的风俗 100字目录
傣族的风俗习惯100字
泰族有什么生活习俗
傣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傣族的风俗习惯100字
傣族的风俗:
1、婚姻风俗
年轻男女的婚前社交活动相当自由,恋爱也是自由的。
未婚的年轻人在节日或祭典的场合盛行“串少”(以未婚女性为对象谈情说爱)。
招赘很流行。
泰国的婚礼有一种\\“线\\”的仪式,老人用白色棉线系在新郎、新娘的手腕上,象征着夫妻相敬如宾、白头偕老,让两人魂牵梦游。
2、葬礼风俗
虽然是土葬,但是有明显的阶级差异,贵族和贫民的埋葬地被严格区分开来。
和尚,佛祖死后火化,再把骨灰装进瓦罐埋在寺后。
3、饮食习惯
傣族的主食主要是大米。
德宏地区爱吃粳米,西双版纳等地爱吃糯米,通常都是舂着吃。
傣族有名的竹饭又叫竹筒饭,即把糯米放在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用火烘烤而成的。
扩展资料。
这是傣族的节日。
1、诸年间——泼水节是泰国人民的传统节日。
泰语称为“山坎比迈”或“莲哈山坎”,意为六月的新年。
时间是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在阴历清明节的10天后举行,象征着“最美的一天”。
时间一般是3天。
头两天送旧,最后一天送新。
2、花腰节最大的节日是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
这一天,上千名年轻男女从周围的村庄聚集到花街。
节日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排成长队,慢悠悠地走在花街上,争奇斗艳,风情无限;年轻人睁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参考资料:
泰族有什么生活习俗
傣族大多有日食两餐的习惯,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德宏的傣族吃闰米,西双版纳的傣族吃糯米。
一般都是舂着吃,但在民间,人们认为舂米和糯米要舂着吃才不失其色香味,不吃隔夜米,也很少吃隔夜米,有用手抓饭吃的习惯应。
外来务工者经常在野外吃饭,用香蕉叶和米饭做成一团糯米,配以盐、辣子、酸肉、烤鸡肉串、朗姆酒(泰语意为味噌)、青紫菜。
每一餐都以酸味为主,如酸笋、酸豌豆粉、酸肉和野生酸果。喜欢吃干酸菜,其制作方法是将蔬菜晒干,再用水煮,加入木瓜汁,使味道变酸,然后晒存。
可以放一点炖菜,或者放在汤里吃。
这种酸菜地方傣族几乎每天都吃。
傣族人常吃酸味料理,据说是因为他们吃了不好消化的糯米,酸味料理有助于消化。
青苔入菜,是傣族特有风味的菜肴。
傣族食用的苔藓是春江水潭岩石上的苔藓,以深绿色为佳,捞起后撕成薄片晒干,然后用竹子穿起来使用。
做菜时,厚的用油煎,薄的用火煎,酥脆后捣烂放入碗里,再滚油,然后加盐搅拌,配糯米团子或腊肉吃,其味无比美。
烹调鱼,多为酸鱼或烤成香茅鱼,此外也有剁鱼(即鱼烤后敲成泥、大香菜等调料和央)、鱼胶、烤鱼、白汤里的黄鳝等。
吃螃蟹的时候,一般是把螃蟹连壳连肉剁碎,用螃蟹酱蘸饭吃。傣族称这种蟹味噌为“蟹喃米布”。
苦瓜是出产最多、吃得最多的日常蔬菜。
西双版纳除苦瓜外,还有苦笋、傣味、苦味风味,较具代表性的苦味菜是用牛胆汁等材料烹制的牛肝凉菜拼盘。
傣族的风俗习惯简介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等地。
傣族以孔雀和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住在水里,爱干净,爱沐浴,女人爱洗头,所以有“水民族”的美称。过去的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1、诸戏
傣族有传统的戏剧。
西双版纳以前以舞蹈为主有唱戏词的形式,这是诸剧的雏形。
故事比较简单,就是拿着刀的猎人和乔装的龙、凤、龟、鹤战斗的故事。
诸剧的发展和改进主要在德宏一带。
因此,诸剧也被称为“滇西诸剧”。
大约产生于19世纪初德宏盈江的盏西和干崖。
2、锦。
锦系大多是在单色面上用纬线镶花,花纹的组装非常精细。
傣族妇女首先用细绳在“纹板”(花本)上一根一根地系上花纹组织,用手踩的动作使经线上下两层,然后开始投纬,如此反复织成美丽的诸锦。
3、乐器
傣族民间乐器有腊萨、白、随笔、多洛、象脚鼓、汇、排汇和金系等。
傣族的特色乐器是舌簧乐器,用循环换气法能连续发出5度音程,音色优美、柔和、圆润、婉转。
月夜的竹林或傣家的竹楼里,能给人一种含蓄、朦胧的美,吹出的颤音尤如颤丝般柔软。
著名作曲家施光南创作了《月光下的凤竹》乐曲,使葫芦丝音乐风靡大江南北。
4、花街祭
花腰系最大的节日是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祭”。
这一天,上千名年轻男女从周围的村庄聚集到花街。
节日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排成长队,慢悠悠地走在花街上,争奇斗艳,风情无限;年轻人睁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5、结婚
傣族在家庭和婚姻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姻。
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阶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制。
土司以权势肆意凌辱农民的妻子和小姐。
农民是家长制的一夫一妻家庭,家庭成员是父母和未婚子女。
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式上也有差异。
参考资料的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