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过年风俗图,北方过年的风俗有吃饺子还有什么?
2024-01-23 15:58 来源 开源网站北方过年风俗图目录
北方过年习俗有哪些?
北方过年的风俗有吃饺子还有什么?
北方过年习俗有哪些?
北方过年风俗图
一、家庭大扫除
在北方,过年之前要进行家庭大扫除,寓意着辞旧迎新,将一年的晦气和污垢全部清除,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和希望。
二、贴春联和年画
在北方,过年时要在门上贴春联和年画,寓意着祝福和喜庆。春联通常是用红纸写成,上面写着吉祥的词语,如“福禄寿喜”、“万事如意”等。年画则通常是一些寓意吉祥的图案,如“财神”、“门神”等。
三、除夕守岁
在北方,除夕之夜要进行守岁,即待到半夜钟声敲响之后,才能入睡。这一习俗寓意着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同时也寄托着对家人的祝福和祈愿。
四、燃放烟花炮竹
在北方,过年时要燃放烟花炮竹,寓意着驱邪避凶、迎祥纳福。燃放烟花炮竹时要注意安全,避免引起火灾或其他意外事故。
五、拜年走亲访友
在北方,过年时要去拜年走亲访友,向长辈和亲朋好友致以新年的祝福和问候。拜年时通常要带上礼物,如糖果、烟酒等,以示尊敬和孝顺。
六、吃饺子和年糕
在北方,过年时要吃饺子和年糕,寓意着团圆、吉祥和发财。饺子的形状像元宝,象征着财富;年糕则象征着年年高升。此外,北方人通常还会在饺子里放入硬币、糖果等象征着吉祥的物品,吃到这些东西则意味着好运和幸福。
七、看春晚
在北方,除夕晚上一家人会聚集在一起看春晚,这已经成为过年的重要传统之一。春晚是一台集歌舞、小品、相声等多种形式的晚会,为人们带来欢乐和欢笑。
八、压岁钱
在北方,长辈通常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着送去新的财运和好运。压岁钱的数目通常是吉利的数字,如200元、500元等。此外,长辈还会给未婚的晚辈发红包,以示祝福和关爱。
九、庙会和社火表演
在北方,过年期间还会有庙会和社火表演等活动。庙会是一种传统的宗教文化活动,通常在寺庙或祠堂举行,人们可以在那里祈求神灵保佑、烧香拜佛等。社火表演则是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包括舞龙、舞狮、高跷等项目,为人们带来欢乐和娱乐。
北方过年习俗有哪些?
北方过年的习俗丰富多彩。
除了饮食以饺子为主,还有很多习俗,如送灶神、磨豆腐、把面发、放鞭炮、拜年、穿新衣、杀年猪 、赶年集、贴春联、守岁等习俗。
过年,是指过“年节”,即现在所称的“春节”。
新春贺岁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按照旧习俗,从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扫尘日)开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或正月十九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大约从年尾十二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
北方过年习俗:
1、放鞭炮、拜年、穿新衣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过年放鞭炮是古老的习俗有喜庆的寓意。
过年,家家户户的大人孩子,每人都得穿上新衣服,图个喜庆,也就是破旧的意思。
2、赶年集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过年好招待亲戚。
赶大集,置办春节所需物品,尤其是北方的农村,年关了,如果不亲自到集市上走一遭、转一圈、瞧一瞧、看一看、讲一讲、听一听,即使家办下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过年都是没有年味的。
3、扫房子
北方腊月二十三,是家家户户的扫除日。
把家里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即是迎接新春佳节 有扫除晦气之意。
人们通过大扫除,表达了对新年的除旧迎新的思想。
在大扫除的同时,有些还会扔掉一些旧的东西,譬如衣服、鞋子等,并购置更多的东西,也代表了除旧迎新。
4、磨豆腐
腊月二十五,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豆腐是春节加工菜的重要原材料。
炸豆腐、豆腐盒子、制作豆腐茧等菜肴均需要豆腐。
5、杀年猪
腊月二十六,杀了年猪,除了腌制咸腊肉,剩下的都挂在仓房里。
快过年时拿回屋子里,“缓”一宿。
烀肉时用一口大锅,底下烧柴火,慢火烀上半天,这样烀出来的肉入味、好吃。
但小孩往往都等不及,不时地催大人给捞出一块来尝尝。
于是,这一天往往一点主食都不吃,光吃肉,啃骨头就饱了。
当然,还要留出一些生肉用来炒菜,还要一些瘦肉剁成馅,留着包饺子、炸丸子。
6、蒸馒头
腊月二十九。
过年,主食就是白面馍馍,也是所有人期盼吃到的美食。
如果说发面是个技术活的话,那么蒸馒头则是个体力活儿。
馒头要反复地揉,才会有劲、好吃。
所以蒸馒头的时候家的男人们往往也会上场助阵。
做好的馒头剂子要大小均匀,然后才上屉蒸。
有的人家还会馒头上做一些图案,或者塞个红枣在馒头顶上。
7、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北方人吃面食,主要是馒头,所以平日里每三五天就要发一次面、蒸一次馒头。
但过年期间则不然,要一次性蒸出十几天吃的馒头、包子、糖角来,所以这一次的发面特别关键。
发面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先将“面 子”用水泡开,掺上面粉,然后放在大盆里慢慢发酵。
