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立夏有什么风俗,南通过节的习俗,要图文并茂。
发布2024-03-07 04:14 参考 会员推荐江苏立夏有什么风俗目录
立夏节气的风俗活动有哪些?
南通过节的习俗,要图文并茂。
各地立夏饮食习俗有哪些
江苏立夏的风俗主要有以下几种:。
。
1.吃立夏粥:江苏地区有吃立夏粥的习惯,这种粥一般由红枣、桂圆、芡实、薏米、糯米等材料熬制而成,旨在祛暑解渴,增强身体抵抗力。
。
2.祭祀祖先:立夏是传统的节气之一,江苏地区也有祭祀祖先的习俗,祭祀仪式一般在家庭内进行,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恩之情。
。
3.插茱萸:江苏地区还有插茱萸的习俗,茱萸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被认为具有驱邪、辟邪的功效,插茱萸也是为了祈求平安、祛病健身。
。
4.打马球:江苏地区的某些地方还有打马球的传统,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运动,旨在增强体质、锻炼身体,同时也是一种娱乐活动。"。
立夏节气的风俗活动有哪些?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一般有迎夏仪式、尝新活动、斗蛋游戏、秤人等风俗。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在立夏的这天,古代人们有举行迎夏仪式。
斗蛋,深受孩童喜爱,斗蛋游戏是寄寓人们对孩童的美好祝愿。
秤人就是人们在空地上放上一杆秤,无论是老人还是孩童都可以坐上去,负责秤人的人则要说着不同的吉利话。
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七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夏预示着季节的转换,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时间一般在每年公历的5月5日或6日。
立夏以后,中国江南地区气温回升快,降雨量和降雨的天数都会明显增多。
民间风俗:
1、迎夏仪式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
深层次上,廿四节气反映了四时“气”的变化,气的变化关系到自然节律变化,立夏阳气渐长,万物随阳气上升而茁壮成长。
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
在立夏的这天,古代人们有举行迎夏仪式。
2、尝新活动
在江浙一带有“立夏尝新”的风俗。
苏州地方有“立夏见三新”的谚语。
“三新”指新熟的樱桃、青梅和麦子。
人们先以这“三新”祭祖,然后人们尝食。
同时,苏州立夏还要吃海蛳、面筋、白笋、荠菜、咸鸭蛋、青蚕豆,各家酒店立夏这天对进店的老顾客奉送酒酿、烧酒,不取分文,因此也把立夏叫做“馈节”。
无锡民间历来有“立夏尝三鲜”的习俗。
三鲜分地三鲜、树三鲜、水三鲜。
地三鲜即蚕豆、苋菜、黄瓜(或有元麦、蒜苗为其一);树三鲜即樱桃、枇杷、杏子(或有梅子、香椿头为其一);水三鲜即海蛳、河豚、鲥鱼(或有鲳鱼、黄鱼、银鱼、子鲚鱼为其一)。
在常熟,人们立夏尝新,食品更为丰富,有“九荤十八素”的说法。
