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水族的风俗春节,水族的民风民俗

水族的风俗春节,水族的民风民俗

发布:2024-01-19 17时 来源 其他

水族的风俗春节目录

水族最重大的节日“端节”是怎样来的

水族的民风民俗

水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

水族春节风俗

水族的春节源于汉族的春节,是水历的正月初一,有部分地区已改用公历的1月1日。在长期的奋斗实践中,水族人民用自己的心血和智慧创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为人类的文化库增添了一份珍贵的财富。每逢春节到来之际,水族山乡遍地开花,打糯米粑、酿年酒、杀年猪、腌肉、做香肠、写春联、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一派繁忙景象。

一、杀年猪

进入腊月之后,水家人开始杀年猪,东乡村寨,杀猪之夜,不忌星辰,亲朋好友,不拘人数,一概欢迎。猪肝、猪肺、猪肚要留给新郎和岳父母。杀猪的当晚,主人要设宴款待亲友,桌上的饭菜一般有八大碗。此习俗如今依然盛行,主人杀猪后要拿出一些肉给亲朋好友、街坊邻居分享。

二、扫尘

腊月二十三日前后,家家户户扫尘搞卫生,点灯烧香,宰鸡敬祖先,以除旧布新。打扫环境后,又忙着办年货,备佳肴。

三、祭灶神

腊月二十三日是小祭,在水家乡下多在水库坝区的九龙厅庙进行祭拜,主祭人一般都是那些有经验的老年人。厅庙外有一个香炉,上书“九龙厅”三个字。在九龙厅庙中还塑有一尊灶神泥像。水族祭灶神的目的一是感恩灶神菩萨和众神仙庇佑家族一年平安;二是祭灶神的农历腊月二十三日是传统送旧迎新的日子。水家人对灶神的供奉比较隆重虔诚。因此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这天早晨,当家人都要早早起来煮一锅饭、宰鸡来供奉灶君菩萨及众神仙。

四、贴春联

贴春联的习俗由来已久。春联源远流长,在辞旧迎新之际张贴对联以示庆贺。春节前在水族的村村寨寨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崭新的春联。在贴春联的同时也贴上印有“福”字的红纸或红绵纸裁成的条幅粘在门楣上或堂屋的正中。水族人过春节还贴对联、门神、灶神等神榜和家堂牌位。因为这些牌位是用毛笔蘸酒写在白绵纸上或黄表纸上而制成的,所以人们又叫它“酒榜”。每年春节前各家各户都要请先生来书写“酒榜”。在书写“酒榜”时一定要按照书写格式来写,字迹要工整规范。“酒榜”的书写格式从上到下竖着写,从右至左读着看。

五、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春节活动之一,“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等待新年的到来。这种习俗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保留。在水乡一家团圆守岁之后有的还要去一些至亲好友家拜年祝福。在去拜年的路上若遇到人要互道“恭喜发财”,祝福新年平安如意。有的水家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犯上”,而是过了初三之后才能走亲。有些寨子则过初一或过初三后邀约邻近的亲友上山采伐木材。春节期间的水族山乡到处都有人打糯米粑、酿年酒、磨豆腐等农副产品出售。还有不少人在集镇开店设铺出售土特产及民族工艺品。水族的春节从水历正月初一开始至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结束。个别地方过到正月初二才结束。春节活动期间水族人还进行赛马、耍龙灯、耍狮子、唱山歌、对歌等活动。在正月初一的当天有些水族村子很早就起床放鞭炮相互拜年祝福迎接新年了!不过有趣的是在水族的水书先生的习俗中有这么一句话,“男要贺(跪)年到(下)午为止(5~6点),女要贺年到日后为止(7~8点)”,这就是说在农历的正月初一的水家女人还要拜年的习俗要一直持续到农历的正月初二早上太阳出来的时候才结束!

六、拜年

拜年是春节最重要的活动和习俗之一。春节是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已逾“九天之数”的喜庆气氛从除夕夜便开始持续着浓厚不衰了!从初一至初三是拜见尊长亲朋和走访亲朋好友的时期,所以,一般“不出远门”。正月初一的早晨家家鸣放鞭炮,煮制香喷喷的糯米饭和甜酒,先祭祖神,后祭家内的灶神和祖先后全家人才能吃。在家族或寨子里,年长者或有威望的人会早早就被请到家族或寨子的宽敞地方主持祭祖仪式并接受族人或乡亲们的拜年。拜年的顺序按照辈分的高低和年龄的大小进行,所有到场的人围着坐在年长者周围,在鸣放鞭炮祭祖后由主持者给每个人敬酒。在拜年时,长辈也会给未成年的小孩压岁钱。拜年的时间,一般是从正月初一至初五这几天内,有的拜至初十或元宵节前。拜年的顺序按尊卑和长幼进行,先从家族或寨子里的长辈开始,由辈分最高的年长者先拜年,然后依次往下传,年龄小的和辈分低的人要到族中长辈面前去拜年祝福!

