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结婚风俗,少数民族婚俗
日期: 2024-01-22 21:19:06 来源 知识库哈尼族结婚风俗目录
云南哈尼族有什么婚俗?
少数民族婚俗
哈尼族结婚风俗
1. 提亲
哈尼族的婚姻多为一夫一妻制。在提亲时,媒人要手持鸡、酒等前往女方家中。如果女方同意,媒人要将带来的酒倒出一半,然后双方家长相互饮酒,这表示两家已初步认定了亲事。
2. 订婚
在哈尼族的传统中,订婚是非常重要的环节。男方要向女方送去丰厚的彩礼,包括金银首饰、布匹、粮食等。在订婚仪式上,男方还要向女方赠送一只鸡,表示希望未来的生活能够像鸡一样充满生机和活力。
3. 婚礼
哈尼族的婚礼通常会持续三天。第一天是“送亲”的仪式,新郎家的亲朋好友会前往新娘家迎娶新娘。在送亲的过程中,会有一系列的仪式和活动,例如拦路酒、过桥礼等。第二天是新婚夫妇拜堂的仪式,亲朋好友会前来祝贺。第三天则是回门仪式,新郎和新娘要回到新娘家拜见女方父母和亲朋好友。
4. 婚后生活
在哈尼族的传统中,婚后生活是夫妻共同经营的。新婚夫妇要共同修建新房、耕种田地、照顾老人和孩子等。在这个过程中,夫妻要相互尊重、理解、支持,共同为家庭的美好未来努力奋斗。同时,哈尼族还非常重视家庭的和谐与团结,家族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关心和支持。
云南哈尼族有什么婚俗?
哈尼族碧约人的婚俗特色,在姑娘帽子上体现得十分充分。
碧约姑娘在未成年时,每人头上戴一顶六角帽。
成年后,要再加戴一顶,因为一旦被小伙子抢去,回家还有一顶。
碧约人对戴帽子是十分讲究的,姑娘不戴帽子是大不敬。
碧约姑娘成婚后,要到怀孕才将帽子改为包头。
在哈尼族卡多人中,如果姑娘长到16岁,父母就会在她的住房的墙上开一个窗,叫“露”,这样姑娘就可以通过“露”和小伙子谈情说爱了。
每到晚上,小伙子来到姑娘墙外,站在“露”外唱歌,如果姑娘有意,就回答他。
并开了窗让你见他。
如果不理你,那小伙子只好走开。
哈尼族叶车人在男女交往中,如果双方都有意,就在白伞下细谈。
如果大家都没带,向别人借也可以。
叶车人最热闹的节日是“抛松毛”活动,这个活动也是青年男女寻找对象的好场所。
大家将松毛采下,抛向自己的意中人,按照叶车人的规矩,抛给谁的松毛多,就表示对谁的情意深。
哈尼族支系较多,婚俗也多,其中有几种十分有趣。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在婚礼上要请老人唱调子祝福,祝福新娘第一胎生女儿,第二胎生男孩。
在婚礼上,村寨中的孩子还要将牛粪、猪食、灶灰拌成的稀泥抹到新郎新娘的身上,以示对他们的祝福。
到婚礼结束,还要将本寨年纪最大而又未婚的男子找来,强迫他将特意留下的猪尾巴吃下,最少也要舔一下,勉励他不要做情场上落伍者,赶快物色对象结婚。
居住在墨江的哈尼族碧约人举行婚礼时,新郎站在自家门口,分开双腿,让新娘从胯下钻过去;卡多人在婚礼接近结束时,新娘还要为每个前来帮忙的人端上一盆洗脚水。
居住在云南哀牢山上的哈尼族人的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
姑娘出嫁的时候,需要一个年龄相当、美貌而干净(家中父母兄弟健在、无死于非命者)的女郎作伴娘,称之“陪婚”,当地人称做“米确”。
新娘接到夫家先要进入大房,向供桌上方象征祖先歇脚处的一块篱笆叩头,再向酒席上长辈和歌手行埋头礼,然后要吃下新郎亲手递来的一碗半生饭,表示心甘情愿,海枯石烂不变心。
