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来历风俗,白露节气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
日期 2024-03-04 12:15 参考 共享网站二十四节气来历风俗目录
24节气的来由和习俗
白露节气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
24节气的来由和习俗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的时间制度,起源于古代农业社会,是根据太阳的运动和地球的自转周期划分的。每个节气都有其独特的来历和风俗。
。
立春:是农历二月初二,表示春天开始了。人们会吃春饼,踢毽子,放鞭炮,祭祖等。
。
雨水:是农历二月十八,表示气温逐渐升高,降雨增多。人们会吃饺子,泡腊肉,喝酸梅汤等。
。
惊蛰:是农历三月初三,表示春雷惊蛰,万物开始复苏。人们会吃春笋,喝蛤蜊汤,放风筝等。
。
清明:是农历三月初八,表示春天彻底到来,人们扫墓祭祖,野餐踏青,吃清明果等。
。
谷雨:是农历四月初二,表示春季始终降雨,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人们会吃青团,喝雨水茶等。
。
立夏:是农历五月初二,表示夏季开始,天气渐热,万物生长迅速。人们会吃冰棍,喝绿豆汤等。
。
小满:是农历五月十八,表示气温已经升高到一定程度,但还不是酷暑。人们会吃小米粥,糯米饭等。
。
芒种:是农历六月初二,表示夏季作物开始成熟,人们开始忙于收割。人们会吃麦秸糖,喝绿豆汤等。
。
夏至:是农历六月二十四,表示夏天正式开始,白天最长,夜晚最短。人们会吃饺子,吃蛋黄酥等。
。
小暑:是农历七月初九,表示天气已经开始炎热,但还没有到最热的时候。人们会吃绿豆汤,西瓜等。
。
大暑:是农历七月二十四,表示夏季最热的时期,人们需要注意防暑降温。人们会吃凉粉,喝酸梅汤等。
。
立秋:是农历八月初八,表示秋季开始,天气开始转凉。人们会吃糯米饭,喝菊花茶等。
。
处暑:是农历八月二十三,表示天气开始凉爽,但还没有完全转凉。人们会吃糖葫芦,酸梅汤等。
。
白露:是农历九月初八,表示秋季渐渐来临,气温开始下降。人们会吃葡萄,喝菊花茶等。
。
秋分:是农历九月二十三,表示秋季正式到来,昼夜平分。人们会吃柿子,吃月饼等。
。
寒露:是农历十月初八,表示秋季已经到了最冷的时候,天气开始变冷。人们会吃柿子,吃糯米饭等。
。
霜降:是农历十月二十三,表示天气开始寒冷,霜降开始。人们会吃栗子,糖葫芦等。
。
立冬:是农历十一月初八,表示冬季开始,天气开始变冷。人们会吃火锅,吃饺子等。
。
小雪:是农历十一月二十三,表示天气已经很冷,但还没有到最冷的时候。人们会吃羊肉汤,糖葫芦等。
。
大雪:是农历十二月初八,表示冬季最冷的时期,人们需要注意保暖。人们会吃糖葫芦,吃饺子等。
。
冬至:是农历十二月二十二,表示冬天正式开始,白天最短,夜晚最长。人们会吃汤圆,吃饺子等。
。
小寒:是农历一月初九,表示天气虽然很冷,但还没有到最冷的时候。人们会吃火锅,糖葫芦等。
。
大寒:是农历一月二十四,表示冬季最冷的时期,人们需要注意保暖。人们会吃糖葫芦,吃火锅等。"。
24节气的来由和习俗
一、节气由来
1、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精华。
“二十四节气”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它在上古时代(或远古)已订立。
古籍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
“二十四节气”是干支历中表示季节、物候、气候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
2、北斗七星循环旋转,这斗转星移,与季节变换有密切关系。
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为确定季节的标准,称为斗建,亦称月建。
干支纪元法,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
干支历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十二月建”),“建”代表北斗七星斗柄顶端的指向。
3、上古时代以北斗斗柄顶端的指向来确定“二十四节气”,斗柄旋转而依次指向“十二辰”,称为“十二月建”(或“十二月令”)。
在古老文化中,干支时间和方位以及八卦是联系在一起的,寅位是后天八卦的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代表终而又始,如《易·说卦传》:“艮,东北之卦也,万物之所成终而所成始也。
4、西汉时,“二十四节气”名称首见于文献《淮南子·天文训》。
汉武帝时期,将“二十四节气”吸收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历法补充。
采用“平气法”(即平均时间法)划分节气。
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节气”的度数均等、时间不均等。
廿四个节气是24个时间点,“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
“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
二、节气习俗
1、立春
立春,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
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
立春古称正月节、立春节、岁首、岁旦等。
这个节令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古时候立春要贴“宜春”春贴,辞旧布新、迎春祈福,祭春神、祭太岁。
2、雨水
入春以后,东南风始吹,雨水开始增多。
农民历书说:“ 门 指 壬为雨水时,东风解冻, 冰雪皆散而为水。
” 雨水过后,开始植树。
3、惊蛰
惊蛰象征气温上升, 天气变暖, 地下蛰伏的各种动物开始苏醒、 蠕动。
有“雨水早,春分迟 惊蛰育苗正适时”, “惊蛰不过不下种” 之农谚。
是日,闻雷兆年景丰收,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4、春分
春分,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故春分也称“升分”。
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
春分是个比较重要的节气,它不仅有天文学上的意义:南北半球昼夜平分,在气候上,也有比较明显的特征。
在春分那一天,有“竖蛋”的民间习俗。
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
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仍尚难考证。
白露节气的由来和风俗是什么?
