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民族风俗有哪些,中国民族习俗
来源 知识库 发布: 2024-03-08 07:15:04我国的民族风俗有哪些目录
中国的民间习俗有哪些?
中国民族习俗
中国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
1. 春节: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之一。
。
2. 中秋节:也称为“月饼节”,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
3. 端午节:也称为“龙舟节”,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
4. 清明节:也称为“扫墓节”,通常在农历四月初四或初五庆祝,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
。
5. 腊八节:通常在农历十二月初八庆祝,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以喝腊八粥为主要习俗。
。
6. 重阳节:通常在农历九月初九庆祝,是中国传统的节日之一,以登高、赏菊为主要习俗。
。
7. 除夕:即农历年的最后一天,是中国春节前夜,家庭团聚、吃年夜饭、放烟火等是主要习俗。
。
此外,中国还有很多地区特有的节日和民俗习惯,如端阳、腰鼓节、火把节、苗族的姑娘节等等。"。
中国的民间习俗有哪些?
吃年糕、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跳钟馗
中国民族习俗
1.藏族 藏族主要分布在西藏,其余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地。
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献“哈达”是藏族对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礼节,献的哈达越长越宽,表示的礼节也越隆重。
对尊者、长辈,献哈达的时候要双手举过头,身体略向前倾,把哈达捧到座前。
对平辈,只要把哈达送到对方手里或手腕上就行;对晚辈或下属,就系在他们脖子上。
如果不鞠躬或用单手送,都是不礼貌的。
接受哈达的人最好做和献哈达的人一样的姿势,并表示谢意。
藏民在见面打招呼时,点头吐舌表示亲切问候,受礼者应微笑点头为礼。
有客人来拜访,藏民们等候在帐外目迎贵客光临。
藏民们见到长者或尊敬的客人,要脱帽躬身45度,帽子拿在手上接近地面;见到平辈,头稍低就行,帽子拿在胸前,以示礼貌。
男女分坐,并习惯男坐左女坐右。
藏民对客人有敬献奶茶,酥油茶和青稞酒的礼俗。
客人到藏族家里作客,主人要敬三杯青稞酒,不管客人会不会喝酒,都要用无名指蘸酒弹一下。
如果客人不喝、不弹,主人会立即端起酒边唱边跳,前来劝酒。
如果客人酒量小,可以喝一口,就让添酒。
连喝两口酒后,由主人添满杯,客人一饮而尽。
这样,客人喝得不多,主人也很满意。
按照藏族习俗,主人敬献酥油茶,客人不能拒绝,至少要喝3碗,喝得越多越受欢迎。
敬酥油茶的礼仪是:客人坐在藏式方桌边,女主人拿一只镶着银边的小木碗放在客人面前,接着提壶或热水瓶给客人倒上满碗酥油茶,主客开始聊天;等女主人再提壶,客人就可以端起碗来,轻轻地往碗里吹一圈,然后呷上一口,并说些称赞茶打得好的话;等女主人第三次提壶时,客人呷上第二口酒;客人准备告辞,可以多喝几口,但不能喝干,碗底一定要留点漂着油酥花的茶底。
藏胞最忌讳别人用手抚摸佛像、经书、佛珠和护身符等圣物,认为是触犯禁规,对人畜不利。
中国的民风民俗有哪些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
1.春节:春节是我国最盛大、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俗称“过年”.按照我国农历,正月初一是“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是一年的开始.传统的庆祝活动则从除夕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每到除夕,家家户户阖家欢聚,一起吃年夜饭,称“团年”.然后一起守岁,叙旧话新,互相祝贺鼓励.当新年来临时,爆竹烟花将节日的喜庆气氛推向高潮.我国北方地区在此时有吃饺子的习俗,取“更岁交子”之意.而南方有吃年糕的习惯,象征生活步步高.守岁达旦,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另外,各地还有互相登门拜年,舞狮子,耍龙灯,演社火,逛花市,赏灯会等习俗.
2.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夜,是我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3.二月二: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就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
4.清明节:清明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的前一天称寒食节.两节恰逢阳春三月,春光明媚,桃红柳绿.寒食节的设立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晋朝“士甘焚死不公侯”的介子推.清明寒食期间,民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郊游等习俗.另外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戴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重五、端五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沐”的习俗.但今天端午节的众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的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大赛,都与悼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清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6.七夕节:每年七月初七,天下的喜鹊在银河上搭成一座鹊桥,牛郎和织女才能相见.这个美好的传说始于汉朝,经过千余年的代代相传,深入人心.这一天,民间有向织女乞巧的习俗.一般是比赛穿针引线,看谁更心灵手巧.因此,七夕又叫乞巧节或女儿节.每到七夕将至,牵牛和织女二星都竟夜经天,直至太阳升起才隐退,因而又被喻为人间离别的夫妻相会.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是一年秋季的中间,因此称中秋节.中秋之夜,除了赏月、祭月、吃月饼,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此夜,人们仰望如玉如盘的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佳节活动极为丰富,有登高、赏菊、喝菊花酒、吃重阳糕、插茱萸等等.重阳节又是“老人节”,老人们在这一天或赏菊以陶冶情操,或登高以锻炼体魄,给桑榆晚景增添了无限乐趣.
9.冬至节:冬至在我国古代是一个很隆重的节日.至今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以示不忘更本,祝福阖家团圆.北方地区冬至有宰羊,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等等.
10.腊八节:腊八节是佛教的节日.这一天是释迦牟尼成佛的日子,又称“成道节”.这一天最重要的活动是吃腊八粥.最早的腊八粥只是在米粥中加入红小豆,后来演变的极为复杂考究,主料有白米、黄米、江米、小米、菱角米等数十种,添加核桃、杏仁、瓜子、花生、松仁、葡萄干、桂圆肉、百合、莲子等,通宵熬煮,香飘十里.
11.除夕: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普通人家尽量争取团圆,全家围
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
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