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的来历与风俗,寒食节的来历?
参考 会员推荐 发布:2024-01-23 03:49寒食的来历与风俗目录
寒食节的由来的故事是什么?
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的来历与风俗
一、起源传说
寒食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春秋时期,据传晋文公重耳为了纪念介子推,下令禁止烟火,只吃冷食,这就是寒食节的起源。后来,这个节日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禁火习俗
在寒食节期间,人们会遵循禁火的习俗,即不生火做饭,只食用预先准备好的熟食。这个习俗的起源据说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被焚的故事,因此人们在这一天禁止生火,以示纪念。这个习俗在一些地方仍然保留至今。
三、寒食节活动
寒食节期间,民间有许多传统活动,如荡秋千、斗鸡、踏青等。这些活动不仅富有娱乐性,而且寓意着春天的到来和生命的活力。此外,民间还有赛跑、拔河等体育活动,这些活动不仅锻炼身体,也增强了人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四、寒食节食物
寒食节的食物主要是冷食,如清明果、青团、粽子等。这些食物都是预先制作好的,可以在寒食节期间保存多日。此外,还有一些地方特色小吃,如山西的炒冷面、陕西的凉皮等。这些食物不仅美味可口,而且富含营养,对身体有益。
五、清明节与寒食节的关系
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个节日的主要习俗是扫墓、祭祖,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实际上,清明节与寒食节有一定的联系。在历史上,清明节原本是寒食节的一个组成部分,后来才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因此,清明节的祭祖、扫墓等习俗实际上是源于寒食节的禁火习俗。
六、寒食节的影响与传承
寒食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影响深远。这个节日不仅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而且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精神。在当今社会,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保护意识的提高,寒食节逐渐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节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了解和参与到寒食节的庆祝活动中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七、现代寒食节风俗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寒食节的风俗也在不断地演变和创新。在现代社会中,除了传统的禁火习俗和活动外,还有一些新的风俗也逐渐兴起。例如,一些地方在寒食节期间组织了“春风送暖”等公益活动,倡导关爱社会、奉献爱心的价值观。此外,一些地方的年轻人也开始尝试一些新的庆祝方式,如制作创意美食、举行趣味运动比赛等,为这个古老的节日注入新的活力和创意。
寒食节的由来的故事是什么?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
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
但介子推不求利禄,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最终被火焚而死。
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
故事的主人公叫介子推。
此人乃春秋时期晋国之贤士。
因晋国内乱,跟随当时的公子重耳(也是后来的晋文公)逃亡,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
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最终返回晋国,重耳立为晋君,介子推可谓尽了犬马之劳。
这犬马之劳中,最可敬的是“割股充饥”一事。
早年重耳出亡时,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
重耳无粮,饥饿难忍。
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谑了一番。
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
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当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便开始奖赏曾经追随之人;这赏赐的人中,却偏偏忘了介子推。
介子推倒没有对晋文公不满,也不像其他人那样主动请赏,反以认为晋文公理当为王,认为接受奖赏是一种耻辱。
他的清高并没有受到认同,有些并未跟随晋文公逃亡的人为了贪小便宜也来请赏,介子推十分气愤,进而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
五蛇从之,为之丞辅。
龙反其乡,得其处所。
四蛇从之,得其露雨。
一蛇羞之,死于中野。
”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
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
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
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
晋文公求人心切,听小人之言,下令三面烧山。
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
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
火熄之后,人们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
晋文公悲痛万分,在介子推的尸体前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像有什么东西。
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
晋文公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
”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寒食节的来历?
寒食节,是山西民间春季一个重要节日。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一百零五天。
现在山西大部分地区是在清明节前一天过寒食节。
榆社县等少数地方是在清明节前两天过寒食节。
垣曲县还讲究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前二天为小寒食。
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
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
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
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
改火时,要举行隆重的祭祖活动,将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烧,称为人牺。
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谁曾经割股为他充饥。
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群臣时却忘记了介于推。
介子推不愿夸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
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山里。
文公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露面,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一棵大树下。
为了纪念这位忠臣义上,于是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
汉时,山西民间要禁火一个月表示纪念。
三国时期,魏武帝曹操曾下令取消这个习俗。
《阴罚令》中有这样的话,“闻太原、上党、雁门冬至后百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子推”,“令到人不得寒食。
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月俸”。
三国归晋以后,由于与春秋时晋国的“晋”同音同字,因而对晋地掌故特别垂青,纪念介子推的禁火寒食习俗又恢复起来。
不过时间缩短为三天。
同时,把寒食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推而广之,扩展到了全国各地。
寒食节成了全国性的节日,寒食节禁火寒食成了汉民族的共同风俗习惯。
今天,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
晋南地区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等。
晋北地区习惯以炒奇(即将糕面或白面蒸熟后切成骰子般大小的方块,晒干后用土炒黄)作为寒食日的食品。
一些山区这一天全家吃炒面(即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
寒食节,民俗要蒸寒燕庆祝,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装点室内,也作为礼品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