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湖北过春节的风俗,湖北春节民风民俗

湖北过春节的风俗,湖北春节民风民俗

时间 2024-01-31 来源 会员推荐

湖北过春节的风俗目录

湖北过春节习俗有哪些呢?

湖北春节民风民俗

湖北过春节习俗有哪些呢?

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湖北过春节的习俗。

“大人等着插秧,孩子等着过年。”

在湖北,过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

民谣有云:“二十三,送灯盏;二十四,剔鱼骨;敲大鼓;二十六,福猪肉;二十七,去污;二十八,福鸡鸭;二十九,家里有。

一直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的中国年,无论是在物资匮乏的时代还是在经济发达的时期,都是人们渴盼的特殊节日。

湖北省群艺馆研究员、《楚风楚俗》等湖北风俗画册的拍摄者吴志坚说:“龙凤吉祥、高足龙灯、海马、赶象、三十火、十五灯……”深有感触地说。在荆风楚韵的浓郁中,那些最古老质朴的湖北年俗,真是令人大开眼界!”武汉早期的居民多是明末清初从周边地区(沔阳、汉阳、黄陂、孝感等)迁入的,因此武汉的过年风俗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收拾房子,换春联,贴门神,小年请灶神,大年三十,男人还得扛满缸,这叫“福水长流,子孙富足”,女人在此之前要给全家人做一双新鞋,这叫“过年穿新鞋,一起来喜事”。

到了除夕,全家人聚在一起吃“年节菜”(现在多称为“年节菜”)。

武汉的年节菜一般是“三全”(全鸡、全鸭、全鱼)、“三饼”(鱼糕、肉饼、羊糕)、“三丸”(鱼丸、肉丸、藕丸)。

开始吃饭的时间多在天黑之前,也有家庭会吃到时钟转动为止,意思是“越吃越亮”。既然是“谈年”,那就边吃饭边聊天,回顾过去,展望未来,互相祝福。

湖北春节还有哪些习俗?在湖北省江汉平原,特别是农村地区,在除夕夜到来之前,人们有给去世的亲人送去“扫墓灯”的习惯。也叫“送灯亮”。

把好吃的东西搬到祖坟,点上蜡烛祭拜祖先。

但是,这个风俗在很多地方已经淡化了。

吴志坚最难忘的是去湖北十堰郧西县“上坟灯”的情景。有一年,他特意带着儿子到郧西过年。

十五晚“追狗”唱“灯之歌”。“追狗,追狗,到你家的灶里去……”湖北省鄂西土家族中至今还流传着“赶毛狗”的歌谣。

长了毛的狗是狐狸。

本来和人是朋友,但是经常偷鸡吃。

人类大怒,放火烧了巢。

由此有了正月十五晚上放鞭炮烧草竹驱狗的风俗。

“赶狗”的风俗非常古老,最早见于魏晋南北朝时代的《荆楚岁时记》。

据说只有赶走长毛的狗,才能平安无事,田地里才不会长杂草。

《利川灯歌》起源于利川市白阳一带,距今已有100多年。

利川灯歌中的许多民歌与古老的竹枝歌一脉相承,具有很高的民族文化艺术价值。

有记载称,从清朝开始,群众逢年过节、庆祝集会、龙船游玩时都会唱灯歌。现在有名的“龙船调”的前身是利川灯歌。

如今,利川灯歌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另外,在龙船调的故乡利川,有在正月十五之夜唱“灯歌”的风俗。

一到十五晚上,当地农民就排成几十人的队伍,高挂龙形灯笼,走街串巷,从哪家门口经过,哪家放鞭炮,热闹非凡。

队伍在谁家门前停下,《灯笼歌》就开始了,周围会唱的人也跟着唱……。通过以上,介绍了关于湖北过春节的习俗,大家记住了吗?

湖北春节民风民俗

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中国许多地方的风俗。

但此习俗是为纪念屈原而来,使屈原的故乡故地湖北,此俗更甚。

农历五月五日端午节,湖北各地赛龙舟、吃粽子。

只要有湖、有河、有河,人们就会完成龙舟的修整和整理,到了5日,龙舟\\“黄龙\\”、\\“白龙\\”、\\“赤龙\\”、\\“青龙\\”,如箭矢般向前行进,锣鼓喧天,吆喝声此起彼伏。两旁人头攒动的场面真是壮观。

传说屈原投罗江而死后,故乡的同乡秭归人梦见屈原瘦了,就用荷叶包饭做成有角的粽,放在龙舟上放入河中。

这个可以给屈原吃。

这就是赛龙舟和吃粽子的由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