因为量大,所以一般要发一整夜。
发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要加入适量的纯碱,再掺入一些面粉,揉到软硬合适,然后继续发酵一段时间,这发面是个技术活儿,各家主妇们都特别重视,因为过年亲戚来了是要吃的,谁蒸的馒头酸了、不起了,难免落人笑柄。
8、贴春联、守岁
大年三十,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北方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都会在自己家的门两旁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给节日带来喜庆之气。
北方人有守岁的习俗,就是家人不睡觉等待新年的到来,然后一家人吃年夜饭,有辞旧迎新之意。
9、回娘家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包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姑爷陪着媳妇回娘家, 初三,一般也是回娘家,但意义不同,这个日子,大都是没了爹没了娘的走亲戚。
10、吃饺子
按照古代的习俗,饺子是过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
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
过年吃饺子,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11、北方过年习俗有哪些:破五
大年初五,北方有“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风俗,放鞭炮崩穷、扫院子送穷、到田里动农具开始劳动等,这天一般不走亲戚,说是串门走亲戚有送穷不吉利之说。
12、北方过年习俗有哪些:扭秧歌
扭秧歌是北方过年特有的习俗,从大年初一到元宵期间,不管男女老少组织在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扭秧歌拜年,场面十分热闹。
13、送灶神
腊月二十三,北方过小年,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 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
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这 “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说坏话了。
北方过年的风俗有吃饺子还有什么?
北方过年的风俗有吃饺子还有初一串门走亲戚、回娘家/祭财神、“破五”、七不出,八不归,上九办事、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说起来,南方人的确没有那么中意“饺子”??这个食物。
虽然除夕夜南北都在吃团年饭、看春晚、守岁、放鞭炮,但对于北方人,不包饺子、吃饺子,“年”就像没过,南方人的年夜饭“饺子”全然不是必要元素。
北方过年的风俗有:
1、初一串门走亲戚
大年初一为四时之始,人们以早为贵,早有所成,一切占先。
不论南北,人们早起后,早鸣鞭炮,早开福门,早迎财喜神,早出门叩节拜年。
2、回娘家/祭财神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老北京有两处财神庙,一处在广安门外六里桥,叫“五显财神庙”。
“五显财神庙”庙会在上世纪50年代停办。
1987年修立交桥时,将庙拆除,如今尚有两株古树为该庙仅存之遗物。
北京另一财神庙为“黄瓦财神庙”,位于北锣鼓巷南口东侧。
每年正月初二到正月十六开庙会。
实际上,按传说财神的生日是初五。
过去香客为了争“头炷香”,半夜就来庙外及广安门门洞等候,所以初二就成了祭财神的日子。
对于多数南方城市,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
尤其是新婚夫妻,大年初二回娘家,更被民间认为非常重要,一定要夫妻双方在初二一早便回到娘家。
3、“破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
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但能扫扫地,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
特别大年初一,那是一扫帚也不能动的,说是动了就将好运气弄掉了。
可到破五这一天,却非彻底地搞一回大扫除不可了。
初五也是财神的生日,所以财送穷,迎财神,开市贸易也是当日的重要内容。
4、七不出,八不归,上九办事
古代中国人民认为九在数目中表示多数,最多,最大,因此为上。
又称这天是“天日”,传说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必须隆重庆祝。
九与酒谐音,九不能离酒,各家各户都准备丰盛的酒宴,尽兴喝个痛快,给玉皇大帝祝寿。
七不出说的是出门前,有七件事没办好不要出门。
这七件事是:柴、米、油、盐、酱、醋、茶,即平常我们说的开门七件事,必须安排好家里的生活才能出门。
八不归说的是出门后,有八件事没做好不要回家。
这八件事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这是古人的八条做人基本道德准则。
正月十二起,人们开始准备庆祝元宵佳节,选购灯笼,搭盖灯棚。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春节年俗中最后一个重要节令。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北方过年习俗有哪些?
