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 立秋风俗,立秋有什么讲究吗?
时间 2024-02-28 10:51 参考 共享网站二十四节气 立秋风俗目录
立秋除了“啃秋”还有哪些习俗?
立秋有什么讲究吗?
节气,立秋有什么讲究吗?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之一,通常出现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立秋之后,气温逐渐下降,秋天的气息也越来越浓。
。
立秋的风俗有以下几种:。
。
1. 赛龙舟:立秋之后,是赛龙舟的好时节。在中国南方地区,赛龙舟是一项历史悠久的传统体育运动,它与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有密切关系。
。
2. 晒秋: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立秋之后,人们开始晒晒秋,把收获的谷物、蔬菜、水果晒干,储备过冬。
。
3. 吃凉食:立秋之后,气温逐渐下降,人们开始吃凉食来消暑降温。比如凉皮、冰粉、凉拌菜等。
。
4. 祭祖:立秋是祭祖的好时节,许多家庭会在这个时候举行祭祖仪式,祭拜祖先,感恩祖先的恩德。
。
5. 收获:立秋之后,是收获的季节。许多人会到农村去参与收割,品尝新鲜的农作物,感受农村生活的美好。
。
这些风俗习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传承了中国人民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之情,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立秋除了“啃秋”还有哪些习俗?
摸秋
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
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
按照传统风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园主人不得责怪。
姑嫂归家再迟,家长也不许非难。
此俗清代以前就有,民国以来仍流传在民间。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
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体重大都要减少一点。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
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
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
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
”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立秋有什么讲究吗?
讲究还挺多的。
1、贴秋膘: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称体重,并和立夏时体重对比。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就想吃点儿好的,补偿夏天的损失。
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所谓“以肉贴膘”。
2、称水:旧时,老百姓分别在立秋前后用同样大小的容器装满水,然后称重。
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涝。
3、啃秋:啃秋,又称咬秋,汉族岁时风俗。
即立秋日吃瓜。
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4、吃“渣”:山东、四川等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5、秋忙会:秋忙会是立秋习俗之一,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6、秋社:秋社也是立秋习俗之一,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
7、摸秋:夏历八月十五日,是为中秋节。
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妇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
俗谓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还是白头到老的好兆头。
8、食秋桃:在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
每到立秋日,人人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
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9、吃“福圆”:立秋节气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
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10、食小赤豆:从唐宋时起,还有在立秋,必须用井水服食小赤豆的风俗。
取七粒至十四粒小赤豆,以井水吞服,服时要面朝西,这样据说可以一秋不犯痢疾。
11、吃“渣”:山东莱西地区流行立秋吃“渣”,一种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
12、悬秤称人:清朝时,那时嘉兴的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小孩的体重,再将体重与立夏时的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叫“苦夏”。
那时的人们认为,既然瘦了就需要“补”,也就是立秋时俗称的“贴秋膘”。
13、立鳅:无锡人还有一种有趣的说法,就是立秋这天会见立鳅。
如果秋季有大风大雨,立秋这天稻田里的泥鳅就会在水里立直。
14、吃鸡蛋:此外,立秋这天,在我国其他地区还有吃鸡蛋、桃子等习俗。
鸡蛋,性平,补气虚,有安神养心的功能。
15、祈福:在常州的武进地区,立秋会举办秋会纪念猛将菩萨,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节气,立秋有什么讲究吗?
最主要的还是立秋这天的习俗。
1、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
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通常就会出现大麻烦:体重大都要减少一些。
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贴秋膘”在北京、河北一带民间流行。
这一天,普通百姓家吃炖肉,讲究一点的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2、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
立秋“啃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
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的生活习惯,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
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
而乡下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
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
心情舒畅的啃秋行为,所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3、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
此时收获目标已完成,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
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
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
”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