七、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水族春节期间的重要习俗之一。除夕之夜每家每户的当家人要在鸡叫头遍之时将家里人叫起来洗菜、切菜、炒菜等准备工作。大约在下午两三点钟的时候,各家各户的菜都准备好了,这时在餐桌上有鸡、鱼、肉、蛋等丰盛佳肴,还有豆腐、木耳、粉丝、辣椒及一些青菜。酒过三巡之后,当家人将煮好的饭菜端到火塘边祭祀祖先。在春节期间煮饭要用柴火煮。祭祀完毕后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用餐。除此之外水家人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大年初一不吃米饭吃糯米饭和粉蒸肉。据说是根据水族的来源及文化传承有关。

八、压岁钱

压岁钱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习俗。大年初一早上,小辈要向长辈拜年祝福并讨压岁钱。压岁钱的多少则视年龄大小而定。这一习俗在中国许多地方都有流传。压岁钱在有些地方的方言中叫“押岁钱”。据说压岁钱的习俗与一个古老的传说有关:古时候有一种小妖叫“祟”,在大年三十晚上常来伤害小孩。有一家夫妻俩老年得子非常珍爱,将孩子用红线穿住手腕以使孩子不受“祟”的伤害。后来人们便用红纸包着铜钱给孩子压在手腕上以防“祟”来伤害,这就是现在的压岁钱。

九、放鞭炮

春节期间放鞭炮也是一项重要的习俗。鞭炮的声音象征着吉祥如意和驱邪避害的愿望。在春节期间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喜欢燃放鞭炮,尤其是小孩子们最喜欢放鞭炮了!水族春节放鞭炮和汉族一样都要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放。一般在正月初一的早晨各家各户都会燃放鞭炮迎接新年的到来!

十、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也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之一。水族也有自己的龙狮文化表演,表演者多为青壮年男性并按照传统规矩来表演龙狮的动作及步法。在春节期间水族的龙狮表演队会在乡亲们的簇拥下敲锣打鼓进入村寨表演节目,给乡亲们拜年祝福!水族的龙狮表演有“大龙”和“小龙”两种。“大龙”为布制,“小龙”为稻草扎制而成。龙狮表演的队伍一般由20~30人组成。在队伍前面有一个持红绣球的人引路,接着是两个吹唢呐的人,后面是两条龙或狮子及表演者组成的舞龙舞狮队,最后是一群拿着铜锣和小钹的年轻人敲打着跟在后面。随着队伍绕村寨一周来到事先摆好供品的这家人院子里表演节目。表演结束后主人会给表演队伍红包作为谢礼送给领头人保管并分给表演者及伴奏人员享用!在春节期间水族舞龙舞狮队会走村串寨到处表演节目给乡亲们拜年祝福!

水族最重大的节日“端节”是怎样来的

水族端节的简介

水族端节(水年)是水族人民辞旧迎新、祭祀祖先、庆贺丰收和预祝新的一年幸福美满的传统节日。

水族端节,水语称为“借端”。

“端”,意为“岁首”或“新年”;“借”,意为“吃”。

因此,端节亦可直译为“吃年”,意为“过年”。

又因水族的这个年节的日期以水历为准,水历把九月作岁首,岁首要过年,端节就定在九月初九日,通称“水年”。

分散居住的彝胞,为方便互相走访,也有按地域约定时日过端节的。

节日前夕,水族人民舂新米,酿新酒,缝新装,筹备各色食品、果品,以备祭祖待客之用。

除夕夜,人们将铜鼓或大皮鼓悬于庭中,尽情敲击,以示辞旧迎新。

初一凌晨,各家设素席,祭品有鱼(水族把鱼看作素菜)、新糯粑、新米饭、新米酒、豆腐、笋干、南瓜、花生、水果、糖、青菜等。

其中尤以清蒸或清炖“鱼煲韭菜”和“炕(烤)鱼”为必不可少的祭品。

水族民间有“无鱼不成年”的说法。

初一早上,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准备丰盛的酒菜迎候登门拜年的客人。

节间,各村寨还举行“赶端坡”的娱乐交际活动。

“端坡”会上,人们尽情赛马、斗牛、斗鸟进行各种歌舞活动。

水族端节的由来

水族端节是以水书水历推算出来的,从头至尾长达49天,是世界上延时最长的节日,又叫“瓜节”,水语称“借瓜”或“借端”。

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水历将一年也分为12个月和四季,但把农历九月作岁首,农历八月当岁末,以十二地支记日,水历每年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