北方过年的习俗丰富多彩。
除了饮食以饺子为主,还有很多习俗,如送灶神、磨豆腐、把面发、放鞭炮、拜年、穿新衣、杀年猪 、赶年集、贴春联、守岁等习俗。
过年,是指过“年节”,即现在所称的“春节”。
新春贺岁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纳福祈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按照旧习俗,从年尾十二月廿三/廿四的祭灶日(扫尘日)开始,直至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或正月十九止,将近一个月的时间称为“过年”,即现在所说的“春节期间”;如果从预备“年货”开始计算,大约从年尾十二月十五六便进入年关大忙。
北方过年习俗:
1、放鞭炮、拜年、穿新衣
大年初一,金鸡报晓,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
过年放鞭炮是古老的习俗有喜庆的寓意。
过年,家家户户的大人孩子,每人都得穿上新衣服,图个喜庆,也就是破旧的意思。
2、赶年集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过年好招待亲戚。
赶大集,置办春节所需物品,尤其是北方的农村,年关了,如果不亲自到集市上走一遭、转一圈、瞧一瞧、看一看、讲一讲、听一听,即使家办下了大鱼大肉,山珍海味,过年都是没有年味的。
3、扫房子
北方腊月二十三,是家家户户的扫除日。
把家里里里外外收拾的干干净净的,即是迎接新春佳节 有扫除晦气之意。
人们通过大扫除,表达了对新年的除旧迎新的思想。
在大扫除的同时,有些还会扔掉一些旧的东西,譬如衣服、鞋子等,并购置更多的东西,也代表了除旧迎新。
4、磨豆腐
腊月二十五,传说玉帝会下界查访,吃豆腐渣以表清苦。
豆腐是春节加工菜的重要原材料。
炸豆腐、豆腐盒子、制作豆腐茧等菜肴均需要豆腐。
5、杀年猪
腊月二十六,杀了年猪,除了腌制咸腊肉,剩下的都挂在仓房里。
快过年时拿回屋子里,“缓”一宿。
烀肉时用一口大锅,底下烧柴火,慢火烀上半天,这样烀出来的肉入味、好吃。
但小孩往往都等不及,不时地催大人给捞出一块来尝尝。
于是,这一天往往一点主食都不吃,光吃肉,啃骨头就饱了。
当然,还要留出一些生肉用来炒菜,还要一些瘦肉剁成馅,留着包饺子、炸丸子。
6、蒸馒头
腊月二十九。
过年,主食就是白面馍馍,也是所有人期盼吃到的美食。
如果说发面是个技术活的话,那么蒸馒头则是个体力活儿。
馒头要反复地揉,才会有劲、好吃。
所以蒸馒头的时候家的男人们往往也会上场助阵。
做好的馒头剂子要大小均匀,然后才上屉蒸。
有的人家还会馒头上做一些图案,或者塞个红枣在馒头顶上。
7、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后被红纸代替。
北方人吃面食,主要是馒头,所以平日里每三五天就要发一次面、蒸一次馒头。
但过年期间则不然,要一次性蒸出十几天吃的馒头、包子、糖角来,所以这一次的发面特别关键。
发面的过程大致是这样的:先将“面 子”用水泡开,掺上面粉,然后放在大盆里慢慢发酵。
因为量大,所以一般要发一整夜。
发到一定的程度之后,要加入适量的纯碱,再掺入一些面粉,揉到软硬合适,然后继续发酵一段时间,这发面是个技术活儿,各家主妇们都特别重视,因为过年亲戚来了是要吃的,谁蒸的馒头酸了、不起了,难免落人笑柄。
8、贴春联、守岁
大年三十,一夜连两岁,五更分二天,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北方在春节的时候家家户都会在自己家的门两旁贴上寓意吉祥的春联,给节日带来喜庆之气。
北方人有守岁的习俗,就是家人不睡觉等待新年的到来,然后一家人吃年夜饭,有辞旧迎新之意。
9、回娘家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包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
姑爷陪着媳妇回娘家, 初三,一般也是回娘家,但意义不同,这个日子,大都是没了爹没了娘的走亲戚。
10、吃饺子
按照古代的习俗,饺子是过年祭祀后食用的食品。
过年时,讲究守岁时包,辞岁时吃,即到子时吃,此时为两年之交、迎新辞旧的时刻,具有特殊意义,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预示新的一年里交上好运。
过年吃饺子,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喜气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美好期盼。
11、北方过年习俗有哪些:破五
大年初五,北方有“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的风俗,放鞭炮崩穷、扫院子送穷、到田里动农具开始劳动等,这天一般不走亲戚,说是串门走亲戚有送穷不吉利之说。
12、北方过年习俗有哪些:扭秧歌
扭秧歌是北方过年特有的习俗,从大年初一到元宵期间,不管男女老少组织在一起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地扭秧歌拜年,场面十分热闹。
13、送灶神
腊月二十三,北方过小年,人们在灶王象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 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人们就用各种办法对付他。
有的用胶牙糖敬它,好把灶王爷的牙齿粘住,让它不能乱说话;有的用酒槽涂抹灶门,这 “醉司令”,醉得灶神不能乱说话。
灶神受到人们的特殊招待,“吃了人家的嘴软”,当然就不好说坏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