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侗族服饰和风俗,侗族民族风俗的作文 !

侗族服饰和风俗,侗族民族风俗的作文 !

时间2024-03-14 05:26:06 参考 会员推荐

侗族服饰和风俗目录

侗族的习俗?

侗族民族风俗的作文 !

苗族侗族节日

侗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侗族服饰和风俗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

侗族服饰。

侗族服饰以青、黑、白、红、绿为主色调,采用手工织造的棉、麻、丝等纺织品制成。男女服装风格不同,男子穿着蓝色长衫、黑色马裤和黑色布鞋,头戴黑色斗笠;女子则穿着花格子、红色或蓝色短衫、黑色裙子和蓝色布鞋,头戴银饰花环或银冠。

侗族服饰以其精美的刺绣和银饰而著名,侗族女子常常在服装上绣上各种花草、动物等图案,特别是在领子、袖口和下摆处绣上银线,体现出侗族女子的精湛刺绣技艺。

侗族风俗。

侗族有着独特的传统风俗和文化习惯。他们喜欢在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这段时间里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祖、舞龙、打鼓等。此外,侗族还有“吃新节”、“赶山节”、“划龙舟”等传统节日。

在侗族传统婚礼中,男方要先向女方送出“花牌”,女方接受后即意味着答应婚事。婚礼当天,男方要穿上精心制作的红色长衫,女方也要穿上崭新的红色嫁衣,两家人共同举行盛大的婚礼仪式。

总之,侗族服饰和风俗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之一。"。

侗族的习俗?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黎平、从江、榕江、天柱、锦屏,湖南的新晃、靖县、通道和广西的三江、龙胜等县。

来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

信仰多神,崇拜自然物。

主要从事农业,兼营林木。

以生产鱼粳稻为主,善用稻田养鱼。

林业以产杉木著称。

侗族有自已的语言,多通汉语。

原无文字,1958年设计了以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有自已的民间戏曲——侗戏。

侗族的箫与笛是中国传统的乐器之一。

侗族还以建筑艺术见长。

每个寨子都有造型别致的木楼。

这种不用一钉一铆的木结构建筑吸收了中国古代亭台、楼阁建筑的部分精髓。

习俗 侗族家里来了贵客,通常要拿出最好的苦酒和腌制多年的酸鱼、酸肉及各种酸菜进行款待,因而有“苦酒酸茶”待贵客之说。

侗族民间用鸡、鸭待客时,首先主人要把鸡头、鸭头或鸡爪、鸭蹼敬给客人。

客人应双手接过,或转敬给席上的长者,以表示主客之间互相尊重,以诚相待。

到侗族家里做客,食用腌鱼时,主人将一堆酸鱼块放入客人碗中,但客人最好不要吃光,留1、2块,以表示“有吃有余”。

生诞婚丧之日,都要进行不同规模的宴客活动。

在广西三江地区的侗族民间,婚后妇女头胎儿女诞生,都有以“三朝酒”祝贺之习。

“三朝”指三天,即在小孩生卜后十天内,选其中二个单数日子,如:五、七、九(有的地方生男选单日,生女选双日),进行祝贺。

孩子周岁时,还要喝对周茶(有的吃周岁酒)。

食俗 大部分地区日食三餐,也有部分地方有日食四餐之习,即两茶两饭。

两茶是指侗族民间特有的油茶。

油茶是用茶叶、花、炒花生(或酥黄豆)、糯米饭,加肉或猪下水、盐、葱花等为原料(有的地方还加菠菜竹蒿),制成的汤状稀食,既能解渴,又能充饥,故常称“吃油茶”。

日常蔬菜十分丰富,除鲜食南瓜、苦瓜、韭菜外,大部分腌成酸菜。

如:酸黄瓜、酸罗卜、酸刀豆、酸蕨菜等。

侗族日常菜肴以酸味为主。

不仅有酸汤,还有用酸汤做成的各种酸菜、酸肉、酸鱼、酸鸡、酸鸭等。

相传腌酸菜始于宋代。

制作酸菜有坛制和筒制两种,坛制是指将淘米水装入坛内,置于火塘边加温,使其发酵,制成酸汤,然后用酸汤煮鱼虾、蔬菜,做为日常最常见的菜肴。

民间经常食用的虾酱也多以坛制作。

腌鱼、腌猪排、牛排及腌鸡鸭则以筒制为主。

筒有木桶和楠竹筒两种。

制作腌鱼以入冬最佳,腌渍时间越长,其味越醇。

鱼虾除大量酸食外,亦常鲜食。

侗族成年男子,普遍喜爱饮酒,所饮酒类大都是自家酿制的米酒,度数不高,淡而醇香。

节庆 侗族传统节日各地日期不一,节日饮食常和宴客活动联系在一起。

新婚节: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卯日是侗族人的“新婚节”,常有数十对青年男女在这一天成亲,类似今天的“集体婚礼”。

贵州剑河县小广、化敖等地还保留此风俗。

   架桥节:相传侗族祖公祖奶因架桥发子发孙,架桥的日子正好是二月初二。

侗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个日子,把这一天定为架桥节。

侗族民族风俗的作文 !

