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正文

苗族民族风俗,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苗族民族风俗,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来源 未知 发布 2024-02-28 21时

苗族民族风俗目录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苗族节日与风俗如下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苗族的风俗是什么

苗族是中国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广西、湖南等地区。苗族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民族风俗。

服饰:苗族男子穿长衫,女子则穿长袍。女子的长袍非常漂亮,通常是由手工织布制成,上面绣着各种图案。苗族女子还喜欢在头发上插花,这是苗族女子的传统发型。

舞蹈:苗族舞蹈非常有特色,通常是跳“踩脚舞”和“芦笙舞”。踩脚舞是苗族传统的舞蹈,舞蹈中男女互相追逐,以表达爱情和婚姻的美好。芦笙舞是苗族的另一种舞蹈形式,通常由男女组成,舞者手持芦笙,在各种节日和庆典上表演。

音乐:苗族的音乐也非常有特色,主要是由芦笙、口弦、口琴等乐器组成。苗族人喜欢在各种场合演奏音乐,如婚礼、祭祀等。

节日:苗族有许多传统节日,如芦笙节、龙船节、姑娘节等。芦笙节是苗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三月初三举行,人们会在节日中跳舞、唱歌、吃饭、祭祀等。龙船节则是苗族人民庆祝丰收的节日,人们会划龙船、唱歌、跳舞、吃饭等。

婚俗:苗族的婚礼非常盛大,通常会持续三天。婚礼上,新郎要穿上鲜艳的红色长衫,新娘则穿上漂亮的长袍,两人还要进行祭祀仪式。在婚礼中,人们会唱歌、跳舞、吃饭,庆祝新婚夫妇的幸福。"。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苗族节日与风俗如下

1、苗族节日

(1)一月:动月(鼠或子月)1到15日是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在这一天苗族人都不会出远门。

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苗族人会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

玩年节相当于春节,有许多的习俗和一些节庆日。

(2)二月:2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是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

(3)三月:3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是为了纪念屈原。

(4)四月:4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华夏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

(5)五月:5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姊妹,即北斗七星)。

(6)六月:6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

(7)七月:7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甜酒、米酒)。

(8)八月:8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等活动。

(9)九月:9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

(10)十月:10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祭灶神),除夕夜(大年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2、苗族风俗

在中国众多少数民族中,苗族算是比较出名的一个了,这个民族分布的较广,人口相对其他少数民族来说,也算是比较多的了。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呢?下面来说说苗族独特的风俗习惯。

有很多独具民族特色的地方,一些社会制度也和汉族相差很大

(1)社会制度。

苗族在新中国成立之前,苗族的社会制度主要为鼓社制、议榔制、理老制等。

一般来说鼓社制就是一个同宗,或者是数个自然村寨组成的组织。

议榔制是指不同宗的家族,组成的地域性村寨组织。

理老制是苗族村寨中的自然领袖,一般由德高望重的人担任。

(2)饮食。

苗族人最有特色的饮食习惯,就是非常喜欢吃酸,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各种酸汤酸菜。

(3)禁忌。

在苗族有一种很奇特的产忌,就是忌讳孕妇与孕妇会面,也忌讳孕妇去别的产妇家,否则会被认为延长产期。

还有就是关于农事的忌讳,在田间的适合忌讳提到老鼠,因为怕它们听到来糟蹋庄稼。

苗族的传统节日和风俗有哪些?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还有吃油茶、吃山泥鳅、吃青菜、婚丧等风俗。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苗族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

苗族有自己的语言,苗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分湘西、黔东和川黔滇三大方言。

由于苗族与汉族长期交往,有一部分苗族兼通汉语并用汉文。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还有吃油茶、吃山泥鳅、吃青菜、婚丧等风俗。

苗族民间的传统节日较多,有苗年、四月八、龙舟节、吃新节、赶秋节等,其中以过苗年最为隆重。

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一般在秋后举行。

节日早晨,人们将做好的美味佳肴摆在火塘边的灶上祭祖,在牛鼻子上抹酒以示对其辛苦劳作一年的酬谢。

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踩堂舞。

除了历史性的节日外,绝大多数在秋收之后或春耕大忙之前的农闲季节举行。

但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和宗族差异的影响,苗族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域性,表现出不同的特性。

吃:

