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北京的春节的风俗活动,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是什么

北京的春节的风俗活动,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是什么

日期: 2023-12-31 10:31:37 参考 网络转载

北京的春节的风俗活动目录

北京的春节的风俗活动

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是什么

北京春节的习俗有什么

北京的春节的风俗活动

北京的春节风俗活动

1. 腊月廿三/廿四:祭灶

在农历腊月廿三或廿四,北京有祭灶的风俗。人们会准备糖瓜等供品祭拜灶神,祈求来年平安和丰收。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以迎接新年的到来。

2. 腊月廿五:接玉皇

腊月廿五是传统民俗中的“接玉皇”日子。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祭拜活动,祈求玉皇大帝保佑家人平安和五谷丰登。

3. 腊月廿六:炖猪肉

在农历腊月廿六,北京人有炖猪肉的习俗。家家户户都会准备丰富的食材,炖制各种口味的猪肉菜肴,这是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春节。

4. 腊月廿七:宰鸡赶大集

腊月廿七是宰鸡赶大集的日子。人们会前往市场购买年货和节日食品,市场热闹非凡。此外,家家户户还会准备鸡鱼等年货,为春节期间的聚餐做准备。

5. 腊月廿八:发面蒸馒头

在农历腊月廿八,北京人有发面蒸馒头的传统。人们会在这一天制作馒头、花卷等面点,为春节期间的聚餐做好准备。这也是寓意着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6. 腊月廿九:祭祖上坟

腊月廿九是祭祖上坟的日子。人们会前往祖先的墓地祭拜,表达对先人的敬意和思念之情。同时,家家户户也会准备丰盛的菜肴和酒水,以供家人团聚时享用。

7. 正月初一:拜年走亲访友

正月初一是春节的正日子,也是拜年走亲访友的日子。人们会穿着新衣,前往亲戚朋友家拜年,送上祝福和红包。此外,还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放鞭炮等,以祈求新年的好运和幸福。

8. 正月初二:回娘家

正月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出嫁的女儿会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到自己的娘家,与家人团聚。这也是一个传统的民间风俗,旨在弘扬孝道和家庭和睦。

9. 正月初三:逛庙会

正月初三是逛庙会的日子。北京城内各个季节都有庙会可以逛,如地坛庙会、龙潭湖庙会等。人们可以欣赏各种表演、品尝各种美食,同时购买各种年货和纪念品。这是春节期间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北京独特的民俗文化之一。

10. 正月初五:迎财神

正月初五是迎财神的日子。传说中,财神会在这一天降临人间,给人们带来财富和好运。人们会在这一天举行祭拜财神的仪式,祈求财运亨通、事业顺利。同时,也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放鞭炮、舞龙舞狮等。

11. 正月初六:送穷鬼

正月初六是送穷鬼的日子。根据民间传统,这一天要把家里的垃圾倒出去,以示送走穷鬼。人们会在这一天打扫房屋,清洗衣物,以迎接新年的好运和幸福。

12. 正月初七:人日节

正月初七是人日节,也称“人胜节”。根据民间传统,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人们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吃春饼、吃长寿面等

老北京过春节的风俗是什么

1、腊月二十三:祭灶

灶神,俗称“灶王爷”。

祭灶是旧历到来的信号,老北京人称“过小年”。

童谣传:“糖瓜祭灶,新年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人们会为贴在厨房的灶王爷、灶王奶奶供上糖瓜,希望把他们的嘴粘住,免得上天瞎汇报。

然后,把灶王爷、灶王奶奶烧掉,送灶神上天。

2、腊月二十四:扫房

古代把春节大扫除称为“扫年”,起源于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

后来逐渐演变为年终的卫生大扫除了。

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

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

3、腊月二十五:做豆腐

俗语说“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但是为什么是做“豆腐”呢?就豆腐本身而言,是取代肉类不错的选择,在过去,穷苦的人们总是盼望着在新年吃上一顿好的。

豆腐是介于肉与蔬菜之间的食品,可以制作不同的菜式,而取代肉类。

当然,“做豆腐”也有象征性的意义。

中文“腐”与“福”有相似的发音,做豆腐也就意味着“在新年收获幸福以及福气”。

4、腊月二十六:去割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

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5、腊月二十七:宰年鸡

到了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们仿佛都听见了除夕的钟声。

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了起来。

在昨天吃过了美味的炖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鸡”。

民谣中“腊月二十七,宰年鸡”,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6、腊月二十九:蒸馒首

“二十九,蒸馒头。

”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在这天要把腊月二十八已经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谁家的馒头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个好彩头。

