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 龙 有关的风俗,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有哪些?
日期2024-01-29 05:08:57 来源 未知与 龙 有关的风俗目录
关于龙的民族风俗
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有哪些?
与龙有关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在中国,与龙有关的风俗有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龙抬头节:农历二月初二,民间有在这一天把草灰弯弯曲曲地从门外撒到厨房里的习惯,称之为“引龙回”。这天,小童进屋开始读书,说:“占第一位。”读书人会选择在这一天理发,寓意吉祥。
2.元宵节舞龙:舞龙俗称龙灯游戏,是中国汉族传统民俗文化活动之一。每逢佳节,人们都会通过舞龙祈求平安和丰收。舞龙时,龙模仿绣球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呈现出扭、摆、仰、跪、跳、摆等各种姿势。
3.端午节赛龙舟:在中国,端午节赛龙舟。古代的龙舟竞赛很壮观,有数十条龙舟参加。如今,龙舟竞渡不仅是南方水乡端午节的必备庆祝活动,而且已经走向世界,成为海内外龙传人团结一致、共同振兴中华的纽带。
4.其他少数民族和龙的节日:如云南瑶族在正月初五过龙头节,贵州侗族在二月初二玩接龙,这一天全村杀牛,家家分牛肉,叫“吃龙肉”,吃肉的时候唱五龙归位的酒歌,最后把牛角埋在地下。鄂西土家族的6月6日是龙袍节。
以上就是与龙有关的风俗,这些风俗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丰富多彩和博大精深。
关于龙的民族风俗
祭龙的各种各样的祈求龙的习俗,导致了祭龙和庙会的形成。
全年几乎每个月都有祭龙和庙会,有时一个月有几次。
这些节日有属于某个民族的,也有属于几个民族的。有的属于某个地区,有的属于多个地区。并集祈神、教化、生产、娱乐等于一体,体现了浓厚的民俗文化色彩。
农历正月,大江南北、黄河上下、山城海滨、旱埠水乡,全国各省区几乎都有“龙灯会”,也叫“闹龙灯”、“盘龙灯”、“跳龙灯”、“落龙灯”、“游龙灯”等。
此外,正月初五还有“龙头节”。
这是云南河口大瑶山地区瑶族的传统节日,当地群众在这一天用各种供品祭祀龙王。
正月辰日有“祭龙节”,红河哈尼族群众在这一天以村为单位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
祭礼由村里德高望重的被称为“龙头”的老人主持,祭坛设在“龙树下”。
各家各户准备猪、鸡、鸭等供品,由男性供品。
停工三天后的第一个午日,各家各户派男子带着酒肉到龙头家表示感谢。
与哈尼族的“龙祭”相似,基诺族也有“大龙祭”的节日。
届时,全村将停止生产三天,并在村口立两根木桩,以示禁止出入。
第一天,女人别说寨门了,连家门都出不去。
在村边搭建临时茅草屋,茅草屋前有棵大树,树下杀一头水牛,池边杀一头母猪,杀七头小猪,把牛尾巴吊在大树上,把猪骨头供在池边。
正月十三到十五,湖北省武昌有“祭龙节”。形式有舞龙、烧龙、拔河。
此外,春节期间在北京龙潭湖公园举办的“龙潭庙会”,以及在龙庆峡举办的“龙庆峡冰灯会”。这些祭典和灯会不仅名称与龙有关,内容也多有龙的参与,有舞龙、龙的表演、龙灯的造型等。
正月2月间有“祭龙潭”。
这是云南兰平普米族的传统节日(宁市普米族一般在3月、7月举行)。
普米族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龙潭”(也称“灵泉”),地点大多在深山老林峡谷溪涧之畔。
那时和家人一起去,在龙潭附近住三天。
用木棒和木板搭起高台,称为“龙塔”,也就是“龙宫”。
在塔前立了一个百尺的标号,上面挂着用鸡毛麻线系成的七个角的骨架,作为龙神的住所。
将牛奶、清酒、酥油、乳饼、茶叶、鸡蛋等祭物摆在龙塔上,先请巫师上台念经,然后全家祈祷,祈祷结束,将涂了酥油的50个面人投入龙潭我会的。
各家祭典之后,全村还要举行更盛大的祭典。
二月一日是“春龙节”。
以前,山东省惠民一带的乡民会取灶灰做成青龙的形状,祈求吉祥。
《中国全国风俗志》载:“二月朔日为青龙节,取灶之围物,如龙蛇,名曰引钱龙。
2月2日是“龙抬头节”。
这是汉族的传统节日,范围广,影响也大。
清人潘荣陛的《帝京岁时记》记载:“二日为龙抬头之日。
乡民把灰从门外弯弯曲曲地布在宅厨上,绕过水瓮,召龙而归。
所有人用黍面、枣饼、麦米等物油煎而食,称为熏虫。
这一天,北方农村流行吃炒豆的习俗,有“二月二,龙抬头”的传说,也有“龙抬头日兆”的民间传说。以日阴晴卜一岁潦旱,天晴则主旱,雨则主潦。
大巴山黄官一带把2月2日称为“春龙节”。
为了迎接春龙,山民们起了个大早,把家里、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
然后及早吃“龙须面”,面拉得越长,意思就是龙须长,象征吉祥。
吃面时,由长者先端碗,站在堂屋中间,面向屋外天空,有一段“二月二龙抬头,风调雨顺好年;包谷棒子粗大,高梁谷子舞龙头”等吉言歌。
中午吃“龙鳞饼”,饼上有村里妇女们精心制作的“二龙戏珠”、“龙凤呈祥”等图案。
在这一天,女性缝纫也是被禁止的。因为传说神龙在这一天抬头望天,如果用针的话会刺到龙的眼睛。
当天也是云南苗族“祭龙会”的日子。
一般以村为单位,以大树为龙的象征,以猪、鸡、狗等为祭品。
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有哪些?
1.【二月二龙抬头】
农历2月2日前后是六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
据说,经过冬之眼的龙到了这一天,会被轰鸣的春雷惊醒,抬起头来。
所以古人把农历二月初二称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
于是这一天,人们到河边去祭龙神。
《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中记载:“二月初二日,水畔焚香,祭龙神。
吗?”
2.元宵节要舞龙。
传说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到处伤害人和家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因为迷路降落到地上,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射死。
天帝知道后勃然大怒,于正月十五日派天兵在人间放火,下令烧死人间人畜财产。
天帝的小姐心地善良,不忍看到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地乘坐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件事告诉了人们。
人们听到这个消息,像打雷一样。
我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一会儿,一位老人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这三天,家里会点灯笼、放鞭炮、放烟花。
这样天帝就会认为人们是被烧死的。”
3.、【龙舟赛】。
划龙舟的由来原本是祭水神的仪式,为了消灾祈福,后来为乡民撑船寻找屈原的身体,直到今天,龙舟竞赛仍是端午节最受欢迎的民俗活动做了。
与龙有关的风俗习惯有哪些?
过端午节,拜祭是中国人两千年来的传统习俗。由于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故事传说众多,du不仅有了许多不同的名字,各地也有不同的风俗习惯。
主要内容如下。小姐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避午,挂午叶符,菖蒲,菖蒲,游百病,佩香囊,备礼,赛龙。其余的至今仍在中国各地及邻国流传。
龙舟竞渡等一些活动得到了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的界限,成为国际性的体育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