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过年风俗,福州春节有什么习俗
时间:2024-01-21 12时 来源 网络福建人过年风俗目录
福建春节习俗有哪些?
福州春节有什么习俗
1. 开正:除夕午夜后子时到卯时之间,择一良辰,开启大门,同时焚香点烛,燃放鞭炮,既表示新的一年开始,也祈求吉利和顺。
2. 祀神:在“开正”之后,是旧时不可缺少的重要仪式。祀神主要包括祭祀天地、家神及祖先。
3. 拜年:拜年又称“拜正”“贺正”“贺春”,多在初一至初五见进行,可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在自己家中,于祀神灵先祖之后,晚辈依次向长辈拜年。第二种类型是在祠堂祖庙中的宗族拜年,现在这一类型拜年已不时兴。第三种类型是在亲朋好友、邻里故旧之间的拜年,各地风俗不尽相同。
4. 扫尘:在春节前,人们会进行大扫除,清理房屋内外的灰尘和垃圾,寓意着辞旧迎新,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5. 舞龙舞狮:在春节期间,福建一些地方会表演舞龙舞狮等传统节目,寓意着驱邪避祟,祈求吉祥如意。
6. 守岁:在除夕之夜,人们会全家团聚在一起,守岁迎新,等待新的一年的到来。
7. 压岁钱:除夕守岁之时,长辈会给晚辈压岁钱,寓意着送去新的财富和好运。
8. 吃团圆饭:除夕之夜,家人会团聚在一起吃团圆饭,寓意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
9. 挂灯笼: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门口挂上红色的灯笼,寓意着吉祥如意、驱邪避祟。
10. 春祭:在立春时节,人们会祭拜祖先和神灵,祈求新的一年平安顺利。
以上是福建人过年的一些常见习俗,这些习俗丰富多彩,充满了浓厚的文化气息和地方特色。
福建春节习俗有哪些?
特介绍如下:正月初一,黎明开门,梵香燃爆,曰"开正"。
晨起祭祀祖先,是日,粪土不倾户外。
正月初三,为丧家清新愁(即烧新床)之日。
凡在初一、二未到过之友家,是日应勿往访,访即为不敬。
有谚语曰“初一早,初二早,初三困甲饱”,意思是初三日无客登门,晚起无妨。
那么这个习俗是怎么来的呢?相传,明朝嘉靖年间,倭寇占领厦门外岛浯屿。
一年除夕夜晚,官兵忙于过年而疏于守备,大股倭寇乘机攻城,军民奋起抵抗敌人,激战二日三夜,倭寇才败退,但城内军民伤亡极重。
初三日,百姓各自收埋亲友,吊丧亡灵,哭声震天,无暇到别家登门拜年。
第二年初三日,厦门居民把此日作为忌日,久而久之,成为惯例。
正月初四,奉佛人必焚纸帛与马,接神,系迎接十二月二十四日的送神。
正月初九,玉皇诞辰,香案敬神。
惟丧家要停祭两年。
正月初十,地诞。
是日不砍柴、不掘土。
并以普通物品祭敬。
正月十三,关圣帝君诞辰,商家均有祭敬。
正月十五,上元或日元宵,即三官大帝诞辰,闹花灯。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福州春节有什么习俗
老福州的习俗,农历十二月廿四是祭灶的日子。
祭完灶,过年的气氛就更浓了,孩子们开始眨着眼巴望着过年。
祭灶日子的确定得看大小年,如果是大年(即除夕是农历三十),则祭灶日是农历十二月廿四。
如果是小年(即除夕是农历廿九),则祭灶日是农历十二月廿三。
祭灶时得烧香点牛油烛,而贡品主要有甘蔗、花生、荸荠、红枣、灶糖灶饼等,等祭完灶公灶婆,大家就可以分享贡品了。
另一种说法是,大年廿三祭荤灶,是官宦人家办的,但忌供羊肉和牛肉,一般是猪头、鸡鸭鱼等;大年廿四办素席,是穷人家办的;渔民则是大年廿五祭灶。
对理发店、裁缝店、澡堂的店员、学徒或跑堂的来说,过年的气氛早从农历十二月十六就开始了。
这一天,东家必定会给他们准备一顿丰盛的食品,饱餐之后,第二天他们就开始大忙了,因为大人小孩都得理发、洗澡、做新衣服准备过年了。
这些店铺一般忙到正月初,有的甚至忙得不分日夜。
十六这一天对于木工、泥水工来说,则是既喜且忧的日子,因为这一顿饭是“做末牙(祭)”,东家给你一年的工钱,也将决定你还能不能继续做下去。
对于各家各户的女人来说,从冬至吃过汤圆直到大年三十,她们还得擦洗门窗桌椅,从上到下由里到外打扫庭院楼阁。
大年三十晚上是一定要有年糕的,因为它寓含着“年年高升”的意思。
年糕以糯米红糖做的红年糕为主,因为红色代表吉利。
红年糕点缀着每户人家的餐桌,一直到正月结束。
当然白年糕也有,一般是家道好的人家做的,年糕里头糅进了花生、红枣等,再敷上豆腐皮。
在福州,正月里也有很多规矩。
如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开门放鞭炮后,一般不出门拜年,怕触了霉头使得这一年都不吉利。
小孩就在街上玩,大人则去左邻右舍喝酒。
这一天也不煮饭,三餐以年糕为主,或者是大年三十晚上做好的饭菜,热了吃,表示吃的是前一年剩余的,取“年年有余”的意思。
初一晚上,各家各户一般早早地上床,要与小鸟儿比赛谁睡得早,——一年当中难得有这么个清闲的日子。
正月初二,就可以访友拜年回娘家了,直到初四“开假”。
出外谋生做工的,一般就在初四“走路”(或“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