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湖北过年的风俗,湖北春节习俗有什么?

湖北过年的风俗,湖北春节习俗有什么?

参考 开源网站 发布2024-01-30

湖北过年的风俗目录

湖北过春节习俗有哪些呢?

湖北春节习俗有什么?

湖北春节民风民俗

湖北过春节习俗有哪些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湖北过春节的习俗。

“大人等着插秧,孩子等着过年。”

在湖北,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

民谣有云:“二十三,送灯盏;二十四,剔鱼骨;敲大鼓;二十六,福猪肉;二十七,去污;二十八,福鸡鸭;二十九,家里有。

一直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的中国年,无论是在物资匮乏的时代还是在经济发达的时期,都是人们渴盼的特殊节日。

湖北省群艺馆研究员、《楚风楚俗》等湖北风俗画册的拍摄者吴志坚说:“龙凤吉祥、高足龙灯、海马、赶象、三十火、十五灯……”深有感触地说。在荆风楚韵的浓郁中,那些最古老质朴的湖北年俗,真是令人大开眼界!”武汉早期的居民多是明末清初从周边地区(沔阳、汉阳、黄陂、孝感等)迁入的,因此武汉的过年风俗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收拾房子,换春联,贴门神,小年请灶神,大年三十,男人还得扛满缸,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女人在此之前要给全家人做一双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一起来喜事”。

到了除夕,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节菜”(现在多称为“年节菜”)。

武汉的年节菜一般是“三全”(全鸡、全鸭、全鱼)、“三饼”(鱼糕、肉饼、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

开始吃饭的时间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家庭会吃到时钟转动为止,意思是“越吃越亮”。既然是“谈年”,那就边吃饭边聊天,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互相祝福。

湖北春节还有哪些习俗?在湖北省江汉平原,特别是农村地区,在除夕夜到来之前,人们有给去世的亲人送去“扫墓灯”的习惯。也叫“送灯亮”。

把好吃的东西搬到祖坟,点上蜡烛祭拜祖先。

但是,这个风俗在很多地方已经淡化了。

吴志坚最难忘的是去湖北十堰郧西县“上坟灯”的情景。有一年,他特意带着儿子到郧西过年。

十五晚“追狗”唱“灯之歌”。“追狗,追狗,到你家的灶里去……”湖北省鄂西土家族中至今还流传着“赶毛狗”的歌谣。

长了毛的狗是狐狸。

本来和人是朋友,但是经常偷鸡吃。

人类大怒,放火烧了巢。

由此有了正月十五晚上放鞭炮烧草竹驱狗的风俗。

“赶狗”的风俗非常古老,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荆楚岁时记》。

据说只有赶走长毛的狗,才能平安无事,田地里才不会长杂草。

《利川灯歌》起源于利川市白阳一带,距今已有100多年。

利川灯歌中的许多民歌与古老的竹枝歌一脉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

有记载称,从清朝开始,群众逢年过节、庆祝集会、龙船游玩时都会唱灯歌。现在有名的“龙船调”的前身是利川灯歌。

如今,利川灯歌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另外,在龙船调的故乡利川,有在正月十五之夜唱“灯歌”的风俗。

一到十五晚上,当地农民就排成几十人的队伍,高挂龙形灯笼,走街串巷,从哪家门口经过,哪家放鞭炮,热闹非凡。

队伍在谁家门前停下,《灯笼歌》就开始了,周围会唱的人也跟着唱……。通过以上,介绍了关于湖北过春节的习俗,大家记住了吗?

湖北春节习俗有什么?