水族的历法和端节,准确诠释了汉字“年”,“谷熟也”的本义。

因谷熟而举行的庆典,古代称为过年。

分析水族古文字“年”,稻作文化无不渗透其间,上下弯拐横画表示收割的刀具,指摘刀、镰刀;中竖,表示两个收割期之间的间隔,指水稻生长的一个周期,即一年;中横,表示均分一年为两季的中点。

而把一年分为冬夏两季,这是古水历的显著特点。

水历年终12月,正是谷熟的秋收时段,端节也成为了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聚会亲友的节日。

水族的民风民俗

  水族:在水历每年4月(农历12月) 的第1个丑日过年,水语称苏念喜。

节日这天男女老少打扮一新,欢歌笑语,还给孩子煮红鸡蛋,蒸红糯米饭吃,祝孩子健康成长,人们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节日气氛中。

  水族以大米为主食,喜爱糯食,此外,水族还种植一些小麦、包谷、小米、红稗、红薯及饭豆等杂粮作辅助粮。

  水族农民不善种菜,因而蔬菜品种比较单调,青菜、广菜及大叶韭菜是最常见的蔬菜。

水族比较重视养殖业和渔业,因此,各种牲畜禽及水产品为水族生活提供了必需的肉类食物。

  水族酸汤极有特色,有辣酸(辣椒制成)、毛辣酸(西红柿制成)、鱼酸(鱼虾制成)、臭酸(猪、牛骨熬制而成)等多种。

其中以辣酸为最常用。

辣酸用新鲜红辣椒加工制成。

其制作方法是:将新鲜红辣椒淘洗干净,加水用磨子磨成浆,加入大量甜酒(或糯米稀饭),放入泡菜坛中密封,经发酵,即成美味酸汤。

食用时,把白菜、青菜、嫩竹笋、大叶韭菜、广菜等各种蔬菜煮熟,舀适当酸放入,煮开即可。

以糊辣椒面、盐巴并舀一点菜汤调成蘸水,吃菜时要就着蘸水吃,其味鲜美,极为开胃。

极少有炒菜,一年四季都吃“火锅”,一大锅酸汤加蘸水几乎就是每日不变的菜肴。

即使偶有豆腐、肉或鱼,也习惯加入菜中,煮成一锅沾蘸水吃。

  水族喜爱喝酒,家家都会烤制米酒。

逢年节、庆典或亲朋来访,都离不开以酒待客。

水族好客有着悠久传统,轮流过端就是热情好客的文化表露。

  【服饰】  水族男子穿大襟无领蓝布衫,戴瓜皮小帽,老年人着长衫,头缠里布包头,脚裹绑腿。

妇女穿青黑蓝色圆领立襟宽袖短衣,下着长裤,结布围腰,穿绣青布鞋。

  水族男装从20世纪40年代起就与周围汉装无大差别,倒是妇女服饰至今仍保留有鲜明的民族特征。

水族妇女织的“水家布”(即九阡青布)纱质精细均匀,所染青、蓝、绿色皆深透耐洗,早在百年前就闻名远近。

水族独创的豆浆画印染工艺技术,相传已有700多年历史,其印染品更是深受群众喜爱。

  水族女服多以水家布缝制,无领大襟半长衫或长衫。

长衫过膝,一般不绣花边。

而节日和婚嫁盛装与平时截然不同。

婚礼服上装的肩部一圈及袖口,裤子膝弯处皆镶有刺绣花带,包头巾上也有色彩缤纷的图案。

头戴银冠,颈戴银项圈。

腕戴银手镯,胸佩银雅领,耳垂银耳环,脚穿绣花鞋。

新娘子往往被打扮得花枝招展,风采翩翩。

此外妇女刺绣的背带更有艺术性。

说是“带”,实际上是一块刺绣华丽的“T”形“帘子”,上端两边有带,“帘子”的大小可包住幼儿。

它是将白色马尾缠绕上白丝线,再加上其它色彩丝线,先把各种图案分别刺绣好,最后将绣好的图案拼镶到背带布料上做成的。

背带美观实用,是母亲给出嫁的女儿最好的礼品。

  水族妇女在婚前喜用浅蓝、绿色或灰布做成便服长衫,上衣多以绸缎为衣料。

衣身衣袖都比过去收缩,显得贴身利索有曲线美。

胸佩绣花长围裙,头包青白布长条巾,素雅文静。

已婚妇女的袖口、环肩、裤脚口,都镶一道蓝杆花边做装饰。

长发梳成一把盘于头顶,从右侧插梳子固定。

有的妇女在头巾外又横扎白巾,有的直接用花格方头巾包头,传统而不失时髦。

  【婚俗礼仪】  水族婚俗留有较浓的传统色彩,讲究明媒正娶。

婚前,男女青年可以利用节日及赶集时的对歌活动交游相恋。

即使自由恋爱定的情,也得明媒正娶,否则不合礼俗,要受歧视。

青年男女相爱后,先托人告诉双方家长。

若家长表示愿意,男方才请媒人去女方家送礼定亲,并择定吉日,派人抬着猪仔去女家“吃小酒”。

正式迎亲时,再抬大猪到女家“吃大酒”。

酒宴上要唱敬酒歌,女主人每唱一首歌,客人就得干一杯酒,以喝醉来表现主人的盛情。