侗族民间建筑多为木结构。

屋壁用杉木板安装,有的喜用桐油漆刷外壁。

屋顶用杉木皮或瓦覆盖,屋檐洁白,有的还雕有花鸟图案。

以三间三层为一幢最常见,中间的一间为堂屋,作为供奉祖宗专用,左右间可分成二至三间作火塘、卧室、厨房,楼上作粮仓和客房。

有的屋旁加偏厦或一间配房,作煮猪食或做碓房、柴房之用。

一般二至三小房家庭同住一幢大房子。

多半男住楼上,女住楼下。

锦屏启蒙地区,楼上住人,楼下喂养牲口。

侗族又有南侗和北侗之分,南部侗族服饰十分精美,妇女善织绣,侗锦、侗布、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极富特色。

女子穿无领大襟衣,衣襟和袖口镶有精细的马尾绣片,图案以龙凤为主,间以水云纹、花草纹。

下着短式百褶裙,脚登翘头花鞋。

发髻上饰环簪、银钗或戴盘龙舞凤的银冠,佩挂多层银项圈和耳坠、 手镯、腰坠等银饰。

三江侗族女子穿长衫短裙,其长衫为大领对襟式,领襟、袖口有精美刺绣,对襟不系扣,中间敞开,露出绣花围兜,下着青布百褶裙和绣花裹腿、花鞋,头上挽大髻,插饰鲜花、木梳、银钗等。

洛香妇女春节穿青色无领衣,围黑色裙,内衬镶花边衣裙,腰前扎一幅天蓝色围兜,身后垂青、白色飘带,配以红丝带。

男子服饰为青布包头、立领对襟衣、系腰带,外罩无纽扣短坎肩,下着长裤,裹绑腿,穿草鞋或赤脚,衣襟等处有绣饰。

侗族的马尾背扇堪称一流绣品,其造型古老、绣工精制,图案严谨,色彩富丽,充分展示出侗族女子的聪慧和高超技艺。

侗族饮食均以大米为主粮,人们犹喜糯食。

亲友来访,常以糯食相赠;婚嫁吉日礼品多为糯米所作,节庆的粽子、糍粑无不以糯米为本。

南部地区山坡多,田地远,糯米饭既便携带,且不易馊,很多村寨以糯米为主粮。

糯米分红糯,黑糯、白糯、长须糯、秃壳糯、旱地糯、香禾糯等类,同类又分不同品种。

其中"香禾糯"是糯中之王,有"一家蒸饭全寨香"的赞誉。

糯饭的食用,因其粘性大,不便以碗盛食,须得洗手干净,捏饭成团,正中史料中"以手搏饭"的记载。

食用时,亦与食馍不用碗而以手抓同一道理。

这就是侗族,一个奇异的民族。

苗族侗族节日

侗族:侗族人民大都穿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喜青、紫、白、蓝色。

黑青色多用于春、秋、冬三季,白色多用于夏季,紫色多用于节日。

女裙不分季节,多用黑色。

讲究色彩配合,通常以一种颜色为主,类比色为副,再用对比性颜色装饰。

主次分明,色调明快而恬静,柔和而娴雅。

苗族:苗族的衣服又叫苗服,黔东南苗族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

苗族服饰从总体来看,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花团锦簇,流光溢彩,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

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

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

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从用色上看,她们善于选用多种强烈的对比色彩,努力追求颜色的浓郁和厚重的艳丽感,一般均为红、黑、白、黄、蓝五种。

从构图上看,它并不强调突出主题,只注重适应服装的整体感的要求。

从形式上看,分为盛装和便装。

盛装,为节日礼宾和婚嫁时穿着的服装,繁复华丽,集中体现苗族服饰的艺术水平。

便装,样式比盛装样式素静、简洁,用料少,费工少,供日常穿着之用。

除盛装与便装之分外,苗族服饰还有年龄和地区差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