1、吃油茶。

油茶是将油炸后的爆花米,掺水煮成的待客茶,客人喝了,主人高兴,不喝,则视为瞧不起主人。

有的还要喝3杯,第一杯是油茶,第二杯是苦茶,第三杯是甜茶。

2、吃山泥鳅(晰蜴,统称四脚蛇)。

将处理后的山泥鳅加少量米粉,一起腌入坛子内,用来招待贵客。

3、吃青菜。

农历过年喜欢吃青菜,一般不切碎。

穿戴:

苗族的服饰因地区不同而有差异。

男,一般老人穿无领斜扣大襟衣,束腰带,穿裤脚,打绑腿。

中年人和青年人,穿开襟上衣,短而小,布料多是自产的"家机斑衣",妇女服饰另具风格,上身穿无领镶边绣花衣,缀栏插花瓣与其间,下身着镶边、绣花或数纱宽脚裤。

引人注目的女头帕,一般有一丈多长,颜色是青、蓝两种,黑色相间衬花格子有的包丝帕。

住:

1、吊脚楼,吊脚一般2-3屋,飞檐翘角,并有走廊围白木质栏杆,栏杆雕有各种图案。

吊脚下层用来贮藏粮食,存放农具、堆放柴草、土灰,或圈牛、羊、猪及厕所等。

上层为人居住。

2、火炉,形状为方形,高60-70厘米,上面周围用木板盖好,四周用砖、石砌好,中间围成正方形火塘,用来烧火做饭,周围下层为空间,用以关鸡、鸭。

天冷时,主、客人都坐在火炉上,说笑、谈论家事和休息。

火炉上吊有一个不同形状的木架,将种子、茶叶篓、草鞋等挂在上面。

恋爱:

以歌为媒,农历三月初三,青年男女穿戴整齐,成群结队赶到山头水边,对歌恋爱。

情同意合者,便相邀离去,表示恋上了。

平时看牛、放羊也对歌,并赠红。

双方父母同意便结婚,如不同意,还有逃婚的习俗。

结婚:

一般在结婚前一个月,长则半年,就开始哭嫁。

对长辈要一个一个地器,然后再送礼物,改变了许多。

男女结婚时,女方和来人到男方家吃三天三晚酒,这三天新娘只能同伴娘睡,不能与新郎同床。

三天后,新娘与伴娘一起回娘家生活,二年、三年、五年不等。

男方有农事需人帮忙,接女方在男方家同住。

待女方怀孕后,才能接新娘到男方家长住期共同生活。

丧事:

老人落气时,要抬到中堂里,坐在正中,备有斗(容器)、凉筛,坐在斗上脚踏凉筛落气。

洗尸,由长教子井里担水,参入桃叶、菖莆叶煮成温水给洗尸,洗过的水(倒入便桶),让其后代每个尝三点,表示吃字不愁,叫"衣饭水",在死者身上围白线,一岁一根,平时掉的牙齿要保存着,殓时放入棺材内,死后头发禁烧。

进棺材时,口含银,手捏茶叶米还要到飞山庙点亮。

苗族的风俗是什么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

下面就让我给你介绍苗族的风俗是什么,欢迎阅读!