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们仍然保留着立夏吃乌米饭的古老习俗,乌米饭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是采集野生植物乌桕树的叶子煮汤,用此汤将糯米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放入木甑里蒸熟而成。
3、斗蛋游戏
“立夏蛋,满街甩”,斗蛋通常是小孩子们的游戏。
要用熟鸡蛋,一般是用白水带壳煮的囫囵蛋(蛋壳不能破损),经冷水浸过,然后装在用彩色丝线或绒线编成的网兜里,让孩子挂在脖子上。
斗蛋的规则挺简单,说白了就是“比比谁的蛋壳硬”:大家各自手持鸡蛋,尖者为头,圆处为尾,蛋头撞蛋头,蛋尾击蛋尾,一个一个斗过去,斗破了壳的,认输,然后把蛋吃掉,而最后留下的那个斗不破的小强,被尊为“蛋王”。
至于为什么要斗蛋,民间的说法是:“立夏胸挂蛋,小人疰夏难”。
4、立夏秤人
立夏吃罢中饭还有秤人的习俗。
人们在村口或台门里挂起一杆大木秤,秤钩悬一根凳子,大家轮流坐到凳子上面秤人。
司秤人一面打秤花,一面讲着吉利话。
立夏秤人会对阿斗带来福气,人们也祈求上苍给他们带来好运。
南通过节的习俗,要图文并茂。
江苏南通——立夏习俗(图)
立夏那天,南通时兴孩子胸前挂蛋。
相传瘟神嗜睡,直至立夏之日方醒,散瘟布疫,孩童胸前挂蛋者最甚。
女娲闻讯,与瘟神辩理,瘟神无奈承认,立夏之日,凡孩童前挂蛋者一律不得伤害。
传说虽无从稽考,但这天孩子母亲总要选择个头大的鹅蛋、绿壳的鸭蛋、红通通的鸡蛋,煮熟挂于孩子胸前,同时还留下两句谣谚称:“立夏胸挂蛋,孩子不疰夏。
”疰夏是夏日常见的腹涨厌食,乏力消瘦,小孩尤易疰夏。
立夏之日多食禽蛋,“美食家”们还特地做上一碗甜菜蛋汤。
立夏中午还用箩筐挂秤“称人”,给孩童称体重,有时稍稍在箩筐里放块石头,增加些重量。
称时,秤砣只可向外挂,“不作兴”往里移,报数字逢九就报“十”,图个吉利。
若立夏之日,天气晴朗,回游泳的孩童还得下河洗澡,这一年游水腿肚不会抽筋。
这天,家庭主妇还曝晒被褥、衣服等物。
四月立夏称人
各地立夏饮食习俗有哪些
立夏日,宁波习俗要吃“脚骨笋”,据说吃了能够‘‘脚骨健”(即身体健康)。
“脚骨笋”是用三四寸长的乌笋烧煮的,且乌笋不剖开,吃时要挑两根相同粗细的一 口吃下。
还有就是吃软菜(君踏菜),说是吃后夏天不会长痱子,皮肤也会变得光滑。
湖南长沙人立夏日会吃用糯米粉拌鼠曲草做成的汤丸,叫"立夏羹",当地民谚有"吃了立夏羹,麻石踩成坑”,"立夏吃个团(音同“坨’’),一脚跨过河”,即意喻力大无比,身轻如燕。
上海郊县的人们立夏吃“麦蚕”,即用麦粉和糖制成的寸许长的条状食品,据说,吃了可以免"疰夏"。
湖北通山县人立夏吃泡(草莓)、虫下、竹笋,他们认为"吃泡亮眼、吃虾大力气、吃竹笋壮脚骨’'。
闽南地区的人们立夏吃“下虾面”,就是把海虾放入面条中煮,虾煮熟后变成红色,是吉祥的颜色,且虾与夏谐音,当地的人们以此来表示对夏季的祝福之意。
福建闽东地区的人们立夏吃“光饼",光饼是由面粉加少许食盐制作的。
闽东周宁、福安等地会将光饼用水泡后制成菜肴再食用;蕉城、福鼎等地将光饼分成两半,再夹上炒熟的豆芽、韭菜、肉、糟菜来食用。
浙东农村吃"七家粥”。
七家粥是用左邻右舍的米加上各种豆子及红糖,用一大锅熬成,大家一起分食。
说是吃了这种粥,会邻里和睦,一心忙于耕种。
有的地方有立夏日吃乌米饭的习俗,如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
乌米饭是一种紫黑色的糯米饭,将采集来的野生乌树的叶子煮成汤,再将糯米用这种汤浸泡半天,然后捞出放在木甑里熬煮而成。
据说立夏吃了这种糯米饭能祛风解毒,不会疰夏,还能避免蚊子叮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