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民族的除夕风俗,各个民族的过春节的风俗习惯(至少3个,内容多些)
发布:2024-01-03 00:50 来源 网络不同民族的除夕风俗目录
不同民族的除夕风俗
各个民族的过春节的风俗习惯(至少3个,内容多些)
各种民族怎样过春节
中国各个民族过春节的风俗有什么不同?
不同民族的除夕风俗
不同民族的除夕风俗
汉族:
1. 准备年货:在除夕前,家庭成员会一起购买食品、饮料、鞭炮等年货,为新年做准备。
2. 家庭布置:人们会在家里贴上春联、年画、窗花等装饰品,营造出浓厚的节日氛围。同时,还会在家里放置一些绿植,寓意着生机勃勃、迎接新春。
3. 祭祀祖先:除夕夜,许多家庭会祭祖,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缅怀。
4. 团圆饭:除夕夜,家人会围坐在一起享用一顿丰盛的团圆饭,象征着家庭团圆、和谐。
5. 守岁:在除夕夜,许多人会熬夜守岁,寓意着送走旧年,迎接新年。
6. 燃放烟花爆竹:在除夕夜,人们会燃放烟花爆竹,营造出热闹、喜庆的氛围。
7. 压岁钱:家长会给孩子发压岁钱,寓意着祝福他们平安、健康、顺利。
8. 拜年:在除夕之后,人们会互相拜年,祝福亲朋好友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9. 舞龙舞狮:在一些地方,人们会表演舞龙舞狮等传统节目,为新年增添喜庆气氛。
壮族:
1. 歌圩节:壮族在除夕前会举行歌圩节,人们唱歌、跳舞,庆祝丰收,祈求来年好运。
2. 打糍粑:壮族在除夕前会打糍粑,这是他们传统的食品之一。糍粑是用糯米饭制成的,口感软糯香甜。
3. 祭祀祖先:壮族在除夕夜也会祭祖,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缅怀。
4. 舞龙舞狮:壮族在除夕夜也会表演舞龙舞狮等传统节目,为新年增添喜庆气氛。
蒙古族:
1. 赛马、射箭:在除夕前,蒙古族会举行赛马、射箭等传统活动,庆祝节日的到来。
2. 守岁:蒙古族在除夕夜也会守岁,寓意着送走旧年,迎接新年。
3. 拜年:蒙古族在除夕之后会互相拜年祝福。
各个民族的过春节的风俗习惯(至少3个,内容多些)
1、汉族
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万事如意。
2、满族
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
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灯高挂。
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里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
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
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
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3、朝鲜族
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
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
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
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着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4、鄂伦春族
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
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
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
午夜,人们捧着桦树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
初一,着新装互相拜年请安。
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
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5、苗族
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6、白族
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
除夕岁守夜。
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
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
大家或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各种民族怎样过春节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
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
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
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
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
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
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
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分布在中国南方的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
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
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
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粽粑。
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中国各个民族过春节的风俗有什么不同?
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
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游神、做年例,也有踩高跷、跑旱船。
南方沿海一带岭南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 。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
扫尘
新年前夕“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亦称扫屋)的习俗 ,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千百年来,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18]。
年夜饭
年夜饭又称团年饭,一年一度的年夜饭对中国人是极其重要的,一家老小互敬互爱、共叙天伦,围坐餐桌旁,倍感幸福。
人们十分注重除夕的“团年饭”,除合家团圆、聚天伦之乐外,也祈求一家大小平安,在外工作的人都赶回来过新年。
[19]团年饭是过春节的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很讲究意头。
吃团年饭前先祭祖或拜神,香烛烧完才开饭。
席上一般有鸡(寓有计)、鱼(寓年年有余)、蚝豉(寓好市)、生菜(寓生财)、腐竹(寓富足)等以求吉利。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
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