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第3个节气,干支历申月的结束与酉月的起始。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白露期间的各地民俗,主要有祭祀大禹、酿五谷酒、喝白露茶等。
中国古人根据对大自然的观察,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
”意思是说这个节气,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这会儿农民也忙着收获庄稼,正所谓“抢秋抢秋,不抢就丢”。
白露期间的各地民俗:
祭禹王
生活在江苏太湖畔的老百姓会在白露时节祭禹王。
禹王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太湖畔的渔民称他为“水路菩萨”。
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这里将举行祭禹王的香会,其中又以清明、白露春秋两祭的规模为最大,历时一周。
收清露
中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
”“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
”“百花上露,令人好颜色”。
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
饮白露茶
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的另一个生长佳期。
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它多了一些过火的味道,给人的感觉刚刚好。
轻轻呷一口,唇齿之间满是甘醇的味道,深受老茶客喜欢。
吃番薯
红薯富含蛋白质、淀粉、果胶、纤维素、氨基酸、维生素及多种矿物质,含糖量达到15%~20%。
有抗癌、保护心脏、预防肺气肿、糖尿病、减肥等功效,中医视红薯为良药,有“长寿食品”之誉。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甘薯补虚,健脾开胃,强肾阴”。
民间认为白露吃番薯可使饭后不会发胃酸,故旧时农家在白露节以吃番薯为习。
24节气的来由和习俗
一、节气由来
1、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干支历密不可分。
早在上古时代,古人已通过观察北斗七星斗柄的指向来确定节气,以此标志季节变换。
干支纪元法以正月建寅,立春为岁首,交节日为月首,将一岁划分为十二辰,即“十二月建”。
2、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正式出现在文献《淮南子·天文训》中。
汉武帝时将其纳入《太初历》,作为指导农事的补充。
采用“平气法”划分节气,即以太阳在黄道上每运行15度为一个节气,每个节气的度数相等,但时间不等。
3、古时将干支、时间和方位相结合,以北斗斗柄指向确定“十二月建”,代表终而又始的新开始。
如《易·说卦传》所述,艮位是年终岁首交结的方位。
4、采用“定气法”划分的节气始于立春,终于大寒,共24个时间点,每个节气点具体落在哪天,是天体运动的自然结果。
二、节气习俗
1、立春
立春标志着新的轮回的开始,万物起始,一切更生。
立春古称正月节、立春节、岁首、岁旦等。
此时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古时候立春要贴“宜春”春贴,辞旧布新、迎春祈福,祭春神、祭太岁。
2、雨水
雨水后,气温上升,天气变暖,地下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蠕动。
雨水节气是植树的好时机。
3、惊蛰
惊蛰意味着气温进一步上升,天气变暖,蛰伏的动物开始苏醒。
这个时期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有“惊蛰不过不下种”的农谚。
4、春分
春分时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上,此后太阳直射点继续北移,春分也称“升分”。
春分是个重要的节气,标志着南北半球昼夜平分。
春分日有“竖蛋”的民间习俗,世界各地都有人参与这一被称为“中国习俗”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