接亲与送亲,男女双方的家人不参加,除少数地方由新娘的兄弟背新娘送至夫家外,多数是盛装的新娘打一把故意撕开一条缝的红伞步行在前,接亲的伴郎、伴娘及抬着嫁妆的长队紧随其后。

一般是于中午出娘家门,傍晚六七点钟进夫家门,吉时不到不得进门。

新郎家的亲人在新娘进门前外出回避,新娘进屋后才能回家。

新婚之夜,伴娘与新娘同宿,第二天新娘即回门去娘家住。

婚期之后,新郎再去请新娘回来,开始夫妻生活。

有些新娘第一次回门就长达一两个月时间,谓之“坐家”,实际上是“不落夫家”婚俗的残存余音。

新娘出嫁的路上,最忌讳打雷变天,因此婚期在秋冬举行。

  水族姑娘出嫁后要完成的第一件事是挑水。

水族的风俗及特色的介绍

水族的风俗有:端节、卯节、祭萨节。

特色有:水族语言文字、水族传统服饰。

一、风俗

1、端节

端节是水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在端节期间,水族人民团聚在一起,庆祝丰收、祭祀祖先、欢庆团圆。

端节的庆祝活动包括祭祀、歌舞、体育比赛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活动是鱼鹰捕鱼比赛,展示了水族人民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传统文化。

2、卯节

卯节是水族民间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

在卯节期间,水族人民穿着盛装,聚集在当地的卯坡,对歌、跳舞、饮酒、玩乐,庆祝丰收和祈求幸福。

卯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是水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祭萨节

祭萨节是水族民间祭祀女神“萨玛”的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举行。

萨玛是水族民间最古老、最尊贵的女神,被视为保护家园、佑护平安的象征。

在祭萨节期间,水族人民祭祀女神、唱歌跳舞、举行宴会,表达了对古老女神的敬仰和感恩之情。

二、特色

1、水族语言文字

水语是水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

水文字是一种古老的文字系统,主要用于记录水族的传统文学作品。

水文字是由图形符号和音节符号组成的,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水族文学作品包括神话、传说、史诗、歌谣等,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布洛陀史诗》。

2、水族传统服饰

水族的传统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水族女性的传统服饰以蓝黑色为主色调,包括头巾、上衣、围裙和鞋履等。

水族男性的传统服饰则以黑色为主色调,包括头巾、上衣、长裤和鞋履等。

水族服饰的图案和细节设计富有民族文化内涵,反映了水族人民对自然界的崇敬和热爱。

水族名称来源

水族自称“睢(suǐ)”,因发祥于睢水流域而得名,故民间有“饮睢水,成睢人”之说。

水族的族名以“水”代“睢”,与唐代设置的抚水州有关。

开元年间(713-741),唐朝在今黔桂交界的环江一带设置以安抚水族先民为主体对象的羁縻抚水州,这是中央王朝对自称“睢”族群的确认,族名从此以“水”代“睢”。

此后,水族的族名在一些私人的著述及史籍中出现,明末邝露《赤雅》有“ 亦僚类”之说。

在清代及民国的史籍中,出现水家苗、水家夷、水家等称谓。

过去的一些史籍中,把少数民族视为未开化的族群。

195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三都水族自治县,族称定为水族。

以上内容参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