家家还要蒸枣糕、年糕、豆包,在豆包上还要点上红点或用“八角”(大料)印上红印,还喜欢把豆包做成刺状(用绿豆做眼,再用剪刀把豆包上剪成刺状),寓意“招财进宝”。

7、年三十:吃饺子守岁

老北京人的年夜饭,主要就是吃饺子。

包饺子要有肉、有菜,取“有财”的谐音。

剁馅要全家轮流剁,边剁,边说“剁小人”。

在除夕之夜,还有守岁的习俗。

守岁就从吃年夜饭开始,大家慢慢地吃,一边畅谈,一边品尝美酒,直到深夜。

而在午夜12点的钟声响起时,大家就会一起欢呼,吃饺子,喜迎新年的第一天。

8、大年初一:拜年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开始拜年,北京的庙会也都在这一天开始。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初一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现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

老北京人对拜年非常重视。

接待的人家要准备食盒,里面放着各式干果,称为“吉利果”。

不论来多少拨儿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满,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9、大年初二:拜财神借元宝

初二早上,天没有亮的时候就要起床,煮馄饨吃,因为馄饨长得象元宝。

初二这一天,是老北京人拜财神的日子。

商家一般拜武财神——关公。

百姓家拜比干。

因为百姓认为比干没有心了,一定没有私心,办事一定能公正。

老北京人到庙里面借“元宝”,以求新的一年万事顺利。

北京春节的习俗有什么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过年的时候,各地都有各地的风俗习惯。

作为首都的北京,更是有着多种习俗。

那么下面这些老北京人过春节的习俗,不知道大家了解多少呢?

祭灶神贴年画芝麻秸“踩岁”拜年1、祭灶神

祭灶神指的是在腊月二十三这天,为贴在厨房里的灶王爷供上糖瓜。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所以在小年这天,糖瓜儿是咱北京人必吃的。

为什么在小年这天要吃糖瓜儿呢?这就跟不得不提到一个人物了——灶王爷。

咱北京人过去讲究廿三那天要祭灶王,所以会买些用麦芽糖做的祭灶糖如糖瓜、关东糖供着。

据说每年小年这天,灶王爷都要升天到玉皇大帝那儿去禀报每个人这一年的功与过,所以为了请灶王爷多多美言,又为了不让粘上灶王爷的嘴不让他多说,所以咱北京人这天会用糖瓜儿关东糖供奉他。

因此咱北京也有这么一句歇后语:“灶王爷升天——好话多讲”。

2、贴年画

在我国农历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际,人们都讲究在大门口贴上门神画像和大红的春联,借此来保佑家宅平安。

贴年画可以为居室增加欢天喜地过新年的气氛,也有美化住宅环境、象征生活幸福美满之意。

旧时每逢春节将至,北京除了一些书店或文具店会出售年画外,常可见到一些身背大包袱的个体小贩走街串巷叫卖年画。

他们会用一块大布包着年画,选定人流较多之处,就地打开大包袱叫卖,不少市民听到吆喝声皆纷纷前来购买。

那时的年画内容主要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刘海砍柴”、“胖娃娃抱金鱼”及四扇屏等,其中以天津杨柳青及山东潍坊的木版年画最受人青睐。

因当时很少有现在的日历,故卖年画者也捎带出售传统的老皇历。

3、芝麻秸“踩岁”

农历腊月三十是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

老北京人历来将这一天视为正式的年禧,人们辞旧迎新的主要庆典活动都集中在这一天。

年三十儿正午前,一些大户人家会将芝麻秸从院内各屋屋门的甬路,一直铺到大门口。

家人出入,踩踏其上,噼里啪啦。

据说,此举最早是为了防盗,后来演变成“踩岁”的习俗,寓意踩去旧岁迎新岁。

“岁”与“祟”谐音,所以也有辞旧迎新之际踩掉、踩烂邪魔外祟的意思。

另外,芝麻秸也是吉祥之物,俗话说:“芝麻开花节节高”。

踩在其上,取节节高升之意。

4、拜年

初一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要开始拜年,北京的庙会也都在这一天开始。

按照老北京的习俗,初一这一天,女婿要先看岳父岳母,现在一般都是初二的时候,女儿女婿才回娘家拜年。

老北京人对拜年非常重视。

接待的人家要准备食盒,里面放着各式干果,称为“吉利果”。

不论来多少拨儿人拜年,食盒里面一定要满,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和祝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