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食 风俗,端午节的饮食文化
来源 未知 时间:2024-01-24 04:41:43端午节吃食 风俗目录
端午饮食文化:除了吃粽子 端午还吃啥
端午节的饮食文化
传统端午节都吃什么?
端午节吃食 风俗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着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和民间风俗。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品尝各种特色美食,同时也会参与各种有趣的民间活动。本文将介绍端午节期间的主要食品和风俗。
1. 粽子
粽子是端午节最具代表性的食品,也是中国南方地区传统的节日食品。粽子是用糯米和各种馅料包裹在竹叶中,然后蒸煮而成。粽子的口味因地区和个人喜好而异,常见的馅料有猪肉、咸蛋黄、香菇等。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互赠粽子,以示祝福和关爱。
2. 茶叶蛋
茶叶蛋是端午节期间的传统小吃之一。人们会在煮熟的鸡蛋上刻画各种图案,然后浸泡在茶叶和调料中煮熟。茶叶蛋不仅味道可口,还有很好的寓意,象征着吉祥如意和长寿健康。
3. 咸蛋赛跑
咸蛋赛跑是中国南方地区端午节期间的一项民间活动。人们会在咸蛋上刻画出各种表情和形状,然后让它们在赛道上滚动。这项活动不仅增加了节日的气氛,还能促进亲子互动和团结协作。
4. 打糕
打糕是东北地区的传统端午节食品。它是用糯米和各种果仁制成的糕点,口感软糯香甜。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聚在一起品尝打糕,以示团圆和和谐。
5. 艾草粽
艾草粽是南方地区端午节特色食品之一。它是用艾草汁液和糯米混合制成的粽子,口感清香独特。艾草粽不仅具有药用价值,还有驱邪避病的寓意。
6. 雄黄酒
雄黄酒是端午节期间的传统饮品之一。它是用雄黄和白酒制成的酒品,具有清热解毒、杀菌驱蚊的作用。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饮用雄黄酒,以示身体健康和吉祥如意。
7. 五色饭
五色饭是广西壮族地区的传统端午节食品。它是用五种不同颜色的米饭制成的美食,寓意着五谷丰登、五福临门。五色饭的五种颜色分别代表金、木、水、火、土五行,每一种颜色都有着独特的寓意和象征意义。在端午节期间,人们会聚在一起品尝五色饭,以示团圆和祝福。
端午饮食文化:除了吃粽子 端午还吃啥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别的饮食习俗,且各地食俗不一。
1、江西南昌地区——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
蛋有鸡蛋、鸭蛋、鹅蛋。
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2、江浙扬州地区——吃“五红”
在扬州传统民俗中,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要吃“五红”——烤鸭、苋菜、鸭蛋、龙虾、黄鱼或者黄鳝——这样整个夏天就可以避邪消暑了。
饭桌上红苋菜不可少;红心咸鸭蛋价不高;雄黄泡酒后呈橙色;河虾买点儿,油炒后,虾壳红通通的红光油亮;烧鸭上市了,到鸭子店斩个脯或腿子(1/4只)花费不多,于是,所谓的“五红”也成了端午节餐桌上必定菜单。
3、河南、浙江地区——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
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
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4、吃艾馍馍
不少地方过端午节时还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一起蒸馍馍。
艾中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可驱虫杀菌,对多种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驱瘟,无论食还是用,艾均必不可少。
端午节的饮食文化
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
《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
以恶鸟,故食之”。
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
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
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风土记》:“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
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
