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春节风俗习惯,南方过年的习俗特色是怎么样的
来源 共享网站 发布: 2024-03-07 11时南方春节风俗习惯目录
南方春节的习俗?
南方过年的习俗特色是怎么样的
广东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南方春节风俗习惯有以下几种:。
。
1. 贴对联:在春节前夕,南方家庭会用红纸写上对联,贴在门上或窗户上,以祈求家庭幸福平安。
。
2. 饺子宴:在春节期间,南方家庭会围坐在一起吃饺子,象征着团圆和幸福。
。
3. 红包:长辈会给晚辈发红包,表示祝福和喜庆,同时也是一种传统的孝敬方式。
。
4. 舞狮舞龙:南方的舞狮舞龙表演是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活动,寓意着祈求丰收和平安。
。
5. 烟火:在春节晚上,南方家庭会放烟火,象征着驱邪避祸,祈求平安。
。
6. 清洁:在春节前,南方家庭会彻底清洁房屋,以驱逐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的好运。
。
7. 拜年:在春节期间,人们会互相拜年,表示祝福和问候,也是一种传统的社交方式。
。
8. 逛庙会:春节期间,南方的庙会非常盛大,人们会前往观看表演、品尝美食和购买新年用品。"。
南方春节的习俗?
淮阴人有初六给孩子“烤头风”之习俗。
是夜带孩子到田头空地点燃火把,为孩子驱除病邪,边烤边唱:“烤烤头,醒醒脑,烤烤脚,步子矫,烤烤肚皮不拉稀,满身都烤遍,疾病永不见。
”南通人有在家门口或堂前插芝麻秆、冬青、柏枝的习俗,取意生活开花节节高,长年青翠。
在南方有除夕夜围炉的习俗,一家人吃过年夜饭便围炉而坐,嗑着瓜子,看着电视,边吃边聊,述说着一年来的酸甜苦辣。
南方初一要做年糕吃汤圆:南方人过春节讲究的就是大年初一,一定要一家人围在一起吃年糕,做汤圆。
南方过年的习俗特色是怎么样的
南方过年的习俗:
扫尘——民谚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
北方叫扫房,南方叫掸尘。
室内屋外,房间屋后,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干干净净地迎新春。
门画——据《山海经》载称: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时,梦里常听到鬼哭神嚎之声,以至夜不成眠。
这时,大将秦叔宝、尉迟恭二人自告奋勇,全身披挂地站立宫门两侧,结果宫中果然平安无事,李世民认为两位大将太辛苦了,心中过意不去,遂命画工将他俩人的威武形象绘之在宫门上,称为“门神”。
东汉蔡邕《独断》记载,汉代民间已有门上贴“神荼”、“郁垒”神像,到宋代演变为木板年画。
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几经演变,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便是现在的年画了。
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春联——是从两千多年前战国时期的“桃梗”演变而来的。
《淮南子》上说,桃符(即桃梗)是桃木刻成的。
上面刻着灭降福的咒语,一年一换。
五代后蜀皇帝孟昶在过春节时心血来潮,令人将桃树削片,他提笔在上面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
这就是中国最早的春联了。
至于春联这一名称的正式诞生,则在明朝。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金陵后,曾在除夕时下旨:“公卿士庶之家,须写春联一副,以缀新年”。
以后,春联得以推广,沿袭至今过年时,各家各户都要贴春联。
爆竹——春节燃放爆竹之俗始于汉代。
据南梁人宗懔撰写的《荆梦岁时记》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从辟山妖恶鬼。
”古时放爆竹,是用竹子放进火内燃烧,由于竹内空气受热膨胀,便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以此避邪驱鬼,祈盼来年吉祥幸福。
到了唐宋以后,发时了用火药制成的鞭炮。
拜年——据明朝陆容《菽园杂记》记载,拜年习俗最早行于明朝京都。
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
清代时兴在春节时送“拜盒”,即将贺年帖放在精致美观的饰盒里送给亲友,以示庄重。
今日中国民间,“拜年”已成为一种传统习俗,至亲爱友和同事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
广东过年的风俗有哪些?
“年三十晚行花街,行过花街先过年”,对于老广州人来说,行过花街才是年。
行过花街,广东人习惯在腊月二十八搞清洁迎新年,即“年廿八洗邋遢”洗去一年的纤尘和污垢,祈盼新年。
美好的节日,当然少不了美食,广东人会在二十九这天蒸年糕、炸煎堆,寓意“步步高升”。
到了年三十,全家一起贴春联、吃团年饭,晚上十二点整,要放鞭炮接财神。
大年初一就到了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长辈们这天会派利是,也就是发压岁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