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的风俗习惯,云南哈尼族有什么婚俗?
日期:2024-03-04 07:49:07 参考 网络转载哈尼族的风俗习惯目录
哈尼族礼仪有哪些?
云南哈尼族有什么婚俗?
哈尼族有什么节日
1. 婚姻习俗:哈尼族的婚姻多为自由恋爱,但婚礼程序比较繁琐。一般是男方先去女方家提亲,带上一些礼品,女方家人接受之后,双方开始商量婚事。婚礼当天,男方要在女方家门前烧香祈福,祝福两人幸福美满,然后进行交杯酒、拜堂等仪式。
。
2. 藏历新年:哈尼族的传统节日是藏历新年,也称为“格萨尔”。在这一天,哈尼族人会穿上盛装,到寺庙祭拜神灵,燃放鞭炮,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作为对新年的祝福。
。
3. 家族习俗:哈尼族有着非常严格的家族习俗,首先是家族姓氏的传承,哈尼族的姓氏主要有蒋、李、罗、杨等。其次是家族祖训的传承,家族祖训是哈尼族人一代代流传下来的家训,是家族内部的规范和准则。
。
4. 祭祀习俗:哈尼族人信奉土地神、山神、水神等,每年都要进行祭祀活动,祭祀仪式要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及由特定的人来进行。祭祀过程中需要献祭和燃香祈福,祷告丰收、平安。
。
5. 舞蹈习俗:哈尼族的舞蹈很有特色,多以手舞为主,例如手拍舞、手摆舞、手扭舞等等,舞蹈动作优美、轻盈,富有民族特色。舞蹈通常在节日、婚礼、宴会等场合表演。"。
哈尼族礼仪有哪些?
哈尼族普遍敬重长辈。
吃饭时,好菜放在老人一边,让老人先尝。
儿女要给老人斟酒、盛饭,双手捧上。
在山间田野劳动休息时喝水,要让年长的先喝,如果人多,按年龄大小顺序饮用。
当劳动归来,晚辈要给老人端茶水、递上水烟筒。
哈尼族热情好客,在路上遇到相识或不相识的人,总是含笑问候、让路,并热情地邀请到家里做客。
客人到家,全家老小都要起身让座,很快捧出一碗“焖锅酒”。
客人饮过酒,主人会喜笑颜开地倒上一怀浓茶,倾心交谈。
对客人必用最好的饭菜盛情款待。
进餐时,先给客人斟酒,当给所有人斟完酒后,还要给客人再斟一次,以示酒源不断,吉祥幸福。
若是逢年过节到哈尼人家里作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团圆的糯米粑粑到火塘边烘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双手捧给客人。
客人上路,主人一直送到村边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云南哈尼族有什么婚俗?
哈尼族碧约人的婚俗特色,在姑娘帽子上体现得十分充分。
碧约姑娘在未成年时,每人头上戴一顶六角帽。
成年后,要再加戴一顶,因为一旦被小伙子抢去,回家还有一顶。
碧约人对戴帽子是十分讲究的,姑娘不戴帽子是大不敬。
碧约姑娘成婚后,要到怀孕才将帽子改为包头。
在哈尼族卡多人中,如果姑娘长到16岁,父母就会在她的住房的墙上开一个窗,叫“露”,这样姑娘就可以通过“露”和小伙子谈情说爱了。
每到晚上,小伙子来到姑娘墙外,站在“露”外唱歌,如果姑娘有意,就回答他。
并开了窗让你见他。
如果不理你,那小伙子只好走开。
哈尼族叶车人在男女交往中,如果双方都有意,就在白伞下细谈。
如果大家都没带,向别人借也可以。
叶车人最热闹的节日是“抛松毛”活动,这个活动也是青年男女寻找对象的好场所。
大家将松毛采下,抛向自己的意中人,按照叶车人的规矩,抛给谁的松毛多,就表示对谁的情意深。
哈尼族支系较多,婚俗也多,其中有几种十分有趣。
西双版纳的哈尼族在婚礼上要请老人唱调子祝福,祝福新娘第一胎生女儿,第二胎生男孩。
在婚礼上,村寨中的孩子还要将牛粪、猪食、灶灰拌成的稀泥抹到新郎新娘的身上,以示对他们的祝福。
到婚礼结束,还要将本寨年纪最大而又未婚的男子找来,强迫他将特意留下的猪尾巴吃下,最少也要舔一下,勉励他不要做情场上落伍者,赶快物色对象结婚。
居住在墨江的哈尼族碧约人举行婚礼时,新郎站在自家门口,分开双腿,让新娘从胯下钻过去;卡多人在婚礼接近结束时,新娘还要为每个前来帮忙的人端上一盆洗脚水。
居住在云南哀牢山上的哈尼族人的婚礼多在黄昏时分举行。
姑娘出嫁的时候,需要一个年龄相当、美貌而干净(家中父母兄弟健在、无死于非命者)的女郎作伴娘,称之“陪婚”,当地人称做“米确”。
新娘接到夫家先要进入大房,向供桌上方象征祖先歇脚处的一块篱笆叩头,再向酒席上长辈和歌手行埋头礼,然后要吃下新郎亲手递来的一碗半生饭,表示心甘情愿,海枯石烂不变心。
当晚,新娘与伴婚女郎在新郎的“公房”里过夜,一般拒绝与新郎同居。
据说,新婚之夜新郎新娘同居者,今后的爱情生活会不长久。
第二天晨鸡啼头遍,新娘手抓一把白米,在新郎姐妹的陪同下,到村外井里背一背泉水。
到了井边,将白米撒进井水中,表示新娘已成了喝这眼井水的人。
全家老少喝上新娘背回的泉水,感到无比甘美。
等到日头高升,新娘随同陪婚女郎背着用巴蕉叶包的掺着鸡蛋的糯米饭回娘家去。
糯米饭的包数必须与女方村里的户数相等,以便分送给各户,表示对血亲祖根的确认与孝敬。
当天黄昏时分,新娘单独返回夫家,方可与夫同居。
即使是情投意合的夫妻,初婚期间,新娘每轮(十二天)也只在夫家住二至三天,日后每轮逐次增多,过一两年后就不再每轮必回娘家了。
属于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结婚的,当初每轮只在夫家住一两天,日后减少时日,以至不再回夫家。
这种分住两地的习俗谓之“坐家”或“不落夫家”。
“坐家”期间双方都有充分的社会自由。
这里的姑娘每人都有一个精巧别致的细篾笆盒盒,可容一斤饭。
每当娘子回夫家的时候,就用这个系有彩带的小篾盒,盛满白花花的大米饭和火熏猪肉干巴、腌鸭蛋等佳品回去。
这小盒饭当地人称“合嘎拖”,意即包晌午。
据说,凡做娘的都怕自己的女儿在夫家不习惯,恼羞而饿着肚子,包响午表示亲娘的一付慈善心肠。
当然,响午饭带到夫家,娘子并不背人独食,有时是小夫妻一同享受,而更多的时候是送给了丈夫的弟妹们吃。
该答案来自南北游旅行网官方网站
哈尼族有什么节日
哈尼族的盛大节日——长街宴长街宴是哈尼族的一种传统习俗,每到“昂玛突”节来临,哈尼人会在山寨里摆上酒席,一起欢度节日。
在摆酒庆祝时,百来张桌子排在一起,恰似一条长龙,“长街宴”也因此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