当晚,新娘与伴婚女郎在新郎的“公房”里过夜,一般拒绝与新郎同居。
据说,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同居者,今后的爱情生活会不长久。
第二天晨鸡啼头遍,新娘手抓一把白米,在新郎姐妹的陪同下,到村外井里背一背泉水。
到了井边,将白米撒进井水中,表示新娘已成了喝这眼井水的人。
全家老少喝上新娘背回的泉水,感到无比甘美。
等到日头高升,新娘随同陪婚女郎背着用巴蕉叶包的掺着鸡蛋的糯米饭回娘家去。
糯米饭的包数必须与女方村里的户数相等,以便分送给各户,表示对血亲祖根的确认与孝敬。
当天黄昏时分,新娘单独返回夫家,方可与夫同居。
即使是情投意合的夫妻,初婚期间,新娘每轮(十二天)也只在夫家住二至三天,日后每轮逐次增多,过一两年后就不再每轮必回娘家了。
属于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的,当初每轮只在夫家住一两天,日后减少时日,以至不再回夫家。
这种分住两地的习俗谓之“坐家”或“不落夫家”。
“坐家”期间双方都有充分的社会自由。
这里的姑娘每人都有一个精巧别致的细篾笆盒盒,可容一斤饭。
每当娘子回夫家的时候,就用这个系有彩带的小篾盒,盛满白花花的大米饭和火熏猪肉干巴、腌鸭蛋等佳品回去。
这小盒饭当地人称“合嘎拖”,意即包晌午。
据说,凡做娘的都怕自己的女儿在夫家不习惯,恼羞而饿着肚子,包响午表示亲娘的一付慈善心肠。
当然,响午饭带到夫家,娘子并不背人独食,有时是小夫妻一同享受,而更多的时候是送给了丈夫的弟妹们吃。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少数民族婚俗
办婚事的头一天,男女双方的家里都要各搭起一个"青棚"。
青棚由新郎新娘平时要好的小伙伴上山砍来木料、竹子,采来松毛、柏枝搭成,青棚上披红挂彩,装饰得喜气洋洋。
搭"青棚"的当天,女方家要备办几桌酒席,请新娘的姑娘伴吃上一顿"喜饭",向要出嫁的女友表示祝贺,勉励她成家后要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过好日子,也赠送礼物留做纪念。
娶亲这天,新郎要请最好的伙伴陪同。
陪同的人数一定要为双数,意思是成双成对。
陪去的人要穿上最好的衣裳,带上阳伞、雨帽(竹笠)、簇拥着新郎。
当娶亲的人到达女方家时,早已等候在"青棚"里的一群卡多姑娘便一哄而出,手执橄榄,嘻嘻哈哈笑着向新郎打来。
这时,伴随新郎而来的伙子急忙拿出携带的阳伞和雨帽把新郎掩护起来,不让橄榄打中。
并要有一两个比较得力的伙子,冒着雨点般的橄榄袭击,冲入"青棚"内将装在竹箩里的橄榄全倒在地上。
与此同时,陪同新郎来的其他伙子,以最快速度跑进"青棚"里坐下来。
至此姑娘们的袭击便告终止。
女方用"橄榄战"迎接新郎的意思是要让新郎先尝点苦头,考验一下新郎的心地是否真诚夫妻双方日子就甜蜜了。
还有层意思是,橄榄回味鲜甜,果实累累,象征男女双方结合后家业昌盛,子孙不断,牛屎迎亲是哈尼族僾尼人奇特的习俗。
当迎亲的人快要到达男方家时,等候在路上的伙子们便不断地用牛屎抛打新娘,新娘则由新郎和迎亲的人护卫着用事先准备好的竹笆扇把牛屎挡掉。
据说这样做可以把新娘从娘家带来的祸殃隔在家外。
新娘用牛屎追打过后种庄稼会丰收,养家禽家畜会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