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风俗16岁敬观音,广西的民间风俗有哪些?
日期 2024-01-30 参考 会员推荐广西风俗16岁敬观音目录
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
广西的民间风俗有哪些?
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都有哪些?
广西壮族是一个多民族的自治区,人口最多,但广西壮族的风俗习惯却很独特,如下所示:1、建筑特点
壮族喜欢依山而居。
青山绿水之间,木结构的建筑星罗棋布。这是壮族的传统民居。
2、西服
壮族多用自织土布为面料,样式多种多样。
壮族妇女的服装一般为蓝黑,裤角稍宽,头上包提花毛巾,腰系精致围裙;年轻人大多穿着对襟毛衣,腰上系着腰带。
3、结婚
壮族的婚俗。
结婚那天新娘要接受“炮火”的洗礼后才能进家门。
4、背字
小姐出嫁之日,让男方背布回新郎家,以备外甥襁褓。
5、新娘要过河
结婚的时候,新娘过河过桥都要让人背。
背新娘的人被称为“水手”,多是未婚的青年男性。
过河的时候,要鸣枪三声,然后鸣喇叭,水手要用双手按住自己的膝盖,弯下腰,背好背,然后才能过河、过桥。
背新娘尤其要讲究礼仪,行为上不能有丝毫的粗野,更不能调戏。
所以背新娘的人多是品德最高尚者。
6、鲁古和武吉
壮家妇女生孩子的时候,那老太婆会亲自去找“乳母”,替儿媳妇喂奶。
7、踩高跷进村
人们出门和进村都骑着高跷走。
离开家去村口。
把高跷挂在特定的钉子上,去田里或去别的地方。
进村时要把高跷从钉子上拿下来,下到家门口的石阶,把高跷挂在门上,洗净手脚,爬梯子上去。
8、社葬
在环江壮族,每年夏历的除夕是祈祷新的一年稻苗茁壮成长、孩子不生病和家畜不生病的祭祀仪式。
壮族(旧称壮)是中国人口最多的一个少数民族,民族语言为壮语,属汉藏语系壮语族壮语支。
壮族。
(1)壮族居住在先秦秦汉时期汉族史籍记载的岭南地区的“西瓯”、“骆越”等地,全国31个省?自治区?分布在直辖市。北至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南抵北部湾。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族的主要分布地区。
(2)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凡是到壮寨来的客人都被视为全寨的客人,常常是几家轮流请吃饭,有时一次要吃5、6家。
平时有互相招呼客人的习惯,比如一家杀猪,必须请全村各户各来一人,一起吃一顿。
在招待客人的餐桌上,一定要准备酒,这样会很华丽。
干杯的习俗是“交杯”,其实不用酒杯,用白瓷勺起一羹,既最好食宿,也对客人忠。
(3)是壮族的传统美德。
路上遇到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道,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给客人或身负重担的人让路,如果有身负重担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帮助并送至告别场。
壮族是种稻民族,很爱惜青蛙。部分壮族有“敬蛙仪”,所以即使到了壮族地区,也不能捕蛙、吃肉。
每逢发生水灾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都会举行安龙祭祖活动,向神龙求援。
仪式结束后,在堡垒的入口处立碑,禁止外人进入堡垒。
广西的民间风俗有哪些?
民间有喝腊八粥的习俗
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在中国远古时代,“腊”原本是一种祭礼。
商朝时期,人们每年用捕获的禽兽举行春、夏、秋、冬四次大祭,祭祀祖先和天地神灵。其中,冬祭的规模最大、最盛大,后来被称为“腊祭”。
因此,旧历的12月被称为“腊月”,举行冬季祭典的日子被称为“腊日”。
腊日在当时并不是固定在十二月初八,从先秦开始,作为“年节”而被人们津津乐道。
到了汉代,明确把冬至之后的第三个戍日定为“腊日”,但这一天不是喝腊八粥,而是单纯作为祭祀神灵的日子。
到了南北朝时期,才把农历12月8日定为“腊八节”,人们借此祭祀祖先和天地诸神,祈求国泰民安、丰收吉祥。
赵之珩还说,佛教传入中国后,各寺院用谷果熬粥赠送门徒和善男信女。
传说吃了这种粥能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腊八粥又被称为“福寿粥”、“福德粥”、“佛粥”。
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样化的腊八粥发展成为具有地方风味的小吃。
腊八粥原本的宗教意义逐渐隐退,如今已成为一种味道鲜美、有节操的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