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傣历年风俗,傣族的风俗和节日有哪些?
参考 网络转载 时间:2024-03-14傣族傣历年风俗目录
傣族的节日习俗
傣族的风俗和节日有哪些?
傣族有哪些习俗?
。
1. 水灵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傣族人会在河边或水塘边举行水灵节,祈求水神保佑,丰收平安。
。
2. 泼水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至十五,傣族人会在这一段时间内欢庆泼水节,用水泼洒身体,祈求冰清玉洁的心灵。
。
3. 赛龙舟:每年农历五月五日,傣族人会在河边或湖泊中举行赛龙舟比赛,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
4. 火把节: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三日,傣族人会在这一天点燃火把,绕着寺庙或村庄跳舞,祈求消灾避邪。
。
5. 新年: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傣族人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赛跑、跳舞、喝酒等,祈求新年吉祥如意。
。
6. 婚礼:傣族婚礼通常在农历六月至十月之间举行,婚礼过程中会有各种传统仪式,如拜堂、敬茶、献花等。
。
7. 葬礼:傣族葬礼有一系列传统仪式,如送行、祭拜、火葬等,表示对逝者的敬意和怀念。
。
以上是傣族的一些历年风俗,这些传统节日和仪式不仅是傣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
傣族的节日习俗
1.傣族摆晶(傣历新年节)
傣历新年节即一月节,傣语称为“摆晶”,是傣族的传统节日。
佛教语称为“摆嘎亭”,傣历一月初一(同汉族农历十月初一)是傣历岁首,古时以本月第一个属马日为元旦。
此节,傣族民间有守岁的习俗,旧时又以封建领主土司或寨子头人为主。
2.傣族尝新米节
傣历二月(傣语为“冷甘”),傣家人把打好扬净的稻谷收入谷仓,傣族家家户户都择吉日祭祀布唤毫和牙唤毫(谷神爷爷和谷神奶奶),品尝打下来的新米,这就是傣族尝新米节,为傣族的传统节日。
3.傣族巡田坝节
云南省绿春一带民间傣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三日举行。
巡田坝意在迎春。
节日里,傣族人个个穿着节日盛装,汇集到枝叶繁盛的大青树下,围成一个花环形。
在一阵锣鼓声中,傣族人的庆祝活动开始。
歌手们一边唱歌,一边跳起了传统的对扭舞。
4.傣族彩蛋节
是傣族儿童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十举行。
节日当天,傣族每家的小孩胸前都挂着一个小兜,里面装着几个染成黄、红、绿、紫等色的熟鸡蛋。
他们成群结队地到村旁的树阴下或小河边游玩,之后,在一起聚餐,把各自带来的彩蛋的蛋白吃掉,留下蛋黄带回家中给自己的父母或兄长吃,表示对自己的父母或兄长的尊敬。
5.傣族泼水节
又称“楞贺尚罕”。
傣语即六月新年或傣历新年,云南省傣族的传统节日。
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举行。
傣族泼水节的节期三至四天。
第一天,傣语叫“腕多桑刊”,意思是送日。
这天傣族人们到寺院拜佛,并在寺院里用沙子堆起三五座宝塔形沙堆,高约三四尺,塔尖插八根缠着彩纸的竹枝,人们围坐在周围,聆听诵经和历史传说。
傣族的风俗和节日有哪些?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
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
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傣族,又称泰族、掸族等,民族语言为傣语(泰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
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过去傣族普遍信仰南传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
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
于各地在社会发展上有所不同,因而在家庭婚姻形态上也有差异。
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
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傣族分布在中国、印度、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
2000年,傣族在中国境内共有115.9万人。
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和孟连两个自治县。
其余的散居在景东、景谷、普洱、澜沧、新平、元江、金平等30多个县。
