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阿昌族的风俗的饮食,阿昌族服饰、饮食、民俗

阿昌族的风俗的饮食,阿昌族服饰、饮食、民俗

参考 开源网站 日期:2024-03-13 09:38:05

阿昌族的风俗的饮食目录

阿昌族饮食习俗简介

阿昌族服饰、饮食、民俗

阿昌族的饮食习惯知多少

阿昌族的饮食以米饭、玉米、豆类、蔬菜、水果、肉类和鱼类为主要食物。他们喜欢吃烤肉和烤鱼,也会用腌制的方式保存食物。阿昌族的传统饮料是米酒,它是用糯米、小米或玉米酿制而成,味道甜醇。在一些重要节日和庆祝活动中,阿昌族人会准备一些特别的食物,如粽子、糯米饼、油炸糕等。此外,阿昌族还有一种特殊的食材叫做“娃娃菜”,它是一种生长在山地上的野菜,味道清香可口,是阿昌族饮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阿昌族饮食习俗简介

羌族主要生活在中国南部的云南省。

羌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闻名。

生活在边境地区的阿昌族主要吃米饭,夹杂着土豆和玉米。

米粉也常用来做百色,米粉当主食。

鱼饵丝的吃法很简单,用开水烫一下就行了,捞出来加调料。

昌人以大米为主食,也用米粉做白食,以米粉为主食。

鱼饵丝的吃法很简单,用开水烫一下就行了,捞出来加调料。

昌人喜欢吃芋头。

据说在古代庆丰的收获季节,杀狗和吃芋头是必不可少的。

常族妇女多做豆腐和豆粉,而豌豆常被用来做食品凉粉。

肉类主要来自饲养的猪和牛。

猪肉喜欢做水煮猪肉米粉。

猪宰杀后,用稻草或秸秆将猪皮烧黄,刮去洗净,然后切碎拌入醋、蒜、辣椒等调味品,与米粉一起食用。

稻田养鱼是日常食用鱼类的主要来源。

鲜鱼通常是油炸或油炸,然后用水和辣椒煮。

清蒸,上菜。

最显著的特点是酸辣杂粮鱼。

咸菜,泡菜,豆豉一年四季必备,多餐。

酒是白族人民常年饮用的饮料。

女性常喝糯米制成的甜酒,香气浓郁,味道甘甜。

成年人和老年人多喝点酒。

目前大部分阿昌族都做了蒸馏酒。

酸菜是阿昌族必不可少的一道菜,但常见的酸菜是酸笋和咸菜。

酸笋在春秋两季腌制。

当竹笋发芽,长到30厘米左右高时,可将竹笋连根砍下,剥去外壳,切成丝状笋或笋,放入陶罐中,撒上盐,放在壁炉边上烤几天。

酸味可以和食物一起吃。

酸笋可以单独吃,也可以和其他鱼、蔬菜一起煮。

很好吃,吃的人都夸。

一份十字米粉。

也就是说烤生猪肉和米粉。

方法是将猪肉放在火上烤至半熟,切成小块,拌以醋和醋,并加入各种调料,如磨碎的花生、猪肝、猪脑和粉丝,如大蒜、胡椒、香菜、豆粉和生姜。

吃的时候把米粉捏在手里,然后把肉放在手上拌在一起吃,故名“过米粉”。

米粉软滑,不结块,不粘手,肉馅混在一起,不沉底,不漂浮,均匀分布在米粉中,味道鲜美,酸甜可口,风味独特。

阿昌族服饰、饮食、民俗

  阿昌族热情好客,尊老爱幼,有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

有客来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饭礼让上座,如客人年轻,辈分小可推辞坐边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礼让就接受。

  阿昌族待客有劝饭习俗,无论会喝酒、喝茶否,忌讳客人不接受;遇劝饭时,无论已饱否都应伸双手捧碗相接;双手接递或起身行礼,视为恭敬。

通常劝饭是象征性的,通过劝饭讲情说意,乃至唱劝饭山歌抒情,表示欢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缘由。

  阿昌族解除婚约婚誓,须退回盟誓的相片及头发。

忌烧毁相片、头发,否则认为照片及头发烧毁后,人会大病乃至会疯。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

有招婿入门习俗,上门男子须改名随女方姓。

婚礼举行3天。

在婚礼中新娘、新郎逐桌去敬糖茶,客人喝毕放少许钱币于杯中。

  阿昌族男女青年结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请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并摆上一盘用猪脑拌制的凉菜,酒宴后舅舅要送新娘一条约4.5千克的带猪尾巴的后腿,称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远不忘娘家的养育之恩。

  阿昌族历史上曾有抢婚和逃婚和习俗。

抢婚一般由以下两种原因引起:一是男女深恋,但女方父母不同意,两人只好商定由男方来抢婚,造成既成事实后,迫使女方父母同意;二是订下婚约后姑娘反悔,男方不甘心,只好强抢,迫使姑娘就范。