苗族的春节习俗

一、过苗年

苗年是苗族自己的年纪,各地方的苗年时间很不一致,多数地区是“岁首以冬三月,各尚其一。

”岁首即每年的开头,也就是指过年。

有的在十月,有的在冬月或腊月。

近年以来,绝大多数苗族过年以改在正月过年,过春节,但苗族的过年习俗习惯仍然保持不变。

过年是最大的节日,要准备丰富的食品,如杀年猪,熏腊肉,打糍粑,炒炒米,还要杀鸡祭祖,“守岁”,开“财门”,敬“年神”,从的冬天 初一到初十五都要休息。

在此期间,要举行传统的娱乐活动,汉译为“踩花山”,“跳场”,“跳年”,“跳月”,“吃排家饭”等。

苗族的过年习俗娱乐活动称“赶年场”,主要内容有打秋千、百狮会、玩龙灯、唱花灯等。

二、百狮会

苗族的`过年习俗最有趣的民间活动莫过于百狮会了,周邻四乡苗胞舞着近百匹或数十匹狮子云集传统的村寨或集镇,敲锣打鼓,放地铳、打火枪,简直要把天地翻过来。

百狮会的蛮多,有迎狮,有盘狮,考狮,抢狮,狮子登高等内容,土里土气,苗味十足,藏着厚实的文化底蕴。

苗族喜爱舞狮跟和图拜相关联,相传,妖魔横行,为害苗山。

一群从森林奔出的金狮赶走了吞食牛羊、庄稼的恶魔,使苗家重享太平。

后来,狡猾的魔王想出了一条毒计,谴魔女用五彩绣球把群狮诱入波涛汹涌的东海。

勇敢的苗家后生亚果为救乡亲们出苦海,不畏千辛万苦,翻山涉水,终捞起了飘浮在海浪上的绣球,把吉祥的狮群重新引回苗山,荡平了作恶的妖魔鬼怪。

苗民们欢天喜地、敲锣打鼓涌到寨头迎接吉祥的金狮们,从此,苗乡就有了“百狮会”。

三、放鞭炮抢年

抢年是苗族的过年习俗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时间是在年三十那天晚上12点(即第二年初一的0点)交接之时,放鞭炮抢年!抢年是很有讲究的,放早了不行,放早了等于送旧年;放迟了不行,放迟了等于别人已把年抢去了。

所以一定要很准时地等到12点那个时候一齐放。

放鞭炮抢年的习俗在城乡很普遍。

四、吃排家饭

苗族的过年习俗最有趣的还有“吃排家饭”。

苗族是一个好客的民族,千百年来,苗族人民民都遵守这样一条规矩:即同一村寨里,不管哪一家来了客人,也不管客人的数量多少,全村各家各户都必须轮流请之,尽自家所有,热情地招待来宾。

被请的客人,绝不能借故推辞,否则就会被人认为是瞧不起人。

客人接受邀请,也不必带什幺礼品,直到每家每户都吃到了,方能告别回家。

苗族人民把自己的这种待客方式叫作“农列壤”,直译为汉语叫“吃排家饭”。

谁个村寨的户数多、留客吃“排家饭”的时间长,谁个村寨的声誉就高。

不但说话有人听,做事多人帮,就是小伙子找对象也比别村容易得多。

凡读过晋代大诗人《桃花源记》的人,无不深深地被其中这样的一段描述所吸引:“见鱼人,便邀之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由于这种特殊的待客方式,使得那位“渔人”不得不在桃花源里“居数日”而后才“辞去”。

欲遂当年渔人愿,苗山就是桃花源!

苗族的民族节日

苗族是一个富有古老文明、讲究礼仪的民族,岁时节庆独特鲜明。

苗族传统节庆按功能含义分为:

1、农事活动节庆;

2、物质交流节庆

3、男女社交、恋爱、择偶节庆;

4、祭祀性节庆;

5、纪念性、庆贺性节庆。

按时序分,一岁分十二个月,每月都有一个以上的节庆日。

动月(鼠或子月)1—15日(第一个子日至第二个寅日)为玩年节,其中第1个子日为天岁节,苗人不出门(远门);第1个丑日是地岁节,第1个丑日至第2个丑日(2—14日)期间,人们纷纷走亲访友、互贺新岁、男女对歌、玩龙灯、狮子等;第2个寅日(15日)为尾巴年(烧龙灯)。

偏月(牛月或丑月)第一个丑日为社日,亦称,苗人祭土地神,接龙、(苗语染戎)。

1月(虎月或寅月)的第一个寅日为物质交流、男女社交节(汉籍称为三月三街节)。

2月(兔月或卯月)的第一个未日为牛王节(汉籍称四月八日)、男女社交樱桃会、佛生日。

3月(龙月或辰月)的第一个辰日、第二个寅日分别为小端午节和大端午节,其中小端午节后来为纪念爱国诗人(芈姓),亦称屈原节、歌师节。

4月(或巳月)的第1个巳日为降龙节(汉籍称为六月六、六月场)、吃新节(大麦熟)。

5月(或午月)的第1个子日是小年节(苗语称七姊妹,即)。

6月(羊月或未月)的第2个寅日为鸭节,第2个辰日为赶秋节。

7月(猴月或申月)的第1个申日为酒节(糯稻收割酿制、米酒)。

8月(鸡月或酉月)为祭祀节(主要进行椎牛、吃猪、跳香、还傩愿、安龙等祭祖祀魂活动)。

9月(狗月或戌月)狩猎节,择日祭梅山三神,开始狩猎。

10月(猪月或亥月)卯日、午日为吃猪泡汤节(杀年猪),灶神节(),除夕夜(,汉籍称苗人十月过年)。

除此之外,苗族因支系不同以及地域文化差异,还具有本地方本支系的一些独具特色的节日,诸如花山节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星游猫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所有的测试结果不作为您真正的人生指导策划,仅作娱乐参考!某些民俗占卜,仅作研究之用,请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