湖北团风人春节第一餐喝鸡汤,象征“清泰平安”。

其中,主要劳动力还吃鸡爪,寓意“新年抓钱”,“后生”吃鸡翼,寓意能展翅高飞,经理吃鸡骨,有“出人头地”的意思。

秭归人最初吃的是艾草,与“百好”谐音,被称为“炸袖”。

在荆州、沙市一带,第-餐吃鸡蛋,意思是“实实在在,吉祥如意”。

对于客人来说,要吃两个煮得软烂、透着蛋清、露出蛋黄的“荷包蛋”。意思是“银配金,金配银,得金得银”。

在武昌,正月初四是“新女婿贺年”,新女婿回到岳家后,必须避免被岳家人取笑、生气。

po拜年的顺序是“1日回本家,2日回娘舅,3日回妻娘家”。

如果有人为父母服丧,一定要用笼纸写上“一服”二字贴在门口,以谢贺年。

孝心。

孝感地处江汉平原,但节令习俗与鄂东北大学一些地区基本一致,也是独特趣味。

元旦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

贺年不分亲疏,叫做“贺年无大小”。

如果家里来了拜年的客人,要老老实实地接待并挽留。

谚语是“拜年拜节糍粑,发有蛇。

“贺年截止日期是3日、4日。

还有通过元旦听到的鸟鸣来提醒新年分娩的风俗。

五更鸟先鸣适合野鸭;鹊先鸣适合养鸡;黎明麻雀闹是丰年;也有人说,一天中听到狗群的吠叫是不好的征兆。

除夕夜12点的时候,家家户户要把一个完成的金块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招财

正月和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打水,不生火。菜都放熟了,叫“压岁”。

到了初三才开始挑水,并在井边烧纸说“买水”付钱。

门神也在二日卸下烧掉。俗话说:“初三烧门神纸,各人找例假。

新年伊始,提笔写字的时候,以前是先用红纸写上“新正举动蛇笔,万事大缘起”贴在墙上。

正月十五是春节的最高潮,锣鼓喧天。没有鼓或鼓少的时候,人们就像敲锣打鼓一样敲铁壶。

所以孝感民间有“正月半敲罐”的谚语。

龙灯会是正月十五孝道活动的中心。

人们一般从八日开始有扎龙、还扎狮子、彩船、高跷、跷高脚、平台等样式。

正月十五,男女老少一起玩耍,唱各种各样的彩词。

唱“老人添寿、少者安宁、家事如意、四季大平、五谷丰登、鹿鹤同春、七星转斗、八仙临门、久富贵、十福大全”等吉祥话。

元宵之夜,孝感当地还流传着请七姐、问年成乞巧的习俗。

七姐在当地叫张七姐,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第七小姐,她手最巧,而且心地很善良。

有一天,七姐得知丹阳(现在的孝感)有个叫董名永的年轻人,因为家境贫寒,没钱安葬死去的父亲,所以卖身为奴。

七姐深受感动,私下天庭与董永结为百年之缘,在大槐树下结缘。

可惜媒人大槐树一时高兴,把“百年好合”说成“百日好合”,董永六姐只有百日之缘。

七姐用巧手金梭织出十匹锦缎给董永,准备修整家恩爱白头。

殊不知玉皇大帝非常生气,急忙召七姐回宫,七姐只好忍痛飞走。

她的织机场变成了纺锤石,织机留在了人类的世界里,人们在深夜也能听到“咔嗒”“咔嗒”的声音。

每年正月十五之夜,身着盛装的小姐聚集在飞梭石旁,拿着针线盒向七姐乞巧,唱乞巧歌。

唱完乞巧奠后,要询问年份好坏、吉凶如何、能否结婚等。

此外,还有人家用糯米粉做成鹅蛋形状,让孕妇烤“鹅蛋”占男占女。

卵裂产生女性,卵的第一个疣产生男性。

传说小正月的晚上是老鼠出嫁的日子,家里不能吵闹。

女人在床下点了一盏芝麻油灯,说道:“请红夫人看看油灯。

这样一来,一年之内臭虫就消失了。

人们还用篮子从房子上扔出去占棉花的量。

说起来,主人是丰收,我是歉收。

此外,孝感地区还有一个有趣的风俗,五更时节,人们用火照着栗树、梨树等果木,边照边用刀斧敲打树干。

一个敲着问:“要系吗?”一个人在旁边说:“结!听说这样的话,在新的一年里就能结出满枝的果实。”

来自南北旅行旅行网的官方网站。

湖北春节民风民俗

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中国许多地方的风俗。

但此习俗是为纪念屈原而来,使屈原的故乡故地湖北,此俗更甚。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湖北各地赛龙舟、吃粽子。

只要有湖、有河、有河,人们就会完成龙舟的修整和整理,到了5日,龙舟\\“黄龙\\”、\\“白龙\\”、\\“赤龙\\”、\\“青龙\\”,如箭矢般向前行进,锣鼓喧天,吆喝声此起彼伏。两旁人头攒动的场面真是壮观。

传说屈原投罗江而死后,故乡的同乡秭归人梦见屈原瘦了,就用荷叶包饭做成有角的粽,放在龙舟上放入河中。

这个可以给屈原吃。

这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由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