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维吾尔族的风俗来源,新疆维吾尔族风俗习惯发展历史从什么时候到什么

维吾尔族的风俗来源,新疆维吾尔族风俗习惯发展历史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参考 未知 时间:2024-03-04 23时

维吾尔族的风俗来源目录

维吾尔族的风俗

新疆维吾尔族风俗习惯发展历史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维吾尔族新年习俗(一)

1. 古代游牧民族:在古代,维吾尔族曾是游牧民族,其生活方式和文化都受到了游牧民族的影响。例如,维吾尔族的传统服饰和建筑风格中就有许多蒙古族、哈萨克族等游牧民族的元素。

2.佛教:在唐朝时期,维吾尔族曾信仰佛教,其影响在维吾尔族文化中仍有所体现,如维吾尔族的传统音乐和舞蹈。

3. 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是维吾尔族的主要信仰,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维吾尔族的礼仪、婚姻、葬礼等都受到伊斯兰教的影响。

4. 中华文化:在长期的历史交往中,维吾尔族从中华文化中吸取了不少元素,如维吾尔族的传统医学、书法、绘画等。"。

维吾尔族的风俗

维吾尔族的风俗有诺鲁孜节、待客礼节。

诺鲁孜节:是维吾尔族历史发展进程中产生出来的系统的迎新年节日,是为进入春耕生产、绿化、美化、净化环境做准备的节日。

在新疆,凡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都过这个节,诺鲁孜节起源于伊朗,意为春雨日,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每年3月20号到22号的诺鲁孜节是最重要的节日。

待客礼节:维吾尔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待客礼节也非常讲究,主人会热情款待客人,让座和互相问候,待客的茶是新烧的,有条件的还要用大碗奶茶招,吃饭时要注意不随便拨弄盘中食物,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上。

维吾尔族的服饰

维吾尔族传统的男子外衣称为“袷袢”,长过膝、宽袖、无领、无扣,穿时腰间系一长带,女子普遍穿连衣裙,外罩坎肩或上衣,妇女和姑娘都喜欢用天然的乌斯蔓草汁画眉,染指甲,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

维吾尔族不论男女老幼都喜欢戴“尕巴”(四楞花帽),用黑白两色或彩色丝线绣出各种民族形式的花纹图案。

过去未婚少女都梳十几条发辫,以长发为美,头上别有各式各样的头饰,也有将双辫盘成发髻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除了传统的服装和服饰之外,在城市普遍流行穿时装 。

维吾尔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分布于天山以南,塔里木盆地周围的绿洲是维吾尔族的聚居中心,其中尤以喀什噶尔绿洲、和田绿洲以及阿克苏河和塔里木河流域最为集中。

新疆维吾尔族风俗习惯发展历史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新疆维吾尔族风俗习惯发展历史 在9世纪末到13世纪初,这一支回鹘,联合其他突厥语系部落建立政权,称为喀喇汗王朝,其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今塔里木盆地的中部和西部、伊犁河流域和巴尔喀什湖以东、楚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周围、锡尔河中游和阿姆河中游的以东地区。

他们与塔里木盆地的居民在长期生息中逐步发展为这一地区的近代维吾尔族。

另一说认为维吾尔族自古就生活在新疆境内,后与西迁的回鹘人聚合发展成近代维吾尔族。

辽保大四年(1124年)耶律大石率众西迁,建立“西辽”,辖地包括今新疆及迤西地区,  1211年为乃蛮王屈出律所灭。

  1218年蒙古灭乃蛮,其间今新疆的维吾尔族先后受西辽与乃蛮贵族的统治,  1234年并入蒙古察合台汗国。

  1371年,明朝洪武四年,察合台汗国灭亡,新疆境内分裂为许多割据政权。

  17世纪初,天山南部建立了叶尔羌汗国,与清朝维持着朝贡贸易关系。

  1678年,康熙十七年,由于白山派和卓勾结准噶尔蒙古贵族攻入南疆,叶尔羌汗国灭亡。

 维吾尔族是一个多源民族,最主要的来源有两支:一支是来自蒙古草原的回纥人,另一支是南疆绿洲上的土著居民。

这两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规模汇合,至16世纪初完全融合完成。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维吾尔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有着独特的民族风情。

维吾尔族新年习俗(一)

维族的春节是诺鲁孜节。

诺鲁孜节是一个十分历史悠久的传统式节日。

在新疆省,维吾尔,哈萨克斯坦,克尔克孜,土尔其等匈奴中华民族都庆贺这一传统式的节日。

“诺鲁孜”一词来自古以来伊朗语,意为“细雨日”。

等同于沙特古太阳历的每一年三月二十二日,也即阳历3月22日。

维族把一天的时间分成日出更、午时更、日落更、星现更、深夜更和黎明曙光更等六更。

诺鲁孜节典礼在节日的黎明曙光更刚开始。

那一天,老老少少必须着中华民族盛放举办各种各样节日主题活动。

每家的父母最先醒来,在房子正中间点燃起一堆松柏树树技,将起烟的树技在每个人头顶转一圈,恭祝她们在新的一年中平安快乐。

随后,父母把起烟的松枝送到家畜圈大门口,让畜群在烟上根据,祈祷新的一年里,家畜身强力壮,快速繁育。

节日当日日出更之后,维吾尔人要做“诺鲁孜饭”,每家每户用剩下的谷物和食材,再加上多种多样调料(也加天然的调料调料)熬成稠粥,称之为“克缺”或“冲克缺”(丰厚粥)。

做这类完饭,已不宰家畜。

从当日午时更起,维吾尔人一群群地互相拜早年。

到日落更之后,每一户请吃饭,老老少少各自舞蹈和歌唱,尽情表述对新年的欢乐之情。

“诺鲁孜”节之后,在农村,焦虑不安的春耕就开始了。

诺鲁孜节距今最少现有3上千年的历史时间,内容与汉中华民族的新春佳节类似。

该节日产生前期,包含维族以内的匈奴部族的老前辈过着游牧人日常生活,她们在晚冬早春把白天黑夜时间差差不多之日称作“日生”、“年分”,并把此日开始的月称作“羔羊月”。

这时恰逢冰雪融化、蔓草返青、大地复苏、家畜产崽的季节,这时候游牧民们—面兴致勃勃共度节日,一面核对安全性过冬的家畜,准备开始大草原放养。

伴随着以牧转农、居住、城郭过程的发展趋势,该节日增加了更丰富的内容。

大概在公元1000年上下,历史资料内以“九回鹘”记述的西回鹘用塔吉克语称此节为“诺鲁孜节”。

伴随着时间的变化,该展在保存初始外貌的基本上,增加了浓厚的“文化艺术节”颜色。

维族年节宴会食品类有:用稻米、牛肉、蓝莓干等制成的“普罗”,用小麦面粉、牛肉、圆葱等制成的“匹提尔芒达”(小笼包),需带骨牛肉煎制的“格西”(手抓羊肉),用面糊抻成的“兰曼”(抻面),及其与汉人小馄饨类似的香辣爽口的“曲曲尔”等。

除此之外还常备多种多样中华民族中式糕点和小进食,如“艾西姆桑扎”(圆轮油炸馓子)、“亚依玛扎”(花边图油炸馓子)、“波呼萨格斯”(炸吉皮)、“沙木波萨”(炸合子)、“卡依克卡”(花型炸食)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