逃婚一般发生在双方父母都不同意的情况下,恋人只好双双逃走,以此争取婚姻的自由。

  上述习俗由于时代的变迁和观念的变化,现已基本绝迹。

  阿昌族结婚按长幼顺序进行,如长子未婚,次子和次女也不能结婚,姐姐未嫁,妹妹和弟弟也不能先于姐姐结婚。

如弟妹先于哥姐结婚,则要举行"跨越礼"和给哥姐一些钱,以对哥姐表示道歉和尊敬。

  阿昌族的小伙子在娶亲的时候,要请两个手脚麻利,动作敏捷的陪郎帮着撑雨伞。

因为当新郎要进姑娘家的堂屋时,新娘寨子的年轻姑娘们都要从廊檐两旁向他泼清水,如果新郎被淋湿了,就会被人看不起;如果新郎滴水未沾,连陪郎也会得意骄傲。

  据说,这伞是保护新郎免遭伤害的工具。

在很久以前,有个阿昌族的小妹妹叫腊咪,在她六七岁时父母双亡,靠着哥哥过日子。

十六岁时,两个哥哥分家,她便跟大哥在一起生活。

  有一天,外寨一家叫腊纳的来向腊咪的哥哥提亲。

因为要娶腊咪的这个小伙子平时娇生惯养,脾气不好,甚至连开销都不会算。

为了能娶到腊咪,腊纳家的财礼给得十分丰厚,兄弟俩一算,除了办嫁妆外还能剩下一些用,也就爽快地答应了。

  腊咪看不上这个小伙子,她喜欢一个叫腊舍的年轻人。

一次对歌后,俩人交换了定情物,并约定了下次见面的日子。

腊咪的两个哥哥知道腊舍把妹妹拐走了,而且腊舍家也送齐了财礼,心里很不情愿。

两个嫂子见腊咪找了这样一个标致能干的小伙子也很嫉妒,就火上浇油,于是兄弟俩就想害死腊舍。

  认亲的那天,天还很早,腊舍就到了腊咪的寨子。

但腊咪的两个哥哥不让他进门,说"腊舍是晚上把人领走的,天黑了才能让他进家门。

"   好容易等到天黑下来,腊舍的伙伴放着鞭炮,吹着唢呐,热热闹闹地进了腊咪家,腊舍高高兴兴地走上坷头,正想拱手作揖,突然几盆冷水从廊檐两旁劈头盖脑地泼下来,只见眼前闪来两条白光,腊舍一声惨叫就倒下了。

腊咪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把自己勒死了。

  后来,人们为了保障新郎的人身安全,就在新郎到达新娘家门口时撑起伞来遮住新郎,叫做:伞护新郎保全身。

因此,这种特殊用处的伞实际是阿昌族新郎的护身符。

  丧葬   阿昌族行土葬。

少数患恶病或妇女难产而亡者,须先行火葬再棺木土葬。

死于寨外者,忌抬回寨内。

人死后殓棺时尸体忌人、猫、狗等动物跨越。

死者可带生前喜爱之物殉葬,但忌带金属物,故死者生前镶牙也得敲掉。

  阿昌族在举行丧礼时多由"活袍"主持,彻夜诵经,敲锣奏哀乐,高唱"孝歌"。

出殡后,禁忌动锣、抬丧棒等,否则认为寨中又会死人。

阿昌族的饮食习惯知多少

阿昌族以米饭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饵丝、米线作为主食。

饵丝食用方便,食用时只需在沸水中稍烫一下,捞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头,传说古代庆丰收时,杀狗和吃芋头必不可少。

阿昌族妇女大都会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凉粉供食。

肉食主要来源于饲养的猪和黄牛。

猪肉喜欢用来作火烧生猪肉米线,即将猪宰杀后用麦秆或稻草将猪皮烧黄,刮洗干净,然后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与米线一起食用。

稻田养鱼是日常吃鱼的主要来源,食用时多将鲜鱼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

以酸辣谷花鱼(栽秧时将鱼苗放入田内,谷熟后取鱼,称谷花鱼)最具特色。

腌制的咸菜、卤豆腐、豆豉常年必备,每餐不少。

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断的饮料,妇女常饮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浓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饮白酒。

现在大多数阿昌族都已会用蒸馏法制作烧酒。

扩展资料:

阿昌族的节日

阿昌族各地节日众多。

从阿昌族的民族节日里可看到受汉、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响。

户撒阿昌族的节日比较多,有赶摆、泼水节、进洼、出洼、烧白柴、火把节、换黄单、过新年、浇水花等,这些节日与小乘佛教信仰有关。

其中,“做摆”活动近年来规模越来越大,也是各村寨及阿昌族与傣族民间交往的重要方式。

阿昌族最隆重的民族节日是“阿露窝罗节”。

它是根据阿昌族人民的意愿,将原梁河地区阿昌族纪念传说中的人类始祖遮帕麻与遮米麻的民族宗教节日“窝罗节”与陇川户腊撒一带阿昌族传统的小乘佛教“会街节”统一起来的节日,“阿露窝罗节”于每年公历3月20日—21日举行,

节日标志为青龙、白象。

从1994年3月20日开始,每届节期,各地阿昌族欢庆节日,各村寨、各支系互派代表,共祝佳节。

节日内容丰富多彩,

阿昌族不仅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宾朋展示他们的人才、歌舞、服饰,还举行各种联谊比赛活动,早已突破了宗教的局限,朝着传承民族文化,加强经济交流,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方向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阿昌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