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欢迎的端午节食。
从《风土记》中记载的作法看来,当时的粽子是以黍为主要原料,除了粟子以外,不添加其余馅料。
但在讲究饮食的中国人巧手经营之下,今天能看到的粽子,不论是造型还是内容,都有五花八门的变化。
先就造型而言,各地的粽子有三角、四角锥形、枕头形、小宝塔形、圆棒形等。
粽叶的材料则因地而异。
南方因为盛产竹子,就地取材以竹叶来缚粽。
一般人都喜欢采用新鲜竹叶,因为干竹叶绑出来的粽子,熟了以后还有竹叶的清香。
北方人则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
苇叶的叶片细长而窄,所以要用两三片重叠起来使用。
粽子的大小也差异甚巨,有达二、三斤的巨型兜粽,也有小巧玲珑,长不及两寸的甜粽。
就口味而言,粽子馅荤素兼具,有甜有咸。
北方的粽子以甜味为主,南方的粽子甜少咸多。
料的内容,则是最能突显地方特色的部分。
北平的粽子大约可分为三种:一种是纯用糯米制成的白粽子,蒸熟以蘸糖吃;另一种是小枣粽,馅心以小枣、果脯为主;第三种是豆沙粽,比较少见。
华北地区另有一种以黄黍代糯米的粽子,馅料用的是红枣。
蒸熟之,只见黄澄澄的粘黍中嵌著红艳艳的枣儿,有人美其名为“黄金裹玛瑙”。
浙江的湖州粽子,米质香软,分为咸甜种。
咸的以新鲜猪肉,浸泡上等酱油,每只粽子用肥瘦肉各一片作馅。
甜粽以枣泥或豆沙为馅,上面加一块猪板油,蒸熟,猪油融入豆沙,十分香滑适口。
嘉兴“五芳斋”出品的粽子尤其著名,馅料都经过专人选择,有八宝粽、鸡肉粽、豆沙粽、鲜肉粽等,各具特色。
四川的椒盐豆粽也别具特色。
先将糯米、红豆浸泡半日,加入花椒面、川盐及少许腊肉丁、包成四角的小粽。
以大火煮三个小时,煮熟再放在铁丝网上用木炭烤黄。
吃起来外焦里嫩,颇具风味。
汉族端午节食品,流行于甘肃、宁夏一带。
把发面做成扇子状,有数层,每层间撒有熟胡麻粉,表面捏有各式花纹,蒸制而成,并涂上五彩。
亦作为馈赠的礼品。
流行于甘
广东的中山芦兜粽,特点是圆棒形、粗如手臂。
配料也分甜咸两种。
甜的有莲蓉、豆沙、栗蓉、枣泥;咸的有咸肉、烧鸡、蛋黄、甘贝、冬菇、绿豆、叉烧等。
闽南的粽子分碱粽、肉粽和豆粽。
碱粽是在糯米中加入碱液蒸熟而成。
兼具粘、软、滑的特色。
冰透加上蜂蜜或糖浆尤为可口。
肉粽的材料有卤肉、香菇、蛋黄、虾米、笋乾等。
以厦门的肉粽最为出名。
豆粽则盛行於泉州一带,用九月豆混合少许盐,配上糯米裹成。
蒸熟,豆香扑鼻,也有人沾上白糖来吃。
传统端午节都吃什么?
吃黄鳝 我国江汉平原每逢端午节时,还必食黄鳝。
黄鳝又名鳝鱼、长鱼等。
端午时节的黄鳝,圆肥丰满,肉嫩鲜美,营养丰富,不仅食味好,而且具有滋补功能。
因此,民间有“端午黄鳝赛人参”之说。
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蒸“面扇子”。
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
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
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
蛋有鸡蛋、鸭蛋、鹅蛋。
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谓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吃大蒜蛋 河南、浙江等省农村每逢端午节这天,家里的主妇起得特别早,将事先准备好的大蒜和鸡蛋放在一起煮,供一家人早餐食用。
有的地方,还在煮大蒜和鸡蛋时放几片艾叶。
早餐食大蒜、鸡蛋、烙油馍,这种食法据说可避“五毒”,有益健康。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
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
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
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又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还要吃“煎堆”。
所谓煎堆,就是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下油锅煎成一大片。
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公穿了洞,要“补天”。
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把天补好了。
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吃薄饼 在温州地区,端午节家家还有吃薄饼的习俗。
薄饼是采用精白面粉调成糊状,在又大又平的铁煎锅中,烤成一张张形似圆月,薄如绢帛的半透明饼,然后用绿豆芽、韭菜、肉丝、蛋丝、香菇等作馅,卷成圆筒状,一口咬去,可品尝到多种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