边疆傣族地区与缅甸、老挝、越南接壤。
关门节、开门节:
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
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在这两个节日当天,各村寨的男女老少都要到佛寺举行盛大的赕佛活动,向佛像佛爷敬献美食、鲜花和钱币,在佛爷佛像前念经、滴水,以求佛赐福于人。
从关门节到开门节的3个月内,是“关门”的时间,为一年中宗教活动最频繁的时期。
礼佛,听佛爷讲经,7天一小赕。
晚上要放火花、爆竹、高升(孔明灯),举行“赶摆”。
关门期间,男女青年可以谈情说爱,但不能结婚,不能外出;待“开门”后方能结婚和外出。
泼水节:
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
时间在傣历6月下旬或7月初(公历4月中旬)。
约在农历清明后十日举行,它象征着“最美好的日子”。
节期一般是3天。
头两天是送旧,最后一天是迎新。
节日清晨,傣族村寨的男女老幼沐浴盛装到佛寺赕佛,并在寺院中堆沙造塔4、5座,大家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
之后,妇女们各挑一担水为佛像“洗尘”。
佛寺礼毕,青年男女退出,相互泼水祝福。
接着成群结队四处游行,泼洒行人以示祝福。
西双版纳每年过泼水节的时候,傣族群众都要在澜沧江举行声势浩大的龙舟赛,赛后就将龙船拆散放进佛寺的竹楼里保管,待第二年泼水节到来之前,再把拆散的龙船拼装起来,拼装龙舟就称之为“旱黑”。
花街节:
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
这天,上千名青年男女从周围的村寨汇集到花街。
节日的花街热闹非凡,身着盛装的小卜少(少女)排成长队,款款走过花街,竞妆比美,风情无限;小伙子们则瞪大眼睛寻找意中人。
如果情投意合,两人就相约到凤尾竹下荔枝丛中,姑娘解下腰间的秧篾饭,掀开青翠的芭蕉叶,只见喷香的糯米饭用鲜花汁染成了一半金黄一半鲜红,以芭蕉叶相隔一层又一层盛满猪脊肉、油炸干黄鳝、腌鸭蛋等美食。
两人一起吃着,说着情话。
吃完秧蔑饭,提亲成婚的大事也就定下了。
婚礼:
德宏和内地傣族地区的家庭婚姻具有更为鲜明的封建色彩,婚姻完全建立在买卖和包办的基础上。
一般彩礼合三百元,还有其他名目繁多的费用,如要负担“开门钱”、“关门钱”、“拜堂钱”、“佛爷费”、“认亲费”、“媒人费”等,达十几种。
这实质上成了妇女的身价。
不少家庭贫困的青年男子,由于无法负担这一笔费用,便采取了偷亲、捡婚的形式,即男女双方感情成熟后,确定“抢婚”日期。
男青年倍其伙伴,身带砍刀、铜钱,到预定地点埋伏,待姑娘走来,“抢”着就跑。
姑娘假意呼喊通知家人,男方将铜钱撤下逃去。
既成事实便托媒人到女方家提亲,双方邀请头人、亲友会商解决,聘礼定后,才正式过门成亲。
此外,在这些地区,入赘的现象也较普遍,但在性质上和西双版纳已完全不同,它不是原始习俗的遗留,而是封建婚姻的产物。
入赘的人社会地位极低,他们的子女没有财产继承权。
傣族有哪些习俗?
1.节日:
2.傣族的节日,多与宗教活动有关。
主要节日有关门节、开门节、泼水节等。
(1)关门节、开门节:关门节,傣语“毫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9月15日(公历7月中旬)。
开门节,傣语称“翁瓦萨”,时间固定在傣历12月15日(公历10月中旬)。
(2)泼水节:傣历年——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傣语称“桑勘比迈”或“楞贺桑勘”,意为六月新年。
(3)花街节:花腰傣最隆重的节日要数农历正月十三的“花街节”。
2.婚姻:
傣族家庭与婚姻在历史上的鲜明特点是等级内婚。
土司之间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盛行一夫多妻。
土司还凭借权势,随意凌辱农民妻女。
广大农民实行父权制的一夫一妻小家庭,家庭成员为父母与未婚子女。
3.丧葬:
傣族通行土葬,但具有明显的阶级差别,贵族与贫民的葬地是严格分开的。
和尚、佛爷死后,先行火葬,再用瓦罐盛骨灰埋于寺后。
元江、新平等地的傣族,普遍崇拜龙树、龙神,元江江边傣族每年农历3月祭龙树时,全村要杀红牛,杀前在红牛身上用白灰画成花纹,还要在牛身上披红绿布。
同月还要杀猪祭“天公地母”,以求保佑牲畜平安。
扩展资料:
中国傣族按分布地区有傣泐、傣那、傣亚、傣绷、傣端等自称。
西双版纳等地自称“傣泐”,德宏等地自称“傣那”,红河中上游新平、元江等地傣族自称“傣亚”,瑞丽、陇川、耿马边境一线的自称“傣绷”,澜沧芒景、芒那的为傣绷支系。
汉族称傣泐为水傣,傣那为旱傣,傣亚为花腰傣。
公元10-11世纪,傣族在缅甸北部建立起了名为“勐卯龙”的国家,即中国史籍中记载的麓川政权。
1229年,桑龙进入今印度阿萨姆地区。
一般认为,傣文源于古印度文字系统,其形成与佛教东传及傣族信仰小乘佛教有直接关系,但具体源于何种文字系统存在争议,主要由源于巴利文和格兰地字母两种观点,更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八世纪传入古印度的婆罗米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