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节日风俗和传说,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来源 网络 日期 2024-03-01壮族的节日风俗和传说目录
壮族最有代表的节日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
1. 正月十五节(上元节):此节日在壮族被称为“上元节”,通常会在广场上举行花灯游园和龙舟竞渡等活动,还会吃元宵和赏花灯。
。
2. 三月三节:此节日在壮族被称为“三月三”,通常会在河滩、水库、湖泊等水域举行龙舟比赛,还会跳“板凳舞”。
。
3. 端午节:此节日在壮族被称为“端阳节”,通常会吃粽子和喝雄黄酒,还会在广场上举行龙舟比赛等活动。
。
4. 中秋节:此节日在壮族被称为“月夕节”,通常会赏月、吃月饼和喝桂花酒。
。
5. 壮族传说:壮族有很多传说,如“三月三”中的“白蛇传”,以及“月夕节”中的“嫦娥奔月”等。
。
总的来说,壮族的节日风俗和传说与水有很大的关系,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和文化习俗。"。
壮族最有代表的节日
壮族最有代表的节日有:
1、歌圩节:
歌圩节一般指三月三,这是壮族比较具有本民族特点的节日。
壮族一向以能歌著称,每年有数次定期的民歌集会,其中以“三月三”歌节最为隆重。
“三月三”唱歌的地点比较固定,每到三月,远近几十里内的男女老少,都盛装汇集于此,享受自己民族的狂欢节。
2、中元节:
说到壮族的传统节日,中元节不可忽视,它又称“鬼节”、“敬祖节”,是壮族次于春节的大节日。
这天,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蒸糕做馍,并用彩色纸裁成四季衣裤,以备祭祀之用。
白天在家祭祀祖先之后,入夜还要到山角河边,进行野祭,燃香点烛,焚烧纸衣,祈求野鬼别来作祟。
3、牛魂节:
传说牛王原来是一位天神,奉玉帝之命下凡帮助人们耕作,壮族人为感激他的功劳,便在其诞辰祭祀牛魂,是为牛魂节。
牛魂节多在春耕以后的一天进行,有地区固定在农历四月初八进行,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将牛梳洗一番,并修整牛栏,带着一篮五色糯米饭和一束鲜草,到牛栏旁边祭牛魂,然后把一半食品及鲜草分给每头耕牛吃。
4、陀螺节:
在壮族,每年都会举行一次有名的体育盛会,称为陀螺节,时间为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至新年正月十六日,历时半个多月。
壮族打陀螺热闹非凡,获第一名者荣称陀螺王。
壮族的服饰:
壮族的服装,大部分和汉族相同,但在桂西乡村中,尤其是中老年妇女,还保存着自己民族服装的特点。
如广西西北部,中老年壮族妇女多穿无领、左衽、绣花滚边的衣服和滚边、宽脚的裤子,腰间束绣花围腰,下身穿褶裙和绣花鞋,喜戴银首饰。
广西西南部龙州、凭祥一带的壮族妇女,至今仍穿着无领、左衽的黑色上衣,头上包成方块形状的黑帕,下身穿黑色宽脚裤子。
古代壮族曾流行过文身、凿齿等习俗。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就曾提到柳州峒民(壮族古称之一)尽是文身人。
宋代史书《太平寰宇记》也记载说今贵港市一带的妇女出嫁时要凿去一颗牙齿,古称“凿齿”。
现在,这些风俗只在偏远的局部地区有零星流传。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
广西壮族三月三的来历和风俗如下:
来历:
从史书记载的壮族三月三来源于对北方大帝真武神的祭祀,壮族三月三是对中国古代“上巳节”的传承。
现“三月三”节日在中原地区逐渐衰落了,而壮族人民在历史中将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渗透在壮族三月三节日中,使壮族三月三在民族文化中延续传承。
中国古代就有“三月三,上巳节”的记载。
唐代时期,杜甫在《丽人行》诗中描绘唐朝的风俗写照:“三月三天气新,长安水边多游人。
”宋之问在《桂州三月三日》描写了今桂林一带三月三期间的场面:“始安繁华旧风俗,帐饮倾城沸江曲”。
风俗:
在祖神庙里摆祭坛,供猪、牛、羊三牲和彩色糯米饭,请师公班和道公班来做法事,祭祀祖神“娅浦”,祭坛四周高挂各村寨送来的幡旗。
师公在祭祀前,首先设神坛或灵堂,点燃香烛,仪式开始,主持祭祀的师公身穿法袍。
头戴法帽,扎法带,执法器(牙笏和镇坛木),在念咒唱经过程中,边唱边舞,开坛请神。
仪式中间,有两童子分别戴红、黑两种木面具,持二环杖(即赶鬼棍)穿插表演双人棍舞,双人绸带舞,接着童子与其他师公共同表演,以祈五谷丰登。
文化特征:
壮族三月三具有历史性、传承性、群众性、广泛性、丰富性、系统性、包容性以及创新性等特征。
武鸣区壮族三月三是壮族一种传统的文化形态,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地缘、宗教、审美等诸因素和条件。
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包括婚姻文化)下,成为连接这一人们共同体的一种精神纽带。
壮族三月三体现了壮族人民的信仰观念、文化心理、审美理念和生活追求,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壮族的传统文化特征和历史生活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